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精选七篇)

2025-11-03 17:30:43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作为努力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教学设计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编写教学设计时,需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估策略,以便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以下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

  【教学过程】

  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

  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

  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

  (自由作答。)

  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

  有修养的人──丈夫。

  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

  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

  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

  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

  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

  第一层:

  ⑴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

  ⑵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由此至彼之谓。

  ⑶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层:

  ⑴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

  ⑵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层:

  ⑴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

  ⑶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第四层:

  ⑴“无失其时”与“无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

  ⑵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层:

  ⑴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

  ⑵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

  ⑶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

  ⑷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

  3、解说全文理路(见本文开头),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

  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

  四、学生分层练习背诵全文

  (下面只写出指导诵读的要点,过程及练习方式从略。)

  第一层:

  1、在示意图上标出河东、河内的位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

  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

  2、“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3、“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

  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层:

  1、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则何如?请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里?

  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

  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

  第三层:

  1、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试用两个字概括这样的生活水平。

  温饱。

  2、为什么说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温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得民心矣。

  3、本层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

  第四层:

  解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区划分如“井”字形之谓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1、问: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⑴农业生产,先说家庭副业,后说粮食生产;

  ⑵教化,先说设校,后说教学内容。

  2、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土”时全用“矣”字作结,表现了怎样的意味?

  赞叹;将理想图景说得如在眼前。

  3、本层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

  第五层:

  1、本层文字不多,但波澜起伏不穷,说说你的体会。

  一揭,语气严厉;二批,措辞尖刻;三劝勉,语调温和。

  2、本层是怎样照应开头的?

  “罪岁”照应“河内凶”“河东凶”;“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寡人之民不加多”。

  3、结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岁”,则当行王道,因上文已详论行王道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此处不再提;完整的表述应是“王无罪岁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检查背诵──连贯背诵全文

  六、内容点拨

  (见“基本设想”第二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同学互查);

  2、预习新课。

⍟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 《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fu民贼,被人民推翻。《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

  1、曳(yè):拖着。 2、数(cù) :密。 3、罟(gǔ):网。 4、洿(wū) :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 :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 :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

  参看课文。

  四、解题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实质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国力。

  五、课文串讲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对于国家(总算是)了啦。河内遇到饥荒,

  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强调,重点在后一个。

  2、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移:迁移。 粟:小米,指谷类。 亦:也是。 其:代河东。

  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 政:政治 无如:比不上。

  加:更。 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无如。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好战:喜欢打仗。 以……喻:用……来比喻。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则何如?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

  填:拟声词。 鼓:名作动。 之:助词,无义。 兵:武器。 刃:刀锋,借代。 兵刃:同义复词。 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或:有的凭(自己)耻笑 。 而:表修饰。 百步:数量词活用作动词,跑了百步。 而后:然后。

  6、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不:那只不过没有(跑)。

  直:只是,不过。

  7、“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之民)也。

  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

  无:同毋,不要。 之;取独。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利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话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迁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增多,要使民增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违:违背。

  谷:粮食。 数罟:细网。 入洿池:进入池塘。

  胜:尽。

  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以:按。 时:时令。

  10、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撼也。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而:表承接。

  11、王道之始也。

  之始:这就是……开端。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5─7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5自然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撼”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面三组排比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多加”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动词,种植。 之:助词,无义。 衣:穿。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猪。

  1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畜:畜养。 无:通毋,不要。 失:错过。 时:时机。 其:代鸡、豚、狗、彘。 夺:耽误。 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时:农时。

  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谨慎。 庠序:古代指学校。 教:教化。 申:反复讲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1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颁同斑。 颁白:头发花白。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黎民:老百姓。

  王:名作动,称王。 未之有: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后置。

  6自然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比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种措施后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相呼应。

  1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约束 涂:同途,道路。 莩: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8、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则:表转折。

  岁:年成。

  1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什么不同。 于:与。

  2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咎。 斯:那么。 至:到,这里指归顺。

  7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三部分(5~7自然段)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六、用推断方法理解文言文

  1、以意逆志法:

  即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跳过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后,再根据上下文,假设一种解释,有时甚至可以猜测,这种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本文中的“谨庠序”,就可利用这种方法。

