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书法国学文化知识大全栏目,提供与书法国学文化知识大全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书法国学文化知识大全(汇总15篇)

书法国学文化知识大全

  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为基础,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以及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多元文化与学术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

⬮ 书法国学文化知识大全 ⬮

  《隋书》唐·魏征等

  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全书贯穿了以史为鉴的思想。

  《南史》唐·李延寿

  记载南朝历史,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

  《北史》唐·李延寿

  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顾炎武称“《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

  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

⬮ 书法国学文化知识大全 ⬮

  《尔雅》

  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

  四书之一,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属儒家经典著作。

  《史记》汉·司马迁

  中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汉书》汉·班固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书法国学文化知识大全 ⬮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

与书法国学文化知识大全相关的国学知识

国学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7篇)

国学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为基础,涵盖了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及诗赋、史学等多方面,是一套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以下是整理的国学文化知识竞赛试题,供大家参考与借鉴。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国学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 国学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

  A、月亮 B、姻缘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C)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为重男轻女的说法。“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表示扬善隐恶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

  白色脸表现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蓝色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紫色脸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金色脸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

与书法国学文化知识大全相关的国学知识

国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

国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涌现出新的想法,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将其记录,不仅能提升写作能力,也能让思考更深入。如何使心得体会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国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 国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

  文化乃民族之本,国学乃文化之基。国学可以开启一个人的智慧,培养一个人的性格,给予一个人通往知识殿堂的阶梯。

  我近期读的国学是《唐宋八大家》。翻开这本厚厚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韩愈的《马说》。看着这字字珠玑,我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手拿马鞭,洋洋自得的人。而在他身边被抽打的一匹马,却在不停地哀鸣。这可是一匹千里马啊!可是,它为何看起来却显得瘦弱无比呢?原来是马夫没有给它充足的食料,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越发被当作了普通的马来对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是千里马何时能等来伯乐?又何时才能盼来脱颖而出的机会呢?假如世上已无伯乐,已无擅于洞察的慧眼,那么世上的千里马也会随之“消失”。

  我领悟到了,韩愈所讲的千里马,是暗喻世上的.人才。而伯乐,是暗喻发现和挖掘人才的眼睛。名家的古文,并不是高深得让人难以企及,直到今天,也仍然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再看下面这篇《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看到这句话,我不禁想起了老师们经常嘱咐的:“如果课上有不懂的地方,下课再问老师”。可是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做。大家都弄明白了吗?不一定。甚至有些人以主动请教他人为耻!被动接受和主动请教,都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对于我们来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多么一语中的的文字!真理在谁那里,谁就有资格成为老师,而不论他的地位和名气。如果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就会“惑”到永远而一事无成。韩愈的《马说》让我明白了伯乐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他的《师说》则让我懂得了学习求知的态度和解疑释惑的方法。国学总是能使我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使我洗涤了心灵,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 国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

  1阳关三叠

  2太极

  3秋水悠悠

  4梅花三弄

  5凤求凰

  6无来无去

  7空山寂寂

  8寒窗读夜

  9岭头山色

  10 梵声万里

  11 细雨松涛

  12 普安咒

  13 捣衣

  14 玉树临风

  15 欸乃

  16 关睢

  17

  18

  19

  20 卧龙吟 秋风词 古风操 春江花月夜

  21 韦编三绝

  22 潇湘水云

  23 广陵散

  24 岳阳三醉

  25 醉渔唱晚

  26 佩兰

  27 双鹤听泉

  28 流水

  29 空山鸟语

  30 关山月

  31 搔首问天

  32 龙翔操

  33 秋江夜泊

  34 碣石调幽兰

  35 长门怨

  36 阳春白雪

  37 离骚

  38 良宵引

  39 大胡笳

  40...

