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10篇

2025-09-29 08:44:06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之 一

  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而各自将这些精妙的技艺发展成了一种习俗,一种文化,这使得无数食客流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亚洲的东方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来自五湖四海的食材和调味品正在无时不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通过《饮食文化与礼仪》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国以及世界的饮食文化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们全面的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饮食与文化。

  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

  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

  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之 二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餐因种类丰富、色香味俱全而闻名世界,很多外国朋友一听到中餐就树起大拇指表示赞同。但是同时必须认识到,很多国人在餐桌上的礼仪却是让人不堪入目的。有的人吃了几十年的中餐,依旧拿不稳筷子,夹菜时滑掉食物;有的人吃东西的时候发出巨大的声音,却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古话说得好“席不正不做”,因为弯腰驼背会压迫肠胃,导致消化不良,而且仪态也不雅观。在用餐的时候要考虑一下自己会不会影响到别人?会不会让人家侧目以对?在吃饭的时候时刻保持警醒,保持应有的礼仪。

  宴会前的准备工作

  1.邀请函的制作

  宴会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尤其是重大宴会的准备更是需要细心、耐心和恒心,其中,邀请函的制作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正式的邀请函中应该注明以下内容:

  ?宴会的目的

  首先要让宾客通过阅读邀请函明确宴会是为了什么而举办的,比如为了庆祝元旦、迎接新年的到来,或者为了给某人祝寿,或者为了纪念公司成立等等,这样来客才会心中有数,知道应该做什么准备。

  ?宴会的种类

  因为现在宴会的种类很多,有自助餐、西餐、中餐、鸡尾酒会等等,所以需要事先让宾客知道宴会的种类。

  ?时间

  选择宴会时间,一般要尽量避开法定假日,如国庆、春节等,因为在法定假日有的人家人团聚,有的人出门旅游,很难把人凑齐。

  【举例】

  一对年轻的恋人准备举行婚礼,她们把婚礼的时间定在十月二号,结果当天有的朋友因为出门旅行没能出席婚礼,有的人却拖家带口的全家都来了,使得整个婚宴很混乱。

  ?地点

  在确定宴会地点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交通是否方便?有没有停车场?不能为了吃一顿饭,使得大家舟车劳顿。

  ?服装要求

  对于一般的休闲聚餐性质的宴会,客人们可以着便服,但是对于比较正式的或者重大的宴会,则需要出席者穿着礼服,所以要在邀请函上注明:“男士请着西装打领带,女士请着套装或小礼服”,否则客人很可能会依照自己的想法穿着,到时举办方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回帖要求

  回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举办方确认能够出席宴会的人数,统计人数之后,举办方才能根据人数确定宴会的规模、食物的数量等。

  2.座次的安排

  我国在正式场合一般都用圆桌,最少一桌,多则几十桌,每种情况都有具体的礼节要求。 ?一桌

  如果只有一桌,这一桌一般设在房间的中央,正对着门口,这时主人应该坐在离门口比较近的位置,主宾坐在面向门口、离门口比较远的`位置,这样既可以便于主人招呼迟到的客人,又不会让主宾受上菜动作的影响。

  ?多桌

  如果有两桌,那么入门左边的位置是主桌。

  图6-1多张餐桌的摆放形式

  如果是一字形排开的三桌,则以中为主,以左为次,最后是右边的一桌;如果是品字形的三桌,则以上面的一桌为主桌,然后是下面左边的一桌,最后是右手这一桌;如果是鼎足形的三桌,上面左边的是主桌,上面右边的是次桌,下面靠近门口的一桌是最低的位置,由年纪比较小、职位比较低的人坐。

  如果是梅花形排列的四桌,中间的远离门口的一桌是主桌,其次是中间的离门近的一桌,再次是左边,最后是右边;如果是一字形排开的四桌,还可能是七八桌,都是以中间的一桌为主桌,然后按照离主桌的距离从近到远先左后右依次排序。

  如果是轴心形的五桌,那么最中心的一桌自然是主桌,然后依照以中为主,以左为次,以右为辅的规律,再排其他四桌;如果是梅花形的五桌,最上面的是主桌,然后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常见的摆结婚喜筵的时候,新郎新娘都是坐在最上面的主桌。

