小编特别推荐
清明节诗句 | 清明节图片 | 清明节习俗 | 清明节英文 | 清明节由来 | 清明节资料
清明节属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处于仲春与暮春交替之时,是冬至后第108天的节气。这个节日主要用来祭奠祖先,传统活动有扫墓。除了扫墓,清明节还有多样的饮食习俗。下面整理了清明节的历史传说和风俗,欢迎阅读!

★ 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介绍 ★
据说在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迫害而逃亡国外,在流亡路上,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他又累又饿,实在站不起来了。随从大臣找了很久也没找到食物,正当大家非常着急时,随臣介子推悄悄走到安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给公子喝下,重耳慢慢恢复了体力,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时,不禁流下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登基后,文公重赏了当初陪他流亡的功臣,却唯独遗漏了介子推。许多人为介子推感到不公平,劝他去面见国君讨赏,但介子推最看不起那些争功求赏的人。他收拾好行李,悄悄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听说后,非常惭愧,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已经离开家去了绵山。绵山山势险峻,树木茂密,找到两个人非常困难,有人出主意,从三面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了绵山,却没见到介子推的影子,火灭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去了。晋文公看到这情景,痛哭失声。在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上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于是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并通告天下,将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
★ 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介绍 ★
清明节的习俗多样而有趣,除了注重禁火和扫墓,还有郊游、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需要吃冷食禁火,为了避免冷食伤害身体,所以人们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期间,民间忌讳使用针线,忌讳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避免出门。在傍晚前,要在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挡鬼魂进入住宅。因此,这个节日既有扫墓祭奠生离死别的悲伤泪水,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笑声,是一个特色鲜明的节日。
1、秋千
这是中国古老的清明节习俗。秋千,意思是拉着皮绳移动。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称为千秋,后来为了避讳,改名为秋千。古代的秋千多用树枝做架子,再系上彩带制成。后来逐渐发展成用两根绳索加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能促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受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2、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制作,球内塞满毛发。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欢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游戏之一。北京白云观前曾有过群众骑马击球的典礼。清代天坛一带还有马球运动,直到清中叶以后,马球才逐渐消失。近年来西安市又兴起了仿古马球运动,让这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在消失多年后重新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3、踏青
又叫春游。古代称为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天回归大地,自然界处处展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机。我国民间长期保留着清明踏青的传统。
4、植树
清明前后,春日阳光普照,春雨飘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生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传承到今天。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入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