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大一统格局初步形成;而三国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则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礼仪制度,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礼仪制度古代文化常识 ✧
(一)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建立专制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筑长城;进军和开发岭南。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全面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建立“中朝”制约“外朝”,设置“刺史”以监控地方,削夺诸侯权力,严刑峻法;经济上,把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王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在胜利击败匈奴贵族的侵扰之后,为了巩固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
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
汉武帝时期恢复了秦朝的旧疆。
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西域三十六国归顺汉朝。
(四)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形成
公元208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80年至316年中国再次统一。
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进入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南方则是偏安江东的东晋王朝。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为北齐代替,西魏为北周所篡夺。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为“北朝”。
420年,刘宋取代东晋,此后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南朝和北朝合称为“南北朝”。
(五)对外关系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由此频繁,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此外我国的铁器、漆器、铸铁和凿井技术也通过此路西传。
经此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物产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等。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
公元166年,大秦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东汉光武帝时,汉朝的铸铜、制漆和冶铁技术传入朝鲜、日本。
东汉明帝时,佛教开始在我国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科学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张衡是东汉时期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汉武帝时制定的“太阳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
天文观测记录了公元前28年的一次太阳黑子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东汉的《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三国时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
西汉时编订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七)思想文化
东汉人王充是两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至三国两晋逐渐传播,南北朝时期空前盛行。
南朝的范缜著有《神灭论》,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
东汉时道教在民间兴起,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响。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顾恺之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被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永和九年,与谢安、孙绰等42人修葺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北朝时,山西的云冈和河南的龙门石窟,是我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库。
✧ 礼仪制度古代文化常识 ✧
1.称谓类
(1)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礼记曲礼上》提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称人用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2)号又叫“别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3)谥号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一般由皇帝或朝廷追封,也有由其朋友、亲属或门人所加的,叫“私谥”。
(4)谦称表示谦逊的自称。如“愚”“寡人”“孤”“晚生”“不肖”“家母”“臣”“妾”等。
(5)敬称表示对对方尊敬客气态度的称呼。如“万岁”“陛下”“夫子”“大人”“令尊”“贤弟”等。
另外,对人的称呼还有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及一些特定称谓的情况。
2.官职类
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不同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这里只列举有关官职升降调动的一部分词语,供大家参照。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如司马迁《廉颇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
除任命,授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擢选拔,提拔。如《战国策燕策二》:“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两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
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右迁”,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黜废,贬退。如《国语晋语一》:“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3.地理类
中国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中国”。
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九州所指,说法不一。《尚书禹贡》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营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后用“九州”泛指中国或天下。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指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山东顾名思义,指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山,所以“山东”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另外,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称六国为“山东”。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三辅西汉分治京畿地区三种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汉景帝时,把京畿官内史分为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同治京城长安。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治长安以东;左内史为左冯翊,治长陵以北;都尉为右扶风,治渭城以西。
三秦泛指陕西关中一代。项羽灭秦后曾将秦关中之地分封秦军三位降将为王,因称三王或其所辖地域为“三秦”。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饼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玉门关西汉时期通往西域的关隘。由于大ii的和田玉由此运入中土,故得名。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以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科举类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史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合称“孝廉”。
科举从隋唐到清代朝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年举行一次。
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宋代诗人文天祥都是状元。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因列榜有甲乙次第,故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殿试揭晓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