  总之,不管桌子摆成什么形式,在排序时都是以中间为首,其次是左边,最后是右边,只要按照这个规则就能把座位安排得非常妥当。

  【自检】

  中国餐桌的摆放是很有学问的,您是否掌握了其中的技巧?请做下面的连线题。

  1.轴心形的五桌a.以左边中间为尊

  2.两圆桌并排b.上面左边是主桌

  3.一字形的四桌c.以中为尊,众星捧月

  4.鼎足形的三桌d.最上面是主桌

  5.梅花形的五桌e.以左为尊

  见参考答案6-1

  餐具的摆放与使用

  1.筷子的使用

  筷子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饮食工具,在中国已经沿用了几千年,但是还是有不少人不知道如何使用筷子,其中不仅仅有外国人,还包括许多中国同胞,在餐桌上常见到有人挟菜挟到一半就掉了,就是因为拿筷子的姿势不正确所致。

  筷子是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有支力点、使力点、着力点,需要三力合一才可以挟取食物,用大拇指来固定两根筷子,中指与食指一起作用使筷子一开一合,无名指和小拇指在下

  面支撑筷子,具体作法可以参照下面的示意图。

  图6-2筷子的使用方法

  筷子是吃饭的工具,而有的人却喜欢在餐桌上把玩筷子;有的人在吃饭前或吃饭的过程中,总是挥舞着筷子招呼同桌的各位“来来,各位,别客气,吃”,把筷子当成了指挥棒;有的人在开始吃饭前,把筷子往桌面上“嘭”的戳一下,还有的人喜欢把筷子插在嘴里??这些都是不雅的动作与习惯,一定要引以为戒,慎重地使用筷子。

  2.举菜的礼仪

  在举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仪:

  ?太远的菜用汤匙跟着,拿过去把菜承接过来,避免中途掉下来或撒下汁水; ?夹菜的时候不要在碗里挑挑拣拣,夹起一块又放回去;

  ?如果有掉下的菜,应该夹起来放在自己盘子的边缘,而不是任其停留在桌面上; ?嘴里含着食物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以免含糊不清,而且也相当不雅观;

  ?喝汤的时候,汤碗应稍微提高,在碗的边缘上稍微剐一下,再送到嘴中,这样不会弄脏桌面;

  ?使用过的汤匙不要倒挂在盘子边缘,而是让凹槽朝上,放在托碟上,避免汤汁倒流到桌面上;

  ?使用公筷的话,用完之后要及时放回原处,方便别人下一次使用;

  ?每次夹菜的时候少夹一点,不要在自己面前堆积大量的食物。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之 三

    打消多要食物的念头:

  节假日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难免会被邀请留下用餐。对方也会展示自己最好的厨艺,我们也经常会吃得忘乎所以。但是对于特别爱吃的“好菜”,千万要打消想多要一份的念头,因为如果有多余的一份,当然不成问题。如果没有的话,徒然造成主客双方都不好意思。

    勤用餐巾纸擦净手指和嘴巴:

  吃鱼、虾或者蟹的时候,经常需要动手,嘴巴上也难免会留下一些痕迹。这时,千万要勤用餐巾纸擦拭嘴巴和手指,否则看起来实在不太雅观,有时甚至会倒胃口。

    吃东西时不要发出声:

  吃东西时要小口小口的吃,吞咽时嘴巴要合拢,如此才不会制造声响,干扰别人。喝汤十分容易发出声响。用汤匙舀汤,若入口前要吹凉汤匙里的汤,也请小声吹气。

    不要探身去拿对面的饭菜:

  做客的时候,往往人会很多,桌子也会比较大,吃饭时难免会有菜在对面而够不着,这时千万不要探起身子去夹。最好的办法是请最靠近你的人帮你传递过来,接到东西后,不要忘了说声谢谢。取菜时,分量要适中,即使是你最喜欢的食物。

    这些有关筷子的礼仪,你要知道

  筷子是由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具。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不少,经过长时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以下九大筷子使用风水禁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三长两短

  指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过去中国人死后装进棺材还没有盖上棺盖的时候,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寓意不吉利,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2.仙人指路

  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吃饭时食指若伸出,就会总在不停地指着别人。这样可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损害。

  3.击盏敲蛊

  这种行为被看作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拿筷子敲打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用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引起行人的注意并给予施舍,寓意穷困潦倒,最好避免。