  2、利用对偶、排比、互文等方法进行推断:

  如本文的“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我们可以根据“斧斤”句推断“数罟”句的句意。

  3、根据上下思路和逻辑关系推断:

  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据上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来推断。

  七、作业

  第三题。

⍟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⑵ 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⑵ 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音频、PowerPoin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1、导入: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和他的散文:

  PowerPoint 投影: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二、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 gǔ)不入洿(wū)池(罟:从网,古声 。)

  养生丧(sāng)死无憾(丧:为动用法。《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三、教师范读课文,疏通课文词句(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课文词句要点备注: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标题的来源。)

  梁惠王──魏国的国君。战国中期,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焉、耳、矣:句末语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黄河。河内,即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

  其:代词。前者指代“河内”,后者指代“河东”。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必修2《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加:更。同义互训。加少:更少。

  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敬辞,请允许我……

  (必修2《鸿门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译:有的人……,有的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是:指示代词,这。

  句式:直……耳,是……也。译:只是没有……罢了,那也是……啊。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不要。下文“无”用法同。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多于邻国:介宾结构后置,比邻国多。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尽。

  (必修2《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

  数罟:数,cù,密,与“疏”相对;罟,gǔ,从网,古声。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之:结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

  衣:yì,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鸡豚狗彘之畜:之:代词,复指前面的“鸡豚狗彘”,非宾语提前的标志。“之”提宾一般用于否定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岁也:省略式判断句,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固定结构,相当于“这与……有什么区别呢”。

  于: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它的宾语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无:表假设语气,“假如不”。

  斯:则,那么。(比较:“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代词。)

  四、重点词句积累与梳理

  板书:

  PowerPoint 投影:

  积累与梳理:

  1、词语:

  五十步笑百步

  养生丧死无憾

  2、活用:

  鼓之(名—动),衣帛(名—动),不王者(名—动),树之以桑(名—动)

  3、虚词:

  之、于、其、是、斯

  4、固定结构:

  或……,或……。

  直……耳,是……也。

  是何异于……

  5、句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均介词结构后置);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

  五、问题探究(课文内容分析):

  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上,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3、“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4、要想“王道之成”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子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5、有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板书(PowerPoint 投影):

  梁惠王:

  于国尽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何也?

  邻国之政

  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

  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

  不入洿池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以时入林

  王道之成:

  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勿夺其时

  谨庠序教

  结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结:孟子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从容不迫;说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令人叹服。

  六、课文背诵指导

  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写作特点:

  ⑴ 结构严谨。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个有机的整体。

  ⑵ 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⑶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2、问: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颠倒“也,矣、焉”三个语气词的顺序可以吗?

  明确:不可,因为“也”表示轻快感情(《醉翁亭记》中20多个“也”字写“乐”),“矣”表感叹、畅快升级,“焉”字一般用于满足式的感叹畅快,有总结强调的作用。这样用,反映了孟子谈话内容的层次感和思想感情的逐步加深。

  3、问:为什么在“以战喻”和“王道之阻”语段不用或少用语气词?

  明确:“以战喻”是叙述,描绘形象,而语气词长于感情的抒发;“王道之阻”是对梁惠王的指责,照应开头。对梁惠王的指责,孟子运用了对比、类比、整句,更显气势,并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语流。

  4、问:有人评论:“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请你总结一下,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文气的?

  明确:

  ⑴ 文言语气词的分层运用。

  ⑵ 排比、对比、类比、整句的运用。

  5、PowerPoint 投影课文要点.

  6、全班齐读课文,多媒体音频朗读,学生跟读、尝试背诵。

  八、布置作业

  课文词句练习。(另印,略)

⍟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

    事项一:

  1、避开扫墓高峰、避免拥挤,选择恰当的出行方式

  周六周日是扫墓高峰期,市民最好避开这两天去扫墓。由于现在开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扫墓高峰期都有交通堵塞现象发生,对此,相关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前往扫墓时尽量选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将扫墓时间拉长一些或错开重点时段,以缓解人多车多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

