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20篇

2025-10-27 09:29:31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小编特别推荐

  清明节放假安排 | 清明节高速免费 | 清明节活动 | 清明节来历 | 清明节是哪天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这个节日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庆祝方式,供大家参考!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清明节春光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而且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墓祭,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习俗,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在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至扫墓,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昆明等地方。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为什么要植树呢?这是因为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俗语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而平民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而此时的植树也只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的。

  据《礼记》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为了将来能够确切辨认祖坟,就在其父母的坟头种植了松柏。但这时的植树与清明节尚无关联,而真正将清明与植树两者结合到一起的,则要归功于汉高祖刘邦了。

  相传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因多年在外征战,无暇回故乡,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乡祭祖,但却一时找不到父母的坟墓。后在群僚的帮助下才在乱草丛中找到一块破旧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坟立碑,并植以松柏以做标志。

  恰巧这天正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刘邦便根据儒士的建议,将清明定为祭祖节。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荣归故里,举行盛大的祭祖、植树活动。后来此习流传民间,人们便将清明祭祖与植树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民俗。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而设立的。”刘孝昌介绍,还有一种说法,寒食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称为‘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历,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也就是清明节前一二日。因为两节时间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虽在当下寒食节鲜有人知,但人们约定俗成,不在清明节当日祭祖,而选在其前一两日扫墓,这也是寒食节习俗的痕迹。

  除去寒食节,清明节还融入了上巳节的风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更是极为古老的、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这一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年轻的男女也可趁春光正好,出门游玩。文人雅士还有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风雅的习俗。

  因寒食节禁火,所以家家户户都吃冷食,才有了“寒食”之称。在清明时节,人们常吃的青团、馓子等节日食物,保留了“寒食”的风俗。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清明节中国历,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用各种办法迫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听到了哥哥被杀的消息后,立即带了一批人逃跑了。在逃跑的过程中,他们有时候没东西吃,有时候没地方睡,受了很多苦。最后,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离开了,只剩下几个人跟着重耳了。这其中有个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重耳对他非常感激。再后来,重耳经过努力,回国做了皇上,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那些曾经帮助过晋文公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唯独介子推带着他妈妈躲进了一座叫绵山的山中,不愿再见到晋文公。晋文公想了个办法,他让人放火烧山,他以为介子推看见着火会带着母亲逃出来,但是他没有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是没看见介子推出来。后来他上山一看,只见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晋文公很后悔,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冷的食物。

  第二年春天,晋文公上山祭奠,表示哀悼。到了介子推的坟前,只见去年那棵烧焦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了。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是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把一根枝条掐了下来,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寒食、清明这两天后来就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大家吃的是枣子饼、麦糕等;在南方,则为青团和糯米糖藕。再后来,人们习惯把寒食和清明合并在一起过,变成了如今的清明节。每届清明,人们吃寒食、去祖先的坟上扫墓、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对先祖的怀念。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1、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家长可以趁着清明的小长假带小孩到植物园、湿地公园或者城郊的小山林等地方踏青,让孩子亲密接触大自然。

  2、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过去,把在飞的风筝线剪断,意为除病消灾,带来好运。家长可以在踏青时选择空旷的场地,为孩子准备风筝,让孩子在春暖花开之时尽情地奔跑。

  3、荡秋千

  秋千本是在树桠枝为架,用彩绳缠绕而成,现代多用绳索加踏板制成,多为儿童所喜爱。荡秋千可以增进孩子健康,培养勇敢精神。

  4、插柳

  随着柳条返青,人们喜欢将柳条折下,圈戴在头上,或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寓意防扰辟邪。

  5、扫墓

  每年清明,人们都会身着素衣,去山中或者墓园探望过世的亲人。他们铲除杂草,清洁墓碑,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家长可以借此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孩子通过对逝者的怀念,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6、吃青团

  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青团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用青艾的汁与糯米粉一起调和,将豆沙馅、芝麻馅等馅料包入,做成一个个如小孩子拳头大小的绿色的团子。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1、修整墓地

  扫墓扫墓,首要就是要清扫干净墓地,尤其是坟前和坟上植物,务必清除干净。这些植物长成气候的话非常不好,影响颇多。所谓阴宅风水很在意这些东西。

  2、上香摆贡

  宗教祭祀非常讲究,不同的祭祀对象又有不同的祭祀规格,比如:小三牲、生三牲、三牲、四牲、五牲、全牛、全猪羊、五齐、六齐、山珍、海味、三果、四果、五果、五子、五味碗、七味碗。