  4.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一般。这种做法有失礼仪,会令人生厌,寓意不吉利。

  5.颠倒乾坤

  就是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会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将筷子使倒了,寓意家庭运势下滑,不宜这样拿筷。

  6.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拿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一举动,如同当众对人伸出中指,这是对同桌用餐人的`一种羞辱。因此是一种极不礼貌的举动。如果请比较重视这些的人吃饭,你就要注意了。

  7.当众上香

  是指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的,所以,如果把筷子插在饭中,那无疑是把对方视同于死人一样,可能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局面。

  8.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也是不对的。中国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的,是一种不吉利的做法。

  9.落地惊神全都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种行为。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之 四

  丧葬食俗

  长治县一带,过去人死后所供祭品分4种:一是三牲祭----猪头、鱼和公鸡;二是三滴水----4大碗、4小碗、4个碟子;三是白头祭----馒去时头;四是刀番祭----0.5公斤猪肉。现在,近亲主要以猪头、三滴水为祭品,一般关系的以糕点为祭品。起之秀沁水、阳城的`农村,丧家在出殡前,儿女侄孙辈要提米饭、油食、馍等到坟地吃,撒五谷于地,儿女连土带谷抓在手里,装入口袋,名曰抓富贵。在这个地区,人死后有过七习俗,每逢七日哭祭一次。“七七”仪礼要求备不同祭食。一七馍馍,二七糕,三七齐勒,四七火烧,五七多数吃酸菜、芥菜饺子,六七、七七无定食。然后要过百天、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五周年、十周年。祭祀时还要烧纸浇汤,跪拜叩头。十周年过完后丧事至此结束。

  婚姻食俗

  沁县一带,新娘上轿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的离别饭。有的地方新娘上轿前要吃鸡。新娘迎来后,还要让新郎新娘喝起缘(因两人未曾见过面,这时才互相认识,故叫“起缘”)拌汤,汤内要放进蜜与香油。先让新娘喝三口,然后转交新郎喝,喝完后才能共拜花堂。

  生育食俗

  这一地区的产妇,在分娩头三天只让喝些不沾牙的米汤水(晋西北地区叫做定心米汤)。月子里,小米稀粥与稠米汤是产妇的主要食品。满月那天,产妇要忌吃一天面食,喝一天小米粥,称对月米汤。满月之后饮食才能恢复正常。近些年已没有这种习俗了,不过多数人家还要忌吃肉食和油腻食物。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之 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2、学习培养文明的规范的传统饮食礼仪习惯

  3、掌握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习惯

  教学重难点

  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常识

  教学过程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二、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三、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zì切成的大块)。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四、餐桌上的仪态

  1.何时入席

  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

  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

  2.自行取菜

  自行取菜时明智的做法是,在第一轮的时候只拿少量的食物。暂停进食

  当你暂停用餐,无论是要停下来喘口气、聆听别人的说话,或者离席去打电话,请把你的叉子和刀子向内带点角度,一左一右的斜放在盘子上。

  3.酒桌上的礼仪

  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丫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之 六

    1、宴饮礼仪

  有主有宾的宴饮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能有秩序并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目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然后就坐,且餐且饮。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革,继以最贵肴撰。每进一肴。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2、古代食仪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设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的大意是讲: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传递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要混用。“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之 七

  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往往从商周时期民间及上层社会的饮食方式谈起。原因就在于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大厦创建的时期,中华文明的主体构成部分便是在这一时期奠基的。

  一、中国古代饮食礼仪起源

  依古文献载,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的生成,至少可溯周初,且逐渐以具体的礼节仪文积淀成俗。在早期儒家思想和政权设计中,礼仪制度使社会各阶级、各集团“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进而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与手段。

  周代是一个礼乐发达的社会,所有的活动都必须纳入礼的范围之内,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各种礼仪制度中,饮食礼仪制度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饮酒有饮食、乡射少不了饮食、尊老养老、祭扫、敬神、居丧、婚嫁更无不以饮食为其主要内容。

  因此,周代制定的各种礼制都与饮食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由于礼仪制度的制定为上层社会所决定,因此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带上了等级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四大特点。

  二、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特点

  1、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政治性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烹小鲜”。意思就是说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

