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重要职责。教案作为教材与课堂教学的桥梁,优秀的教案应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评估方式。以下是关于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1、演示。
2、教学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
[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盛水)、烧杯盖(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可能因使用的温度计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4、教学沸腾相关知识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大气压强有关。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5、学生自学课本第88页的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并回答问题。
6、回忆童年。
回忆小学时科学课上“纸锅烧水”的实验,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说明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并且还能将水烧开?
7、讨论。
8、教学蒸发相关知识
①蒸发的概念及特点。②体验蒸发制冷的作用。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9、试一试。
三、小结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
四、作业布置
课本91页第3题,第92页第4题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物理是一门新接触的自然学科,学生基本没有物理基础,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其中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是重点,难点在浮力、功和机械能,这部分内容综合性比较强。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四、教学方法
1、在熟悉教材、纲要、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有效的计划,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同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历程,认真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的究能力。
2、重点培养中优等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加强他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提高初二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及时下班辅导补缺补差。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学习的轨道。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⑷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本节“想想做做”3个,科学探究活动1个,“动手动脑学物理”1个,“STS”一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七、教学用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将酒精抹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雨后地上的水坑,一会儿也干了,地上的水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二、进行新课
做课本中实验,或者观察书上的实验现象图片。实验现象:将塑料袋沉入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了,酒精变少了。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
1、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蒸发(板书)
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课件)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想想做做]
(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把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凉的感觉,用手扇一扇,感到更凉。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蒸发的慢。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同学们回答地非常好。
看课本图4、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启发诱导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人身体上有水,皮肤上的水分蒸发,水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就要从人的皮肤吸收热量,使体温下降,所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由于狗没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影响蒸发快慢有三个因素,并且蒸发有致冷作用。
3、沸腾(板书)
怎样使一杯水在短时间内完全汽化呢?
水的沸腾: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水开了为什么要冒气?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熬干了,水去哪里了?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水熬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实验方案1:
把冷水倒在烧杯里,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的石棉网上,杯上盖上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把温度计穿过纸板孔并使玻璃泡浸入水中,用酒精灯给盛了冷水的烧杯加热,当水温至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为止。
实验方案2:
把热水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热水加热。
两种方案都很好,也可行,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并说出这两种方案的缺点。
冷水:开始给水加热时,在烧杯的器壁出现了许多小气泡,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变大,并脱离烧杯器壁开始上升,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后来发生了变化,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这时水就沸腾了,在沸腾前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是不改变的,把酒精灯撤掉以后,沸腾停止。
热水:开始给水加热时,水温上升。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汽泡里的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水的温度不变,把酒精灯撤去,沸腾停止。
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这里边关于压强和浮力我们以后要学到。现在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的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根据撤掉酒精灯后,水就停止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看课本80页小数据。为什么表上标“在标准大气压下”?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要记住酒精的沸点78℃、水银的沸点357℃。通过表格比较蒸发和沸腾4、液化
前面我们看到,把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凉一会儿,塑料袋变瘪,并且有酒精液滴,这过程说明了什么?大家思考,并相互讨论。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酒精被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
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这我们也不陌生。我们家中用的液化气罐,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体后装入钢罐的。还有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的燃料,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既然液化是汽化逆过程。那它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例子解释吗?使气体液化有两种途径: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板书]液化过程要放热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液化和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
四、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2、沸腾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3、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给纸锅加热一会儿,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这是为什么?水100℃就沸腾,而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所以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的现象和特点。
2.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和条件和特点。
3.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知道液化现象。
5.知道液化放热及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6.体验蒸发现象,了解其应用。
7.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实验的魅力,培养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画图像、归纳总结沸腾的特点。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的三种状态,知道水可以由一种状态变成另外一种状态,(出示课件“水的三态变化”)
师:老师这里有一杯冷水,过一段时间这杯水会怎样?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说明:情景引入、激起学生听课兴趣,学生会根据刚才看到的课件说出水会变成气体,这杯水会减少等)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杯热水,这个烧杯中的水过一会儿也会变少吗?减少的水哪去了?比较这两杯水发生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由液体变成气体。)
(说明:归纳总结、使他们在参与中感悟成功的喜悦,为学习本节知识提供良好的精神状态)
师: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汽化现象。
二、汽化
师:比较刚才两杯都变少的过程及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抢答)
学生会分析出:第一杯中比较平缓、比较慢、不剧烈、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第二杯中比较剧烈、比较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有气泡、内部也有气泡等。
教师:按照汽化的定义,这两杯水虽然都发生了汽化现象,但汽化的方式不同,物理上把前一种汽化方式称为蒸发,第二种气化方式称为沸腾。
1.蒸发现象。
学生实验:在手背上涂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并体验涂酒精处手背的感觉。
我们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一些酒精,看示数的变化。(实验激趣气氛活跃)猜一猜,温度计的示数会怎样变化?实际做一做。
生:做实验并交流结论。
师:温度计的示数减小说明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那里吸收热量,也就是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你能说一说吗?