  清明去扫墓祭祀祖先应该采用的规格是:全熟三牲。

  全熟三牲是煮熟猪肉一份、鸡或鸭或鹅一只、鱼一条,陈列方式猪肉置于中间,鸡与鸭则置于猪肉两旁。

  清明祭祀的果品除了: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这些有生养寓意的水果干果,一般来说都可以的。

  这些贡品和水果干果的数目有的地方讲究单数,有的地方讲究“神三鬼四”,不一而同,按当地风俗来。

  天地银行的那些东西在玄门看来和废纸没什么区别,多准备纸质的金元宝和金条、寒衣更好。

  您要是觉得实在麻烦,简化的做法是准备:几副碗筷,酒,烟,茶,水果,蜡烛一对,荤素各三样,金元宝、寒衣。

  3、供奉土地爷

  祭奠先人之前,必须先祭祀祖先坟墓处的山神、土地,切记切记!

  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算是自己祖先的父母官。正如土地庙对联所说:

  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

  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

  祭拜土地神只用在坟前找一块单独的空地,把祭品分出一些来,该摆的摆上,该烧的烧,心中诚心起念,感谢土地爷对祖先的恩典和荫庇就行了。

  4、送别

  祭祀完祖先别着急回家,在祖先坟边再单独找一片地方,给过路的那些烧一点祭品,或者奉上点水饭。有些逝者已断香火,后世无人,没有人给他们“送温暖”。您此举是心中有善,必得善报。

  祭奠完先人切莫直接回家,祭祀后晒太阳,清理鞋底,不要带走脏东西。去人多热闹的地方转一转,比如商场之类的地方,也可以全家去餐馆吃顿饭,热闹热闹再说。

  老年间的规矩是清明扫墓完就去城隍庙,拜城皇爷,然后直接就去逛庙前面的庙会,总之人多的地方走走后再回家!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在我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些人在烧纸,我很好奇的问:“问什么那些人要烧纸?”妈妈说:“这与清明节的习俗有关!”因为清明节,人们都要给祖先扫墓,这表达了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关怀。还有踏青、蹴鞠等习俗。

  而清明节的由来是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落难,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晋文公即位后,请介子推为官,不料介子推隐居绵山,晋文公想防火逼出介子推,但介子推却被烧死。晋文公把那天定位寒食节。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我国最早的太阳历以及《国礼·春官》明确记叙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的天文历的最基本常数。农耕社会以后,人们发现日、月、年构成了历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已基本形成了24节气。24节气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编排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谣。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谣的第五位。也是农历历法中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天气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家家门口插柳条,祭扫坟墓和郊外踏青。农谚中也有"清明忙种粟"的说法。作为以花信为标志的花信风。清明的花期为一侯桐花,二侯麦花,三侯柳花,充分点明了清明节气的花期和花种。《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1、“烧包袱”

  所谓“包袱”,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在南纸店买来所谓“包袱皮”,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烧香秉烛,行礼后在门外焚化。试想,现在的人们如能根据自身情况和时间安排,认同一些在家中祭奠的旧俗,可能就会大大缓解每年扫墓路上的拥堵,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2、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3、戴柳

  过去扫墓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戴柳。“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的柳文化,有插柳于坟的,也有折枝插在门前的,还有将柳条插在轿子或者儿童衣襟上的,因为柳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试想,今天扫墓的人们如果都有插柳种树的习惯,年年清明,不知道要染绿多少荒山。

  4、吟诗

  曲水流觞曾是上巳日的主要活动。觞就是杯,让杯子从水的上游顺水漂流,流过宾客面前时,可取过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历王羲之、谢安等人曾有一次的兰亭修禊活动,《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次集会所作诗词写的序言。试想,每年清明,在民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必然能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文化。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5、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6、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1、孕妇避免扫墓

  通常来说孕妇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从别的方面来说,清明时节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还有扫墓的周边环境大多都是炮灰味不利孕妇的健康。严格来说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2、忌穿鲜艳色彩衣服

  清明节是不能穿的大红大紫去上坟的,这样是对祖先及先人的不敬,相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不过总有人会疏忽大意,在佩戴首饰不经意使用了红色。内衣及贴身衣物都不可穿戴有关红色的,除了本命年以外。

  3、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

  清明的时候作为外人的身份去参与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不是一家人。

  4、不可在墓地照相

  大家扫墓的目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不是去嘻哈玩乐的,大家扫墓的时候,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的照相。

  5、修整墓地

  坟墓上长植物杂草的,必需要清除,需要好好的清理杂草,增添松土,整理周围环境,使墓地看起来整洁。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