  2、注意防火,确保安全,提倡文明祭扫

  呼吁市民转变旧的扫墓观念,扫墓时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买小贩兜售的迷信物品,大力提倡“鲜花祭奠”,用鲜花代替焚烧纸钱、香烛以及燃放鞭炮祭扫,这既是对亲人的最好的祭奠,又大大降低了消防隐患。

  3、注意随身携带的物品

  在扫墓时,尤其是在祭扫公墓时,要注意随身携带的物品。丢失物品后不易找回,应慎防遗失。在扫墓开始前和结束后都要仔细检查随身携带的物品是否齐全。带有小孩的家长更要照顾好孩子,避免小孩因玩耍而走失。

  4、食斋禁荤

  扫墓当日早晨起身至到达扫墓地点,尽量食用素食,衣着整齐素严,以示对先人礼貌和尊重。

  5、择日祭扫

  尽量避免双休日或其他扫墓高峰时段,盖因如今市民私家车增多,高峰祭扫,会因交通拥堵为出行带来麻烦,可选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或将扫墓时间拉长(早出晚归)或错开重点时段,以缓解人多车多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

  6、忌偏僻地

  不要去太偏僻,人烟罕至的地方祭祀,最好依照常走的路线进行形成规划,切勿在偏僻地方长时间逗留,确保自身安全。

  7、勿扰他灵

  墓地为阴灵安居之所,切忌嬉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斗,随处小解,路遇其他坟冢,切忌用脚去蹬踏碰踹墓碑,不乱动其他墓碑祭祀物品,无疑碰到,应诚心诵念“对不起,打扰了”,墓地范围要内维恭维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以免打扰得罪其他阴灵。坟上有洞要用泥土填补,坟上有洞,如同房屋开了窗未关,容易惊动先人。

    事项二:

  首先到坟地后打扫卫生,平土除草,如果坟头上有灌木或树木应该砍掉,因为它会让坟墓进水而影响后人的运势。

  第二,根据逝者生前喜好,比如说喜欢喝酒要带上酒,喜欢吃肉要带上肉,如果素食主义者,就敬奉素食,以表示对亡灵的尊重。然后按照辈分,先长后幼,开始上香祭拜。先祭拜土地山神,然后再祭拜亡灵,也就是第一柱香上给山神土地,第二炷香才开始祭拜自己的亲人。祭拜完后,要给坟墓前后左右的邻居坟上香祭拜,希望乡邻和睦相处。最后燃放烟花爆竹,结束。为了环保,也可以不燃放。

  第三,病人或者运气特别差的人,当年清明节最好不去上坟。这种情况下可以请亲戚朋友代替自己烧香祭拜。

  第四,穿戴要严肃,不要太艳丽,不能嬉笑打骂,不能开玩笑,不要口出狂语,那样得罪的不只是你的仙灵,最容易遭邪。同时不能随便许愿,如果许了,是要还愿的。

  第五,清明节,不适合结婚,也不适合看望病人,也不适合看望朋友。如果一路出去踏青还是可以的。

  第六,上坟扫墓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下午一点钟,因为下午一点钟以后阴气逐渐上升,对于那些八字阴病重的人,命上阴气太重的人,还有最近运势特别差的人,最容易遭邪,而影响运势。如果身边有咒符,或者其它消灾化煞的用品,尽量带在身上。

  第七,上坟的时间,不一定是清明节的当天,一般有的地方的是前三后四,有的地方是前十天,后十天,你可以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或者是工作性质自由安排时间。

  第八,吐痰、大小便,不可大意。一些人吐痰吐习惯了,一不小心就吐到了别人的坟前。和”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道理一样,或许你只是一个习惯,但对方或许会觉得你这是在挑衅,尾随你而行,那就大为不妙。大小便则不用说,虽然很多农田、山林就是个天然厕所,但是没有轮到你上,不该你拉的时候你就是得憋着。而且,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们很多所谓被”鬼上身“的现象的入口,就是我们的阴窍。在清明节的时候,你胆敢”菊花外露“简直是自寻死路,没有鬼跟着你也有山精野怪跟着你,切忌切忌。

    穿黑色衣服庄重肃穆

  有些人认为,扫墓时忌穿黑色衣服,要穿红色或黄色等颜色鲜艳的衣服,理由是黑色衣服容易招惹阴气,这种看法是没什么道理的,穿黑色衣服庄重肃穆,可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扫墓时反而不宜穿大红大绿的衣服,这种衣服与扫墓的气氛不协调,还是穿素色衣服比较适宜。