  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为“肉食者”,平民为“蔬食者”、“藿食者”。勤学——从政——肉食这样的社会思想和教育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中,饮食因为所处地位的高下而有很大的不同,贵族们的钟鼎而食与庶民的食不果腹这样的差异,也是由于统治者地位高下不等使得财富占有的多寡不同而造成的。

  2、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神赐性

  社会对天神、地示和人鬼(主要是祖先神)仍充满敬畏,遇到重大节日或事情皆需要祭祀,希望通过祭祀达到禳灾赐福的目的'。同时周人认为他们日常所食之物乃神灵所赐,吃掉祭品则是分享神灵的福佑,因此在祭祀之后要举行宴会分享祭品。

  古代祭祀的对象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门窗户牖,甚至作为炊具的灶本身也成为灶神。这些神祇在祭祀典章中被按照世人的标准分出高低贵贱,这便是大祀、中祀和小祀。不同等级的神享受不同标准的供奉。

  3、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家族性

  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家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所以在祭祀活动之后的宴会中体现了周代食品的神赐性、宴饮的家族性的饮食特点。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

  4、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礼仪性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在礼乐方面表现出一种文质彬彬、寓教于乐的文化模式。先秦《礼记·曲礼》上对饮食礼仪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毋抟饭”,不要把饭搓成饭团,然后狼吞虎咽大口吃,这样做有争食之嫌;

  “毋遝羹”,不要大口喝羹汤,有菜的羹汤应用筷子夹食;

  “毋放饭”,不要把手中的饭再放回盘碗中,以免给人以不洁的感觉;

  “毋流歠”,不要喝得满嘴淋漓,给人以馋相;

  “毋咤饭”,吃饭时不要啧啧做声,发出唏唏的响声;

  “毋絮羹”,客人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羹汤,好像自己的烹调技艺比主人的更好;

  “毋刺齿”,不要当众剔牙,显得不雅观,须待饭后再剔;

  “毋啮骨”,不要过度地啃骨头,给人以不雅的印象;

  “毋固获”,不要专挑自己喜欢吃的那一种食物,这样做会显得有些自私;

  “毋扬饭”,不要因为贪图吃得快一些,就去扬着热饭,以散去热气,这样做显得心急;

  “毋歠醢”,不要喝酱汁,使人觉得你没见过世面;

  “饭黍毋以箸”,吃黍米饭不要用筷子,而须用专用匙,以免给人喙食之感;

  “毋反鱼肉”,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盘碗里,应当接着吃完,以示卫生,吃时应少取,不够再取;

  “毋投与狗骨”,不要把肉骨头投给狗,以免主人误以为他举办的宴席只配狗食;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享”,如果有客人在调和羹汤,主人就要道歉,说烹调得不好,请包涵;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如果客人喝了酱汁,主人也要道歉,说菜肴乏味;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煮过的肉可用牙齿咬断,干肉则不要用牙去咬,须用手或刀匕分食;

  “毋嘬炙”,吃烤肉串和大块的烤肉,不要一口吞下去,这样会塞满口腔,呈狼吞虎咽状;

  “共食不饱”,即同别人一道吃饭,不要吃得过饱,要注意文明和谦让;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共饭不择手”,即同别人一起吃饭时,要检查手的清洁,把手洗干净后再食;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进餐完后,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着腌渍物的盘子,交给旁边的仆役,主人则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收拾,然后客人再坐下等等。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等级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等四大特点,在各种场合的饮食中都有所体现,而饮食的这些特点可以说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缩影。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之 八

    1.入座礼仪

  桌席上得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

  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表示的是吃饭时尽量不要出声音。打喷嚏也需要转身进行,以示尊敬。

    3.布菜礼仪

  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4.进食礼仪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共饭不泽手。”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之 九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曾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在世界上最可骄傲之术。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市井文化,其代表是家常菜和小吃;二是文人文化,其代表是《随圆食单》;三是商贾文化,其代表是旧京八大楼;四是官府和宫廷文化,其代表是谭家菜和宫廷菜。这四个层次与地域性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种类菜系。 目前的中国饮食市场,地域性特点逐步淡化,这有利于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但影响了文化的延续。创造时尚,促进中国饮食文化深化发展的要义是形成精品文化,使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感到饮食是一门文化。我们常常提起的烹调四要素,即原料、调料、刀工、火候,仅是从生产者角度提出的基本要求。饮食作为文化性消费是一个全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分解,分解后的每一个要素在质量上都应该是同等的。