国学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总结12篇

国学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总结

  经过12个精彩活动的历程,相信大家都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让我们一起总结这段旅程,并展望未来。什么类型的活动总结最为适宜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份国学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总结,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 国学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总结 ▰

  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浸润儿童美好心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根据本续期我校的工作安排,我校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国学竞赛系列活动,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分学段组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竞赛,丰富了校园文化,活跃了学生的在校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国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次活动历时三个月,前期主要为全员准备阶段,我们按照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低年级以国学诵读、字词积累为主,中年级以成语积累、拓展运用为主,高年级以古诗积累、活学活用为主,加强日常的自主积累和班级共读,促进国学诵读氛围的营造,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实全员达标的基础目标。

  经过全校师生的积极准备,我们开展了择优选拔,分年级组织了国学诵读检测、成语积累检测和古诗过关检测,从每个班级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参加学校的国学诵读系列竞赛活动。

  12月初,低年级组我们开展“晨诵午读”展示活动,以我校校本课程所用的国学教材为主要内容,七个班的语文老师组织学生成立优秀诵读小组,在年级内进行展示对比,互相学习,从诵读的内容、能力等方面进行检测和考评,充分分享国学诵读的乐趣。

  12月4日下午,我们开展了中年级“分享故事·传承经典”成语故事竞赛活动和高年级“腹有诗书·对答如流”的古诗诵读竞赛活动。成语故事竞赛活动中,三四年级八个班各选出一位参赛选手,讲述成语故事。同学们有的伴着古韵悠长的音乐娓娓道来,有的在丰富的情境中生动表演,有的用自己极富表现力的声音动情演绎,许多成语故事引人入胜,带给大家丰富的启发,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高年级的古诗诵读竞赛由高年级七个班的代表队组成,每个班的参赛队员都能够积极准备,还请来了啦啦啦对为选手加油鼓劲。此次竞赛分为三个环节:旗鼓相当、选兵上阵和巅峰对决,由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进行考核,赛场上选手认真应对、积极应答,将自己对古诗的扎实积累和灵活运用充分展现,赛场上时而陷入沉思,时而举手应答,时而屏息静听,时而掌声雷动,选手们出色的表现将比赛不断推向高潮,展示了我校学生扎实的古诗功底和国学素养。

  赛后,我们评选出各级各类的奖项,对参赛的个人和集体给予了点评和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国学诵读活动的扎实开展,为营造书香乐园增添一抹亮色。我们还将继续诵读经典,传承文化,让浓浓书香弥漫在校园里,暖暖文字洋溢在学生心中!

▰ 国学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总结 ▰

  国学经典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在学生中开展。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丰厚孩子文化底蕴的同时,更能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列四坝小学于20xx年9月举办了“小国学”讲坛活动。利用课间领着学生一起背诵《三字经》、古诗文;除此以外,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还讲解《水浒传》,平时利用升国旗课间等进行背诵,营造浓厚的氛围,语文老师对《水浒传》进行了讲解,并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了等级评定。并且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大型集体诵读:以全校为单位整体展示,如:每周的升旗仪式。

  (...

【中国城市文化】福建特色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城市文化 福建特色文化知识

  【中国城市文化】福建特色文化知识大全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是一个多山的地方,民族组成也比较单一,汉族人口居多。当然,我们都知道,福建是一个出了很多传奇人物的地方。大家知不知道福建的特色文化以及城市文化是什么呢?下面就随着留学网小编一起来领略一下吧!

  福建的文化艺术:

  语言

  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着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论,福建方言是多来源的;就方言差异的积存和共同语的影响而论,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就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论,福建方言是多类型的。

  饮食

  秦汉以前,福建土着居民喜欢傍水而居。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采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

  汉代以后,中原汉族陆续迁徙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麦子成为主要食品之一,人们还种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后,随着福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福建饮食品类大大丰富,菜肴的烹调也讲究起来。明代中后期,甘薯从海外传入,成为福建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后,闽菜逐渐形成特色。风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誉国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区特色。

  在待客习俗方面,福建人以热情好客着称,除请客喝茶外,煮蛋请客也是共有的习俗。在宴席习俗方面,近现代以来,渐趋奢华,且有诸多规矩。在民间,还流行不少饮食禁忌。在福建饮酒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饮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至今享誉海内外。

  福建的文化特产:

  福州特产:寿山石、牛角梳、橄榄、福桔、龙眼、闽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莆田特产: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驰名中外。

  龙岩特产:连城地瓜干、连城白鹜鸭、连城兰花、龙岩花生、长汀豆腐干、上杭萝卜干、武平猪胆干、永定菜干、河田鸡等。

  泉州特产: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安溪铁观音)、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

  漳州特产: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青梅、芦柑、荔枝、天宝香蕉、龙眼、平和蜜柚、菠萝等“七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癀牌片仔癀、八宝印泥、片仔癀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布袋戏等。

  厦...