(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感到冷,如果被风吹了更冷的发颤。下雨后的面上的积水逐渐变少。凉晒的湿衣服会变干。)
师:从同学们所列举的蒸发的例子,试着归纳总结蒸发的几个特点。
教师总结:发生在液体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汽化进行得缓慢,需要吸热有致冷作用。
师:那么影响蒸发的快慢因素是什么?教师出示实验课件“蒸发的`快慢”
总结:液体温度、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积。(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
2.观察沸腾
师:老师刚才加热的这杯热水它是汽化的另外一种方式——沸腾。因为它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温度高,非常剧烈。说到沸腾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吧。谁能说说你见过的水沸腾时有什么现象?(学生总结:有气泡、有响声、水翻滚、不停地加热最后能把水烧干、冒“白气”、温度越来越高。)
(1)提出问题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想知道有关沸腾的那些问题?你能说出这里涉及到的物质状态的变化、温度的变化规律、吸热情况吗?(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这几个问题或大胆的猜想一下答案?(液态变为气态、温度不断上升、需要吸热)
师:那么是不是这样的,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装置?(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装置)
(3)设计实验
学生交流装置并简要叙述观察过程。全班共同讨论,并设计记录表格。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师:教师总结:
①必须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过程注意安全。
②注意观察加热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
③当水温达到90 ℃左右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水沸腾后,再记录5 min温度情况,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④两名同学分工合作,一人看表,一人读出温度值并填在表格中,读数要迅速,同时都要注意观察现象。
⑤停止加热后,要注意继续观察。(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5)归纳总结分析评估
让学生描述实验结果,从温度变化、气泡大小、声音大小、吸热情况等描述。
教师总结: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在一定温度下才能沸腾。我们把这个温度叫做沸点。水的沸点在正常条件下是100 ℃ 。
指导学生观察熄灭酒精灯后,杯中的水不再沸腾,让学生思考原因,指出:沸腾需要吸热。
师说明:沸点受气压的影响。我们以后再进一步学习。根据液体沸点表,请同学们思考:这节课你所用的温度计是否是酒精温度计?