  在文化内涵上应该是一致的,在相关关系上应该是协调的。为此,下面试提出饮食12字,以求教于方家。 观色、品香、尝味、赏形这四个字作为基本要求,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但这远远不能涵盖饮食文化的全部内容和全过程享受。前些年又有专家提出了滋和养两个字。滋,是指食物的口感,实际上,这个字的重要远远超出一般的理解。爽、滑、嫩、脆,都是口感。还有口感的复合性要求,这就要在配菜时研究。养,是指食物的营养,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药膳和各种养生菜谱的市场化发展就是明证。第七个字是声,这一方面是指菜品的声音,菜要热,有的要发声,如铁板烧、油炸锅巴以至火锅的沸水声,同时还包括食物在嘴里咀嚼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感觉如清脆、糅糯等。另一方面是指环境的声音,该闹要闹,该静要静,背景音乐适当与否,服务小姐插话的时机和语气,等等。第八个字是名,一是连锁经营;二是名字号、名厨师、名菜品的一致性;三是要形成品牌宴席,以文化内涵、标准操作、规范服务和精制包装相结合,如有的企业推出“大江南北宴”,形成市场形象和规模生产;四是菜单设计,讲求独特的风格。最终还是要名实结合名实相符。第九个字是器,一是器皿的文化性,二是器具的方便性,三是器械的专用性。目前,这三个方面的过度与不足同时存在,文化性不如日餐,方便性和专用性不如西餐。第十个字是境,直接是指环境,一是干净,二是宁静,三是尊敬;进一步是指境界,洁静精微,小桥流水人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都是一种境界。灯红酒绿,金碧辉煌,也是一种境界。第十一个字是服,即服务,服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服务的文化性却不易把握。有文化的服务是锦上添花,少文化的服务却败人食兴。在西方文化中,最高等级的服务员是风度翩翩的.老服务员,这与我们追求小姐漂亮、服装眩目恰恰相反成反比。第十二字是续,即售后服务或后续服务。这在饮食经营中似乎是新题目,实际上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海外的中餐馆普遍流行餐后送吉利饼,主动打包;有的企业对客人赠贺年卡,熟悉常客的爱好等等。既是饮食经营的延伸,也是饮食文化的延伸,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朋友气氛或温馨的家庭气氛。

  色、香、味、形、滋、养、声、名、器、境、服、续十二字,既是市场需求的综合表现,也是饮食文化的全面要求,同样,构成了对中国饮食业的总体挑战。技高达于艺,欲极达于境,供给的艺术与需求的境界的结合,将是中国饮食文化辉煌的前景。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之 十

  饮食礼仪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也源远流长。如果你去到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家里或是在中国餐厅就餐,你会发现他们的餐桌礼仪十分特别,而且充满着深意及乐趣。

  钱锤书先生引博明《西斋偶得》言:“由古溯今,惟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周礼》、《齐民要术》、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东京梦华录》所记沛城、杭城(按:《东京梦华录》未记杭城,记杭城者为《梦粱录》)食料,大半不识其名。又见明人刻书内,有蒙古、女真、畏吾儿、回回食物单,思之亦不能入口。”这段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方法很落后,乐曲、歌曲大多要靠口耳相传,这样传之既久,必然失真。

  饮食就比较复杂,一是有文字记录能力的士人,长期奉行“君子远庖厨”,对于饮食烹饪知之甚少,也不甚重视,很少见诸记载;即有记载也很疏略,像《膳夫经手录》(唐人杨晔著)这种以“经”命名的烹饪典籍,其实叙述非常简略,正文仅有一千五百字,其中还以讲述各种食物名称和产地为主,论及烹饪也只是“后以五味汁沃之,更以椒酥和之”之类,非常简单。就凭着这些记载,真是令人“全不知何味”了;另外是自古以来,人的口味变化甚大,古人津津乐道的美食,今日看来不仅未必“美”,而且有些可能令人难以下咽,甚至会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如先秦人普遍食用的“醢(酱)就有以蚂蚁、虫卵、蚕茧作原料的,除了个别的少数族群,对于华夏民族说来大约是不能接受了。这种变化是基于食物原料的改变和饮食观念的变迁而形成的。

