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作为一种常见的礼节,承载着人与人、团体乃至国家之间交往的深厚情谊与尊重。以下是整理的大学生应知的涉外礼仪基本准则,一起来学习吧。
♥️ 大学生涉外礼仪通则
握手是国际间见面与告别时广泛采用的礼仪。从肢体语言的角度来看,握手传递着感谢、慰问、祝贺、鼓励与友好等多种情感。与外国友人握手时,轻轻一握表示礼貌即可,握得太紧或用力摇晃反而失礼。与西方女性握手,通常只需轻握其指尖,时间不宜过长,力度不宜过大。另外,与外国女性握手,应等待对方先伸手;若对方无握手意愿,可微笑点头示意。
作为主人时,应主动伸手;身为客人,则应等对方伸手后再握。在上下级之间,通常由上级先伸手;在长幼之间,则应由年长者先伸手。在西方,男性握手前需脱去帽子和手套,女性则可戴手套或帽子。军人行握手礼时,则需先敬军礼再握手。
鞠躬礼在国际场合中也十分常见。日本人习惯以60至90度的鞠躬表达尊敬;朝鲜女性在鞠躬时,通常一手提裙、一手自然下垂,微笑面向对方。而在西方,鞠躬需保持身体挺立、目光注视对方、面带微笑,身体前倾约15度为宜。
♥️ 大学生涉外礼仪通则
称呼
在国际交往中,男性通常称“先生”,女性则视婚姻状况称为“夫人”、“女士”或“小姐”。对婚姻状况不明的年轻女子可称“小姐”,年长戴婚戒者可称“夫人”。这些称呼可与姓名、职位、头衔等连用,例如“布莱克先生”、“议员先生”、“玛丽小姐”、“怀特夫人”等。
对部长级以上官员,一般称“阁下”、“先生”或其职务,如“部长阁下”、“总统先生阁下”等。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不习惯用“阁下”,可直接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性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女性也可称“阁下”。
在君主制国家,称国王、王后为“陛下”,王子、公主、亲王等为“殿下”。有爵位者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或“先生”。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及有博士学位的人士,可直接称其职业或学衔,也可加姓氏或“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马丁博士”等。
对军人通常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如“上校先生”、“莫利少校”等。部分国家称高级军官为“阁下”。
对服务人员可称“先生”、“夫人”或“小姐”,若知道其名字也可直接称呼。
对神职人员,一般可称其教会职称,或加“先生”,如“福特神父”、“牧师先生”等。主教以上者可称“阁下”。
在社会主义国家,普遍称“同志”,可加职衔,如“大使同志”、“司机同志”等。
姓名
外国人的姓名结构、顺序与中文有较大差异,常带有冠词、缀词等成分,需特别注意区分。
英美人姓名
顺序为名在前、姓在后。例如 John Wilson,“John”是名,“Wilson”是姓。也有人将母姓或家庭相关姓氏作为中间名。有些人会继承父辈名字,并在名后加“Junior”或罗马数字以示区别,如“John Wilson, Junior”译为“小约翰·威尔逊”。
女性婚后通常改用夫姓,如 Marie White 与 John Davis 结婚后,姓名为 Marie Davis。
书写时名字可缩写,但姓不能缩写。口头一般称姓,正式场合用全名,亲友之间常称名或爱称。
法国人姓名
同样名在前、姓在后,通常由两三节组成。如 Guy de Maupassant,简称“Guy de Maupassant”。姓名中的“Le”、“La”、“de”等冠词或介词与姓连译,如“de Gaulle”译为“戴高乐”。
女性婚后姓名改为本名加夫姓。
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姓名
西班牙人姓名常有多节,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通常使用父姓,简称时用第一节名字加父姓。葡萄牙人姓名结构类似,简称时也多用个人名加父姓。
西语和葡语中,男性姓名多以“o”结尾,女性多以“a”结尾。
俄罗斯人与匈牙利人姓名
俄罗斯人姓名由名字、父名和姓三节组成。女性婚后改夫姓,但本名与父名不变。正式场合可全称或简称姓,尊敬时可称名字加父名,亲友间常用爱称。
匈牙利人姓在前、名在后。女性婚后可在丈夫姓名后加“ne”表示“夫人”,也可保留本姓。
阿拉伯人姓名
通常由三或四节组成,依次为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和姓。简称时可只用本名或姓。名字前的“伊本”表示“之子”,“阿布”表示“之父”,这些成分不能省略。
日本人姓名
与中文相同,姓在前、名在后,但字数不固定。正式场合应姓与名分开书写,如“二阶堂 进”。口语中通常称姓。
缅甸人姓名
只有名,没有姓。名字前的“吴”、“杜”、“貌”等是表示尊敬、性别或社会地位的称呼,并非姓氏。
泰国人姓名
名在前、姓在后。未婚女性用父姓,已婚女性用夫姓。口语中通常只称名,并在名前加“坤”表示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