生:(思考后回答)不是,酒精的沸点是78 ℃ 。
三、液化
1 、降低温度,气体液化
教师:小学自然和初中一年级的地理课本中都讲过,雨的形成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降水,这是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日常生活中液化现象也经常可以看到。
演示实验:把热水装在烧瓶中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直角玻璃管插在软木塞上然后塞住烧瓶口,用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当瓶中的水沸腾时,将铁板靠近烧瓶口,可见水从铁板上滴下。
引导学生观察:在直角玻璃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见,在玻璃管口一小段段距离的位置才看见“白气”。很显然,从玻璃管喷出来的是“水蒸气”,水蒸气无色看不见,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人们才看见,所以“白气”是小水珠不是气。
总结:气体温度降低可以液化,大量实验表明,所以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2 、压缩体积,气体液化
问题:使气体液化是否只有降低温度一种办法?用温度降低的方法虽然能使所有的气体液化,但是要使气体的温度足够低,需要非常复杂的技术,从课本第15页沸点表中可以看到氢要液化,温度至少在-253 ℃以下,所以人们就想寻找能在不太低的温度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演示:取一支大的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全部变为乙醚蒸气,然后推动活塞,压缩乙醚蒸气体积,让学生注意观察有没有液体出现。(注:本实验若用投影仪投影观察效果较明显)
实验结论:用压缩体积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教师强调;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
四、课堂小结
1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2 、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的现象和沸点。
3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的两种方法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五、布置作业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
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
(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质量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
2、质量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感量:天平能称量出的最小质量叫感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感量)。
③测量原理:天平两臂等长,当两个盘中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④使用天平应注意的问题(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放、调、称、记。
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再移动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称:把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加减小砝码),直到横梁第二次平衡。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表示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d、记:记录测量结果(要记住写单位)。
[注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两次平衡的调节方法不同:
空载平衡(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
载物平衡(称量时):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⑥练习测量物体的:橡皮,铅笔等。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其中质量的测量是重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使用天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怎么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二、进行新课
1、想一想
①在左盘上放上准备称量的物体后,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该先加大的还是先加小的?为什么?
②在读测量的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还是小砝码?
③如果要称粉状物体(例如盐),应该怎么做?
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①想想做做(P11):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②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三、随堂练习
课后练习
四、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的意义、特性及测量方法。质量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我们应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放、调、称、记)。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实验室和工业上获得氧气的方法。
2、通过本实验操作过程,练习仪器的装配、物质的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操作。
3、了解氧气的性质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用品:锥形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燃烧匙、棉花、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木炭、铁丝
三、预习感知
1、要获得氧气,你知道有什么方法?
2、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两种方法)
3、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主要根据和来选择。收集装置根据来选择。
4、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给试管加热时,有哪些不正确的操作会使试管炸裂?
6、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你能用什么方法将氧气装在集气瓶中?
7、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怎样使收集到的气体基本不含氮气?
8、如何检验气体?
四、教学过程
(一)氧气的获得
1、阅读课本P36三、氧气的获得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2个问题:
(1)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2)工业上获得氧气的原理依据
方法步骤
2、预习课本P36活动与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个问题:
方法:
药品:
原理:
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及仪器:
步骤:
收集方法及原因:
验满方法:
检验方法:
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注意事项:
①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②加热时要先预热试管再集中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③收集时,开始排出的是空气,不宜立即收集
④实验完毕,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预习课本P34,用收集到的氧气分别做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填写实验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学反应表达式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木炭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实验现象?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要在末端系一根火柴?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在集气瓶低部铺少量沙子或加少量水?
④有哪些可能会使铁丝不能燃烧?
五、轻松课堂
1、一瓶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A、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B、观察气体的颜色
C、闻气体的气味D、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中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
A、防止水倒吸入试管B、防止产生氧气太快无法收集
C、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带入集气瓶D、防止试管破裂
3、、实验室制取氧气,主要有下面几项操作: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可以收集;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把导管移出水面;④把药品装入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熄灭酒精灯;⑥先均匀加热,然后再固定在盛药品的部分加热。正确的操作程序是
A、②④⑥①③⑤ B、④②⑥①⑤③
C、④②⑥①③⑤ D、②④⑥①⑤③
4、收集氧气可用()
A、排水法和向上排气法B、排水法和向下排气法
C、向下排气法D、都来可以
5、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把和转变成淀粉和其文字表达式为:
6、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不同分离出氧气。首先将空气除尘净化,然后在条件下,使空气液化,接着控制温度液态空气,先跑出来,余下的是再储存在淡蓝色的钢瓶里。
六、回顾:
1、与实验前比较,你对氧气的制取收集有哪些新认识?
2、查阅资料,制取氧气还有哪些方法?哪些方法可在实验室进行?
3、可燃物(能燃烧的物质,如木炭、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哪个更剧烈?