  6、身体不佳避免扫墓

  一个身体正处于生病状态,或是虚弱状态的,或者最近运气不佳,诸事不顺的人不要去参加扫墓活动,因为此类人正处于总体运势低迷的状态,极易招致晦气。

  7、改日祭祖

  尽量避免双休日或其他扫墓高峰时段,盖因如今市民私家车增多,高峰祭扫,会因交通拥堵为出行带来麻烦,可选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或将扫墓时间拉长(早出晚归)或错开重点时段,以缓解人多车多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

  8、发不遮额忌买鞋

  事实上,清明节也算是鬼节,当然在发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头发不能遮住额头,同时鞋子也不要在当天购买,因为鞋同邪,有点常识的朋友大多不会在这天购买鞋子的,以免不吉利。

  9、清明节扫墓时间

  扫墓时间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即上午9时后到下午时前,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在清明节前后五天,和清明节当天都可以,但寒食节这天不能扫墓,寒食节即清明节的头一天。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光飞逝,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家家户户都要上山扫墓,祭祀祖先。

  这一天,春光明媚,我和家人们一起上山扫墓。一路上,我与哥哥姐姐高谈阔论,我们一边说笑一边欣赏山中美景。极目远眺,望见了嫩绿的麦田,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菜花,多美的春色啊!过了一会儿,我们爬得满头大汗,这山路蜿蜒曲折,坑坑洼洼,一不留神,你就会摔个四脚朝天。

  我们翻山越岭,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们分工合作,各做各的。爸爸拿起锄头除去野草,妈妈和伯母将美味佳肴端上坟头,小孩子们调皮地拿起纸钱向四面八方撒去,一阵微风拂过,犹如鲜花在空中舞蹈,奶奶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坟前,突然,“扑通”一声趴在爷爷的坟墓前,痛哭着,边哭边念叨着。“啪嗒!啪嗒!”一颗颗大大的泪珠不停地滑落,仿佛是寄托着我们对亲人的哀思。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活”文化遗产。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节一般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节的风俗,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

  这就是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清明节就是一个纪念祖先,怀念先烈的日子。主要纪念仪式就是扫墓,扫墓就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今天就是星期x,我们全家一行人回老家扫墓。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长到了我的大腿,我们经过了田野,绕过了小溪,爬上了陡坡,来到爷爷的坟前。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就是爷爷走了,不可能再回来了,我非常思念、悲伤、痛苦。

  我们拿起扫帚,把坟的周围扫了一遍,再用锄头把旁边的'草锄干净,又各拿了一把黄土洒向坟头。奶奶拿出祭品,开始向爷爷祭拜,我向爷爷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拜了拜。奶奶嘴里唠唠叨叨地向爷爷诉说着什么。我想起奶奶平时对我说:“爷爷就是一个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的人”。但我已经没有机会能看见了,只能在照片上思念他。

  我们扫墓结束,就要回家了。我心里默默地想:只要每逢杨柳青了,桃花开的时候,我一定会再回来看您的。

▰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

  清明节,我们去烈士陵园。

  走进烈士陵园,我立刻感受到那里的肃穆气氛。这里有挺拔的松柏,干净的道路,万里无云的蓝天和步履轻盈的人们。烈士纪念碑是一只巨大而有力的手,高高举起来复枪,让人很容易想起当年士兵英勇战斗的情景。沿着高高的石阶,我来到了烈士陵墓。当时我想到烈士们为我们的生命献出了生命,我感到敬畏。

  经过两边栽满青松的`小路、血祭轩辕亭和小拱桥,我来到了人工湖。人工湖非常安静,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人工湖的水非常清澈,你可以看到小鱼在湖底游动。人工湖的水是如此的绿,就像完美的玛瑙。接着,我来到了中苏人民血缘友谊馆和中朝人民血缘友谊馆。一些花笔直地站着向两个亭子致敬,而另一些花则向两个亭子微微鞠躬。

  我穿过熙熙攘攘的儿童乐园,穿过奇怪的猜字墙,穿过绿树成荫的小公园。我深深地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分享

热门关注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传统(二十三篇)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五篇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英语版(五篇)

清明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英语版

清明节介绍简短20个字

清明节介绍简短20个字

幼儿园清明节放假通知公众号(二十五篇)

幼儿园清明节放假通知公众号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十四篇)

清明节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清明节传统节日风俗(汇总8篇)

清明节传统节日风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分享20篇)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吃什么风俗食物作文(精华20篇)

清明节吃什么风俗食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