  还有人认为清明节不要买鞋,因为“鞋”与“邪”同音,买鞋会招惹邪气,其实这只是心理作用而已,这个时候买鞋不会给自己带来坏运气。

⍟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

    清明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一开始与扫墓祭祖无关。扫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墓祭是贵族活动,在古代,平民百姓没有墓,只有贵族才享有墓。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等级没有那么森严,老百姓有坟地后才仿效贵族举行祭奠活动以缅怀先人,称之为家祭。到汉代以后,墓祭才逐渐形成风俗。

  扫墓又与寒食节有关。“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唐玄宗则把“寒食墓祭”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一直沿袭至今。但是后来寒食节那天严禁烟火,因此扫墓祭祖便推迟至与寒食相距一两天时间的清明,久而久之,两节合一。于是清明扫墓祭祖便成为了传统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清明扫墓的意义

  1、孝敬祖先,缅怀先人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孝道,而祭祖又是和孝道相挂钩的,所以清明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孝敬祖先的一种表现,是人们借以表达感恩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亲情之爱的一种活动。

  2、铭记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清明扫墓祭祖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关乎国家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扫墓祭祖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传承了中华民族“孝”的精神,万人同祭万姓祖,是敦亲睦族的表现,同时使人们追本溯源,不忘本分。而海外侨胞、华裔清明回乡扫墓则表达了其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有利于巩固民族的感情。

  3、尊重生命,敬畏历史

  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缅怀先人,祭祀先祖是人们尊重生命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过往历史的一种敬畏,对先人奋斗和辛劳的敬重,在个人与家庭传续的同时将国家与文明的历史一并传续下去。

    扫墓及祭祖的意义

  拜祭祖先,以耀祖光宗,展示华夏儿女熠熠风采;寻根问祖,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省亲祭祖、瞻礼祈福;追忆和汲取先人思想精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这是凝聚全球华人力量,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拜祭祖先,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重阳节对祖先的祭奠,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实必不可少。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

    清明节扫墓由来

  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习俗和丧葬礼俗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关系。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即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也就没有办法进行扫墓祭祀,也就没有相关的记载。后来“墓而且坟”,即埋葬之后在筑起坟丘,使祭祖扫墓的习俗有了依托。到了秦汉时代,扫墓祭祖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区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其他节气不同的是,清明还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传,先秦已有设坛祭墓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坟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也清明节扫墓原因。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清明节扫墓传说

  1、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2、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的故事。朱元璋幼时家贫,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东征西讨打下江山当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遗骨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原来,当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许多坟茔,朱元璋没办法辨认出哪座坟墓是自己父母的,于是经常闷闷不乐。

  有个他家乡来的太监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于是献了一条妙计。朱元璋听后大喜,下令清明节这天,国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扫墓。暗地里却偷偷地派侍卫去窥探,发现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坟荒草茂盛,无人扫墓,于是朱元璋便了却了一桩心愿,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大概清明节的复兴与朱元璋有关吧。

    清明扫墓习俗讲究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时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一般应带上香纸供品,亲自到茔(墓地)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旧时“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现在则流行网上扫墓,其实不论哪种形式,都是为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传承人类文脉,当然亲自到坟上去扫墓,体现精诚,则效果更好一些。同时,给祖坟插插花,压压纸,添添土,除除草,也有利后代运势。

  清明节还流传插柳的风俗,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祛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菩萨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所以在扫墓时,如果条件允许,在坟地周围,插几棵柳树,载几株杨树或松柏,都是避邪扶正、荫庇子孙的善举。

  扫墓一般都在山野进行,清明节时因为风大,在烧纸上香时,一定要注意防火,到指定的地方梵烧,否则引起火灾,不但愧对祖先,也破坏环境,也可以只点些香,供些花果,而不必非得烧纸。

  有的地方对扫墓还有一些其它的讲究,比如一般女人是不宜去墓地的,这倒不是男尊女卑,是由于女人阴气较重,而坟地阴气也重,如再沾染一些阴气,则会影响睡眠与健康,但唯独在清明节时,可以去墓地为祖先扫墓。