4、在一定的条件下,氧气能与炭、铁等发生反应,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何?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分析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分析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教学方式:
微格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上节课所讲的内容继续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上次课中我们通过课文的讲解,知道了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由于佚之狐的举荐,郑伯重新启用烛之武来说服秦伯退师。然而,烛之武是怎样运用他的那三寸不烂之舌来瓦解秦晋联盟,说退秦师的呢?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分析一下烛之武的说理艺术。(板书:烛之武的说理艺术)下面同学们看着文章第三段中烛之武对秦伯所说的那段话,我们从五个层次来理解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二)具体讲解:
老师:同学们再仔细读一下课文,我请同学起来分层。学生:五层,具体分层
老师: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分析一下这五层,看一下烛之武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服秦伯的.。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
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学生:欲扬先抑
老师:对就是欲扬先抑。烛之武在此先摆出弱者的姿势,坦言知亡,这样子就避开了秦伯的锐气,缓解了紧张的一种说话环境,稳定了上方的情绪。(板书: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下面我请同学来读一下第二层
学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后,君之薄也。
老师: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时候秦晋虽然是联盟,但是它们毕竟是两个国家,大家看一下黑板(老师画地图),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秦要跨过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难办到的。“亡郑”以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伯不可“亡郑以陪邻”。在这,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而是从哪个方面说明的?学生:地理位置
老师:对,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这一实际来说明,根本上动摇了秦联盟的基础,不能不使秦伯动心。(板书: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老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层。“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郑,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提出建议。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秦国使者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秦没有坏处。烛之武仍是从地理位置来说明利弊。同学们知道这一层的层义吗?同学:舍郑于秦有利。老师:对。舍郑于秦有利。(板书:舍郑于秦有利)第二层时烛之武通过分析亡秦的危害动摇秦伯。这一层则开始拿郑来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作为一国之君的秦伯当然要权衡利弊了。老师:下面我在找同学读一下第四层。
同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舍半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老师:秦国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秦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与秦对抗。晋背信弃义,如若与其共事,绝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的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板书:晋国过河拆桥)
经过了这一番历史事实的分析后,烛之武为了增强说服性,又从历史回到了现实,下面我们来看第五层:“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厥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国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了,又要肆意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在这呢,烛之武就从现实中一步步的逻辑推理,从而提醒秦伯不要做“损秦以利晋”的蠢事。(板书:损秦利晋不可为)
正可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烛之武凭借他的智慧和口才,仅仅百余字的说辞,就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逻辑推理等诸角度,,开合跌宕,步步紧逼,层层深入在“利”字上做足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了秦师,又保全了郑国。这就是烛之武的说理的艺术,大家都清楚了吧?
课下请大家根据今天我们分析烛之武说理艺术的思路思考一下郑伯的说理艺术。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舍郑对秦有益→晋过河拆桥→损秦利晋不可为
摆出弱者姿势
→
动摇联盟
→
引诱秦伯
→赤裸裸挑拨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学习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学习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习难点】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复习引入:如何制取氧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操作步骤有哪些?
加热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明确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
阅读课本P45~P46,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用品
药品:高锰酸钾、澄清石灰水。
仪器: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
其他用品:火柴、木条、棉花。 2.实验装置
(1)发生装置:大试管、单孔橡胶塞、导管、铁架台、酒精灯。 (2)收集装置:玻璃片、集气瓶、水槽。
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漏气,则收集不到气体)②装—向试管中装入药品;(放入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气管)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流下使试管破裂)
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先预热,防止试管破裂)
⑤收—收集氧气;(刚冒出的'气体不宜立即收集,那是空气,可导致气体不纯)
⑥移—移除导气管;
⑦熄—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复燃;用排水法收集时,看集气瓶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8.放置方法:盖上毛玻璃片后,正放在桌面上。
【交流讨论】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常在试管口塞
上—团棉花?
2.用排水法集气时,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先移出导气管,后撤离酒精灯?