【中国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城市文化 北京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北京,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也是我们国家中心的城市。北京是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拥有六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下面留学网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北京的文化吧!

  北京各地的名称由来: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后,在尧封帝,此后在苏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建筑历史文化:

  传统建筑

  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

  皇家建筑

  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四合院和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

  庙宇

  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京城,现存着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

【中国城市文化】湖南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城市文化 湖南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城市文化】湖南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湖南省位于江南,属于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地区,由于湖南省大部分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省文化产业在咱们现如今的中国是属于比较前列的。大家知道不知道湖南的一些文化知识以及湖南的一些文化历史呢?下面就让跟随留学网小编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来学习一下湖南文化知识吧!

  湖南的历史沿革:

  湖南在原始社会时为三苗、百濮与扬越(百越一支)之地,据宁乡县、安乡县、津市、澧县、道县和平江县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证明,湖南境内在40万年前有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活动,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种植稻谷,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湖南的先民就开始过定居生活。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苍梧,洞庭二郡。秦始皇设黔中、长沙两郡;西汉初期属于长沙国,汉武帝之后属荆州刺史辖区,辖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郡;三国时属吴国荆州,置昭陵郡,为荆南五郡;岳阳楼(始建220年前后,重建1879年)岳阳楼(始建220年前后,重建1879年)西晋时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湘州、江州;南朝宋、齐、梁时分属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荆州,南朝陈时分属荆州、沅州;隋高祖开皇九年(589年)平南陈,而统一中国后,在湖南设长沙、武陵、沅陵、澧阳、巴陵、衡山、桂阳、零陵等八郡;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从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湖南,建立楚国,国都为长沙。宋朝分全国为路,路下设州、府、军、监,各辖若干县。湖南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

  岳麓书院(始建公元976年)岳麓书院(始建公元976年)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临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宝庆路、武冈路、桂阳路、茶陵州、耒阳州、常宁州。元朝政府还在今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个长官司或蛮夷长官司,分别隶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管辖。

  明朝行省设布政使司,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为府(州),府下设县,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辖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权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康熙三年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均移驻长沙。湖广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独立建省。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抚直接管辖。雍正二年,偏沅巡抚易名湖南巡抚。

  中华民国时,湖南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县两级。民国三年(1914年)全省下设湘江、衡阳、辰沅、武陵四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仅存省、县两级。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

  长沙会战(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长沙会战(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湖南省划为九区;1938年湖南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1940年4月湖南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各区辖6-10县...

【中国城市文化】江西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城市文化 江西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城市文化】江西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说起江西,我们每个人可能立马想到的是“鱼米之乡”。江西是一个非常有历史以及拥有自己特色的一个城市。他们的语言文化以及他们拥有的一些物质遗产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大家知不知道江西的城市文化吗?下面就随着留学网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江西辖区历史:

  江西开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商朝时期,江西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县,下辖18县,所辖地域与今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江西属扬州刺史部。

  公元291年,即西晋元康元年,设江州,治所南昌,后迁至浔阳郡(江西九江市),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州37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增为15道,属江南西道,其监察区下辖8州,治洪州(南昌市)。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958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初设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辖13路、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13府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省,1947年划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书院文化

  “江西书院甲天下。”江西是古代书院的起源地,唐代德安义门东佳书院和高安桂岩书院是中国设立最早的书院之一。宋代白鹿洞书院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华林书院延四方讲席,鹅湖书院首创学术自由争辩之风,白鹭洲书院以人才辈出、延续办学800年而着称。

  在明代1239所书院中,江西地区就有238所,占五分之一。据清光绪《江西通志·书院》记载,江西书院达526所。有学者根据其他各种史籍、志书、笔记、碑刻统计,认为江西古代书院足有千余所之多,迄今保存较完整的仍有85所。

  地方文化:<...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