  古往今来,食物原料变化很大,有的新被培植出来,有的从外地或外国传人,有的由于烹饪方法的变化,因此人的口味不由得不随之而变。即使回到古代,能够吃到古人烹饪的佳肴美味,恐怕大多很难适应。不用说数百年,就是五十年前,北京人喜欢喝的豆汁、喜欢吃的麻豆腐,由于断档一二十年,改革开放以来,要求恢复生产的呼声甚高,待真的恢复了,除了一些老年人外,连中年人能够接受的都很少,更不用说年轻人了。又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北京炒菜大多是用荤油(猪油),认为花生油有腥气,豆油冒烟,其他如现在流行的玉米油、葵花子油根本就没有听说过,香油(芝麻油)也只是拌生菜吃。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关注肥月较、预防心血管疾病,许多人谈荤油而生畏,这也影响了人们的口味。现在炒菜用荤油的不多见了。人们口味变了,看到既往时代的美味,自己再仿做而尝试的时候就会如李渔所说“皆阔于鼻而蛰于口”(《闲情偶寄》)了。又如《红楼梦》中的许多美食令人垂涎三尺,其实真正按原汁原味做出来,人们也未必能接受。例如“茄鳌”,这本来是个“路菜”(长途旅行时吃的),要做得咸一些,以防止变味。现在所谓“红楼梦菜系”都做成“鸡丁烧茄子”,食客惊叹,如果恢复曹雪芹所写的本来面貌,很少人会把它当作美食的。

    尊重为先

  在餐桌上,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尊重”二字。对于那些长者,老师或者贵客,通常都要做到谦虚礼让。

  中国人非常注重孝道。他们往往会先把最好的菜第一个送给自己家庭里的长辈品尝,因为长辈们为了这个家付出最多。在古时候,虽然人们生活拮据,但是善待自己的`长辈并尽力照顾好他们是必须尽到的义务。

  尽管中国的主人都很友好,但作为客人也要向主人表示敬意。在晚餐开始前,主人往往会寒暄一番,客人只有在听到“请用,随意”等类似的话语后才能开始用餐。否则,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主人一般会把主菜放在餐桌的中央,其余的菜围绕摆放。通常主菜会面向贵宾或者年长者,这也显示出尊重的美意。

    筷子文化

  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筷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现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经深入到其他许多地方,如:越南,韩国,朝鲜等等。筷子的诞生象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一对筷子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他可以夹,绕,戳住食物。同时,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中,例如婚礼喜宴,赠送筷子作为礼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重要时刻

  生日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面,寓意长寿;在生日当天则吃蛋糕庆祝。等人到了中年,这时候的生日更为重要,除了吃面和蛋糕之外,大家还会送上蟠桃祝福长寿安康。

  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中国人往往会吃花生,龙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马上有爱情的结晶。

  在端午节,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亲眼欣赏到赛龙舟的精彩比赛。但是,他们都会吃粽子,用糯米,鲜肉以及竹叶等原材料包出来的特别食物。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而制作的,人们害怕他吃不饱,就会给他做各种样式和形状的粽子。

  在中国农历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中国人都会吃“腊八粥”,来纪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这个传统没有改变。

  对于中国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们会为邻居送上红鸡蛋庆祝这件喜事,有时候会在红鸡蛋上点上黑点,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而在新年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聚在一起,享用鸡鸭鱼肉,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食物也寓意来年的繁华与丰收。

分享

热门关注

洛阳的饮食文化特色和美食(七篇)

洛阳的饮食文化特色和美食

中方与西方的饮食差异八篇

中方与西方的饮食差异

中西餐礼仪差异论述(集锦三篇)

中西餐礼仪差异论述

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精品二十二篇)

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礼仪文化差异论文(十五篇)

中西方饮食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中外饮食文化礼仪论文(推荐11篇)

中外饮食文化礼仪论文

中外饮食文化礼仪论文范文12篇

中外饮食文化礼仪论文范文

甄嬛传中的饮食文化(10篇)

甄嬛传中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礼仪作品说明书范文

饮食文化礼仪作品说明书范文

中外饮食文化礼仪论文怎么写(3篇)

中外饮食文化礼仪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