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隋初置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隶属国子监。明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庠序古代的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斑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5.风俗礼仪类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长兄称为伯(孟),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如伯禽父、仲尼父。
-(38)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孝顺,善事父母;悌,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用于养生或祭祀的三种动物,有大三牲(牛、羊、猪)、小三牲(猪、鱼、鸡)及道家三牲(獐、鹿、麂)。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称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至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见面的礼节。拱手高举,自上而至极下行礼。
拱拱手,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九拜古代汉族的礼拜形式,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顿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叩地而拜。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跪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表示极度虔诚。
跪两膝着地,臀部抬起。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广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如司马迁《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贵宾向行冠礼的青年宣读祝词,并给其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字。因二十岁时男子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斋戒古代在祭祀或行大礼前,要沐浴更衣,戒嗜欲等,以示心地诚敬。“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乂称“散斋'散齑七日,值外室,倥止参加,切娛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表示恭敬。
再拜①拜两次。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②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结尾。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膜拜跪在地上,合掌加额,伏地而礼。
万福旧时妇女行的礼,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口中称“万福”。
六合古代以十二地支记月、日,选择吉日良辰时,需考虑月建和日辰的“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已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
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席次指座席的次第。古代宴会的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位尊者居前,背靠厅堂,面向大门。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 礼仪制度古代文化常识 ✧
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
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基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2、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3、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产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他们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4、“宫体诗”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宫体诗产生并盛行于梁、陈时期。
5、东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6、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诗的兴起,拓展了诗歌题材;新体诗对古代诗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础;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在题材和诗歌形式上都有开创;文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理论著作;骈文及小说都是新的开创;萧统编选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等。
7、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一、建安文学基础: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
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第二、正始西晋文学基础
1、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
3、阮籍的《咏怀传》在运用王言诗抒情和讽谕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苦闷,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诗品》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诗风。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
4、晋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导的是张华、张协、陆机、潘尼、潘岳、左思,他们是太康时期著名的诗人。
5、太康文学创作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学。
6、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还有张华张协等。
7、陆机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
8、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9、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运用了对比等手法,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对比,“涧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门知识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对比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世族门阀的矛盾。此外,《招隐》《娇女诗》《三都赋》都是他的名作。
10、刘琨的代表作是《扶风歌》,他是著我的爱国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诗》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诗人,《诗品序》中“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即是对玄言诗的批评。
第三、陶渊明基础: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谥号“靖节征士”,因其曾作过彭泽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陶彭泽,他辞去彭泽令后,过着“晨兴埋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生活。
2、陶渊明的诗可以分成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他的散文辞的名篇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3、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一部分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等;还有一小部分反映了农村凋蔽和自己的穷困生活,如《归田园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
4、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正始诗人阮籍和西晋诗人左思的伎,发扬了建安的精神。代表作有《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等。
5、鲁迅称一些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如《读山海经》其十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6、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很少用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少用。2、情、景、理的统一。