  不过来月经的女性朋友,最好回避一下,虽然也可以随同家人一起去扫墓,但宜远远祭拜,而不宜直接到坟前活动,因为月经是“生气”,容易与“阴气”产生反应,而影响健康与情绪,或带来其它麻烦。

  同时,学生或青年人,应该尽量跟团或随家人前去扫墓,不但要祭扫祖先,而且还要祭扫革命先烈之墓,缅怀英烈,激发爱国热情,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总之,祭祀祖先有各种形式,心到则神知,并不一定非得拘泥,而通过祭祖传承孝道,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热爱祖国,传承文明,才是最重要的内容。

⍟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至扫墓,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昆明等地方。

  一般观点多认为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唐朝以前扫墓,都在寒食节期间。将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大约起自唐朝;将寒食扫墓混淆为清明扫墓,大约也只是从唐朝才开始”(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那么寒食扫墓的习俗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这又是一个宋代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宋欧阳修谓:“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换句话讲就是寒食扫墓的习俗是从五代才开始的,而且这是礼制废弛的结果。其后有人指出,寒食扫墓的习俗至少在中唐时已经流行,根据是宪宗元和七年(812)诏:“常参官寒食拜墓,在畿内者听假日往还,他州府奏取进止。”再往后,又有人注意到《旧唐书·玄宗本纪》里“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的记载,便以寒食扫墓始于盛唐玄宗时作为定论,如《湖广志书》称:“墓祭,士庶不令庙祭,宜许上墓,自唐明皇始。”这一结论影响很大,不少介绍清明扫墓的著述都予沿袭。

  有人从《唐会要》卷二十三《寒食拜埽》里查出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宜许上墓”诏令的原文:“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由此可见,这道诏令只是运用法令的形式,对已在民间流行的寒食上墓风俗给予认可,而非该习俗的起源。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更有人作“釜底抽薪”之论:不仅寒食扫墓不自唐玄宗始,连清明扫墓亦非从寒食节俗转化而来。据《唐会要》卷二十一《缘陵礼物》载,永徽二年(651),有关部门向高宗奏呈:先帝(唐太宗)在世时,逢“朔、望、冬至、夏至伏、腊、清明、社(日)”向献陵(即唐高祖墓)“上食”,先帝的丧期已结束,陛下也宜循行故例。高宗“从之”。可见李唐皇家清明墓祭的制度自唐太宗时就已确立。再往前溯,又可发现这一礼制实际上在汉代就已形成,唐章怀太子在为《后汉书》作注时,便引用了应劭的《汉官仪》:“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应劭所谓“二十四气”,自当包括清明在内。因为早在《淮南子》及纬书《易通卦验》、《孝经援神契》这些汉代的.著录中,二十四气就已经跟现今的二十四气完全一致了。

  那么,汉代的清明墓祭又是因袭什么传统?“二十四气”皆有墓祭又是如何改变成唐初的“惟朔、望、冬至、夏至伏、腊、清明、社上食”的呢?唐皇家的清明墓祭与已经流行于民间的寒食上坟是并行不悖各有所本,还是同源殊流而最终合一呢?看来,不把这些问题一一辨析清楚,是无法彻底揭示清明扫墓之由来的谜底。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卫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唯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待人提醒,重耳想起旧事,派人去请时,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寻也未找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要是纵火烧山,他准会背着老母亲跑下山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树洞,洞内藏着他留下的一块衣襟,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致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便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以后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分享

热门关注

礼仪常识科普小知识(精华10篇)

礼仪常识科普小知识

礼仪常识互动游戏教案(27篇)

礼仪常识互动游戏教案

西餐自助餐服务流程及操作标准22篇

西餐自助餐服务流程及操作标准

中国文明礼仪常识大全十三篇

中国文明礼仪常识大全

现代礼仪常识全知道答案大全三十二篇

现代礼仪常识全知道答案大全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7篇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礼仪制度古代文化常识3篇

礼仪制度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十八篇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西餐礼仪常识英文介绍带翻译七篇

西餐礼仪常识英文介绍带翻译

礼仪制度古代文化常识免费拷贝(精品四篇)

礼仪制度古代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