3.制取的氧气如果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复习小结】
1.实验室制氧气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查、装、定、点、收、移、熄3.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4.检验和验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已集满【随堂练习】
1.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的作用是(A.防止水倒吸入试管B.防止产生氧气太快无法收集
C.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将其堵塞D.防止试管破裂
2.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错误的是()A.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纯度后点燃,以免爆炸B.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气管撤
离水中
C.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等导管口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
盛水的集气瓶中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后用双手紧握
试管外壁
)3.以下是化学实验室里几种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请写出图中a、b的仪器名称:a,b 。(2)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性质:①颜色;②密度;
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必须考虑的是(填序号)。(3)若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在A装置中的试管口放一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检验是否集满的方法是。盖好玻璃片放在实验台上。
【作业布置】 【反思评价】
1.通过作业反馈,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由于需要记忆的较多,部分学生疏于记背,少数知识点没有记住。多督促。
2.学生配合不够好,要多关注学生,多与学生互动。 3.导入新课时,可以插入几张图片,丰富内容,4.小结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 5.PPT中字太多,课堂气氛沉闷,6.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评价单一,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液体可以沉浮,可能溶解;
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
小烧杯(每小组3个)、玻璃棒、盘子、量筒、餐巾纸、油、红水、洗洁精。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一杯水,这是什么?它是固体还是液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板书:液体)
2、在实验盘中,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种液体。(油、红水、洗洁精)对于这三种液体你们想怎样研究?
3、如果将三种液体分别沿量筒倒入,猜一猜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4、学生汇报猜想的结果。
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但是这些是不是最终的结果呢?下面我们该怎样做呢?(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你觉得在实验时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有关实验要求:
1)、三种液体全部倒入;
2)、到液体时量筒倾斜,沿量筒壁倒入;
3)、倒入之后,把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是什么现象?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填好实验记录表)
6、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先倒入不同的液体,为什么结果都一样?
7、讨论为什么出现分层现象?
8、你们还想继续研究吗?如果老师给你一根玻璃棒,你想怎样研究?如果用玻璃棒在量筒中搅拌,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9、教师讲解使用玻璃棒的方法。
1)、搅拌时玻璃棒尽量不要碰到量筒的.壁;
2)、充分搅拌,使量筒中的液体变均匀;
3)、搅拌完用餐巾纸将玻璃棒擦干净;
4)、将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观察一会儿,把看到的现象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10、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为什么出现两层?什么没有了?洗洁精跑到哪里去了?(溶解)
11 、活中有没有分层和溶解的现象呢?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用具:
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播放视频:液体内部的压强
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播放视频:深水压强
播放视频:一杯水的威力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播放视频:介绍连通器的应用
船闸
连通器的应用(过路涵洞)
连通器的应用(喷泉)
三、小结: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压强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标
1. 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 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其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压强的概念
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
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④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难点:
①压强概念的建立
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
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引入课题
3′
5′在初二下我们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学过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等概念,由于压强的概念比较抽象,固、液、气压强的特点又不同,我们同学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块知识本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属于较难的部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能给与大家一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一、压力
①什么是压力?
②压力产生的原因?
③压力的范畴?
④压力的方向?
(课件)判断下列图中mn面所受压力
的大小
1.概念
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3.能力
①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①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②由于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③属于弹力④垂直于受力面
甲:f压=f=100n
乙:f压=f+g
=100n+50n=150n
丙:f压=f-g
=100n-50n=50n
让学生归纳知识比教师自己讲出来要好,让学生开动脑筋、组织语言、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10′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
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
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
⑤1帕斯卡的含义?
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现提供实验器材有:
海棉、木板、矿泉水瓶、水
①选用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②选出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想一想:
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感知压强大小?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
(课件)例题1
一块砖长24cm、宽12cm、厚5cm,重24n,怎样放置在水平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最大压强是多大?
(课件)例题2
在海滩上的作案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一只鞋模,测出鞋模的平均厚度为5cm,质量为1125g,又经测试知道产生与脚印同深度的压强为3×104pa,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若案发现场留下的是罪犯站立的脚印,又该如何计算罪犯的体重?