7、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出现打破了了玄言诗的统治,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发扬了建安的.精神,田园诗是他的独创。“田园诗”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8、陶诗的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学习田园诗的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基础:
1、南朝乐府民歌约五百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其中“吴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歌”十八首。
5、南朝乐府民歌,除吴歌、西曲外,还有一首较长的抒情诗《西洲曲》,属《杂曲歌辞》。
8、北朝民歌主要收集在《乐集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约六十多首。
10、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创作,我们所接触到的,除汉人的作品外,还有氐人、羌人、鲜卑人,以鲜卑民歌居多。
12、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木兰诗》,它产生的时代不会晚于陈代,大概是北魏的作品。
第五南北朝诗文基础:
1、晋宋之际代替玄言诗的是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
2、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和《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等。《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写景名句。
3、鲍照对诗歌形式的主要贡献是为七言诗拓宽道路,其诗歌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中“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的诗句,表现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拟古》其三(幽并重骑射)、其六(束薪幽篁里)《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等也是其代表作。
4、鲍照的诗歌直接继承着建安文学的传统,大力写作乐府诗,他是继曹丕之后,对七言诗贡献最大的诗人。
5、教材中提到继承建安风骨或发扬其精神的诗人有: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
6、所谓新体诗是指自齐至隋百余年中讲究声律、对偶的作品,名曰新体诗。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是就其形式而言。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八种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叫做“八病”。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开创的,由声律与对偶互助配合而形成具有格律的新体诗,称永明体。
7、新体诗作家除沈约外,成就较高的还有齐诗人谢朓、梁诗人何逊、陈诗人阴铿等。
8、文学史上把谢灵运和谢朓分别称为“大谢”和“小谢”。谢朓因为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
9、谢朓山水诗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篇,题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矣望长安)其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春江日暮景色,“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写建康(南京)周围的景色,是写景名句。
10、谢朓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带有南朝民歌气息,语言精练,情味隽永,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和《王孙游》(绿草蔓如丝)等。
11、继玄言诗、山水诗后南朝一度盛行的诗歌是宫体诗。
12、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说:“颇学阴何苦用心”反映的是阴铿、何逮两位诗人。他们的名篇分别是阴铿的《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依然临江渚)何逊的《相送》(客心已百念)等
13、集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的诗人是庾信,他早年是梁朝有名的宫体诗人,后出使西魏,遂终身羁留在北方,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
14、庾信诗歌的代表作是《拟咏怀》二十七首。他是南北朝时期骈赋,骈文成就最高作家,赋的代表作是叙述梁代兴亡和自己身世的《哀江南赋》,五言小诗的名作有《寄王琳》(玉关道路远)和《重别周尚书》(阳光万里道)。
15、骈文是与散相对而言的,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句,因为两句两句的对偶,好象是并驾的两匹马,所以叫骈文。第二是语音方面讲究平仄。第三是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词藻。可以说骈文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6、南北朝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芜城赋》,孔稚圭讽刺假隐士周顒的《北山移文》,梁江淹的《恨赋》《别赋》,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和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17、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第六魏晋南北朝小说:
1、南北朝小说,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类,即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2、南北朝小说中现存比较完整的,并能代表这个时期志怪小说面貌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3、南北朝志人小说的集大成的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4、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共分三十六篇,为之作注的是梁代的刘孝标。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1、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2、《典论论文》之后,文学批评史上另一篇重要的作品是西晋陆机的《文赋》
3、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最系统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4、成书于梁代的一部专门评论五言诗的菱是钟嵘的《诗品》
隋唐五代文学基础:
1、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唐代有诗人两千余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
2、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3、初唐前五十年,宫体诗充斥诗坛。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4、唐代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5、初唐的中心问题是:(1)冲破六朝诗歌的狭窄题材,使诗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2)摈弃轻浮绮靡的诗风,建立刚健有力的新诗风;(3)确立律体,发展七言歌行。
6、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开始突破“宫体”的内容,继有沈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最后陈子昂痛斥齐梁诗风,高倡建安风骨,才为唐诗开辟了发展的道路。
7、以李白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是盛唐诗歌的主流,政治诗和边塞诗集中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色。
8、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象一条大河贯穿了整个中唐。
9、爱情主题在晚唐十分流行,这是受了市民文学的影响。
✧ 礼仪制度古代文化常识 ✧
不少成语与古代文化常识有关,这些成语,就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
1.纪时。如:寅吃卯粮半夜三更钟鸣漏尽丁是丁,卯是卯
2.科举。如: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一举成名名落孙山
3.建筑。如:登堂入室大相径庭门当户对户枢不蠹蓬荜生辉偷梁换柱雕梁画栋
4.服饰。如:峨冠博带袍笏登场被褐怀玉纨绔子弟集腋成裘
5.器物。如:钟鸣鼎食觥筹交错举案齐眉席不暇暖循规蹈矩奉为圭臬权衡利弊
6.度量衡。如:咫尺天涯枉尺直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壁立千仞以升量石才高八斗千钧一发半斤八两锱铢必较
7.军事。如:烽火连天大动干戈剑拔弩张折戟沉沙围魏救赵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8.艺术。如:五音不全黄钟大吕引商刻羽滥竽充数室如悬磬胶柱鼓瑟铜琶铁板急管繁弦哀丝豪竹龙飞凤舞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铁画银钩胸有成竹画龙点睛梨园子弟插科打诨一板三眼
9.宗教。如:三教九流三生有幸四大皆空六神无主天花乱坠昙花一现聚沙成塔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