①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③帕斯卡(pa)
④p=f/s
⑤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
①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绵上,比较先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放在海绵上,比较前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压强大小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决定,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所以当砖块竖放时压强最大。
s最小=12cm×5cm
=60cm2=6×10-3m2
f=g=24n
p=f/s=24n/(6×10-3m2)
=4×103pa
体重g=f=ps,走路时一脚着地,s为一只脚的面积,可利用鞋模算出:
v=m/=sh
s=m/h
=1125g/(0.9g/cm3×5cm)
=2.5×10-2m2
罪犯体重:
g=f=ps
=3×104pa×2.5×10-2m2
=750n
若是站立脚印,受力面积应该是两只脚着地的面积。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手力面积上
②相同的受力面积上作用不同的压力
③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积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被压物体的凹陷程度来反映,为了使凹陷程度更加明显,应当选用海绵,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是做好实验的基本要求。
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注意行走时是一只脚着地,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
液体压强
15′
2′①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②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③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仪器?
⑤通过观察什么而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想一想: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作?实验方法?
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
(课件)例题3
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当注入某种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将其放入一盛水容器中,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凹进管内,则管内所装液体可能是:
a、盐水 b、煤油 c、水
d、都有可能
(课件)例题4
如图瓶内装半瓶水,用塞子塞紧,然后将瓶子倒过来,使瓶口向下,这时水对塞子的压强与未倒置前水对瓶底的压强相比较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例题5
将半瓶矿泉水倒放在海绵上比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大,这是因为 ;倒放时瓶塞上受到的压强比正放时瓶底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 。
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见中考指导书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则不是任何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
③控制变量法
④要控制液体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分析:在乙图中,橡皮膜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强和管内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强的作用,因为橡皮膜向内凹,所以水的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又因为液面相平即深度相同,所以根据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可得到管内液体的密度小于管外水的密度,即管内液体可能是煤油。
答案b
分析:
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深度,当瓶倒置时,液体密度不变,液体的体积不变,但由于细瓶颈在下,故液体深度增加,则瓶塞受到的压强比原来瓶底受到的压强大。
答案a
倒放时海绵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压力相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
倒放时瓶塞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液体密度相同时,倒放时瓶内液体深度增加,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底部有压强,又由于具有流动性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我们通过观察u型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来感知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应选取密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
在探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不同方向的液体压强时,要注意压强计的金属盒的重心在同一深度
橡皮膜向内凹的情况反映了橡皮膜所受的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利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来进行比较是关键所在。
判断深度变化要注意容器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容器倒置后的深度变化是不同的。
注意分清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七、教学资源:重点参考了南京市中考教学指导书,20xx全国各地中考试卷
八、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 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第三册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 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
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 教具准备
投影片 铁制大滑轮一个 塑料小滑轮28个 杠杆一根 钩码28套 定滑轮一只 细线若干 弹簧秤28个
七、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 片三
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 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 (但费力 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 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 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 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 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 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 )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 )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 )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 )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 )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 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作业1、2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演示
演示用温度计,烧杯3个,冷水,温水,热水,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学生实验室用温度计(2人1支)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度
请一位同学操作图4-1实验,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二.温度计
1.构造和原理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 ℃。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 ℃,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课本图4-3,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学过程设计
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K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273 ℃=0 K,0 ℃=273 K,100 ℃=373 K。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
(1)水的沸点=____ ℃=____K(2)沸水的温度=____ ℃=____K
(3)绝对零度是____ ℃=____K(4)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 ℃=____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 ℃。)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三.归纳总结
三.思考与作业
课本P46,1、2、3;《课课通》
四板书
第四章热现象第一节温度计
一.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二.温度计
1、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2、结构
3、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三.摄氏温度
1.1摄氏度规定:P45
2.读法:5℃读:5摄氏度;-5℃读: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四.热力学温度(T=t+273k)
五.体温计
1.特殊结构:弯曲细玻璃管(内装水银)
2.量程:35℃至42℃,分度值是0.1℃
五.说明
⬣ 初中物理液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