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计划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当前上课内容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解析,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要概念。同时,教师应关注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此外,应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与反思,从而更好地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 高中历史教案课后反思简短
¡¡¡¡Ò»¡¢µ¼ÓïÉè¼Æ
¡¡¡¡Í¬Ñ§ÃÇ£¬°®¹úÖ÷ÒåÊÇÊ«¸èµÄÓÀºãÖ÷Ìâ.ÔÚÎÒ¹úÊ«¸è³¤ºÓÖÐÊÇÕâÑù£¬ÔÚÍâ¹úÓÅÐãµÄ×÷Æ·ÖÐÒ²ÊÇÕâÑù¡£½ñÌ죬ÎÒÃǾÍÒ»Æð×ß½ø¡¶Íâ¹úÊ«Á½Êס·£¬È¥ñöÌý¶íÂÞ˹ʫÈËÀ³ÃÉÍзòºÍÃÀ¹úÊ«ÈËÐÝ˹µÄÒ÷³ª¡£(°åÊéÎÄÌâ¡¢×÷Õß)
¡¡¡¡¶þ¡¢½»Á÷×ÊÁÏ £º
¡¡¡¡×÷Õß¡¢×÷Æ·¼°Ð´×÷±³¾°¡£
¡¡¡¡Èý¡¢ÑжÁ¡¶×æ¹ú¡·
¡¡¡¡1£®Ñ§ÉúÌý¶Á¿ÎÎÄ,ÕûÌå¸Ð֪ʫÒâ,˼¿¼£ºÍ³ÉãȫʫµÄ¾ä×ÓÊÇÄÄÒ»¾ä£¿
¡¡¡¡£¨ÎÒ°®×æ¹ú£¬µ«ÓõÄÊÇÆæÒìµÄ°®Ç飩
¡¡¡¡2£®Ñ§Éú×ÔÓÉËжÁ£¬ÈÏÕæÁì»áÊ«¾ä¡¢Ê«¶ÎËù±í´ïµÄÒâ˼£¬Ë¼¿¼£º
¡¡¡¡´ÓÊ«¸èÄÚÈÝ¿´£¬Ê«È˶Ô׿¹úÆæÒìµÄ¡°°®Ç顱ָʲô? ѧÉú»Ø´ð£¬½Ìʦµã²¦¡¢Ã÷È·£º
¡¡¡¡Ê«ÈËÒÔÆ½ÊµµÄ±Êµ÷Ãèд¶íÂÞ˹ÔÒ°µÄ¾°É«ºÍÅ©¼ÒÉú»î¡£Æ½ÊµÖмûÕæÇé£¬ÆæÒìµÄ¡°°®Ç顱±íÏÖÔÚÊ«È˶ԶíÂÞ˹ɽºÓ¾°ÎïºÍ´¾ÆÓÀÖ¹ÛµÄÈËÃñµÄÈȰ®¡£
¡¡¡¡3.ʦÉúÓиÐÇéËжÁȫʫ¡£
¡¡¡¡Ë¼¿¼£º¡¶×æ¹ú¡·Ò»Ê«³ä·ÖÏÔʾÁËÊ«ÈËÔÚÊ«Öй¹ÖÃÁËÄÄЩ³äÂúŨÓôÊ«ÒâµÄ»»? ѧÉú¹é½áÌå»á£¬½ÌʦÃ÷È·£º
¡¡¡¡Ê«È˶ԶíÂÞ˹ɽºÓ·ç¾°ºÍÈËÃñÉú»îÈÈÁÒÚ©¸è¡£ÀäÄ®³Á¾²µÄ²ÝÔ£¬Ëæ·ç»Î¶¯µÄÉÁÖ£¬±¼Ìڵļ¤Á÷£¬´å¼äµÄС·£¬²Ô»ÆµÄÌïÒ°£¬ÉÁ¹âµÄ°×è룬²ÔãµÄҹɫ£¬²ü¶¶µÄµÆ¹â£¬Ô¶½üÏàÓ³¡¢ÉùÉ«¼æ±¸£¬°Ñ¶íÂÞ˹ɽºÓµÄÐÛ׳֮ÃÀºÍÐãÀöÖ®ÃÀ½»Ö¯ÔÚÒ»Æð£¬¹¹³ÉÒ»·ùѤÀö±ä»Ã¶øëüëÊÁ÷¶¯µÄ»Ãæ¡£´ò¹È³¡Çð¶ÑÂú·áÊյĹÈÎũ¼ÒéÉḲ¸Ç×ŵ¾²Ý£¬Ð¡´°Éϵĸ¡µñ´°°å£¬¸üÓнÚÈÕÒ¹Íí£¬Å©ÈË×í¾ÆÐ¦Ì¸¡¢¾¡ÇéÎ赸µÄ³¡Ãæ£¬Ç¡ËÆÒ»·ù¾øÃîµÄÃñË×ͼ£¬ÑóÒç×ŶíÂÞ˹µÄÉú»îÆøÏ¢¡£
¡¡¡¡ËÄ¡¢ºÏ×÷ÑÐÌÖ£º
¡¡¡¡1¡¢Ê«ÈËËùÊã·¢µÄ°®¹úÖ®ÇéÖ÷ÒªÊÇͨ¹ýÃèд¶íÂÞ˹µÄҹɫ¼°Ò¹É«ÖÐÈËÃǵĻÀ´±íÏÖ³öÀ´µÄ¡£ÕâÑùдÓÐʲôºÃ´¦? ѧÉúÑÐÌÖºó»Ø´ð£¬½ÌʦÃ÷È·£ºÊ«¸èÔÚ¶ÔÔÒ°¾°É«ºÍÅ©¼ÒÉú»îµÄÃèÊöÖУ¬Òþº¬×ÅÊ«È˶Ô׿¹úµÄ'ÕæÖ¿¸ÐÇé¡£¿ÉÒÔ¸ÐÊܵ½Ê«È˶ԶíÂÞ˹ÉîÇеİ®¡£
¡¡¡¡2¡¢Ñ§ÉúÊì¶Áȫʫ¡£
¡¡¡¡°åÊéÉè¼Æ: ׿ ¹ú
¡¡¡¡À³ÃÉÍзò
¡¡¡¡¡°ÎÒ°®×æ¹ú£¬µ«ÓõÄÊÇÆæÒìµÄ°®Ç顱 (ͳÉãȫʫ) ¶íÂÞ˹ÔÒ°¾°É«£º²ÝÔ ÉÁÖ ºÓÁ÷ °×èë
¡¡¡¡Å©¼ÒÉú»î£º´ò¹È³¡ Å©¼Òé·¿ С´° Òû¾Æ Ц̸ Î赸(ƽʵÖмûÕæÇé)
¡¡¡¡Îå¡¢Ö¸µ¼×Ô¶Á¡¶ºÚÈË̸ºÓÁ÷¡·
¡¡¡¡1£®Ñ§Éú×ÔÓÉËжÁȫʫ£¬ÕûÌå¸Ð֪ʫÒâ¡£
¡¡¡¡2£®Ñ§ÉúºÏ×÷ÑÐÌÖ£º
¡¡¡¡(1)Ê«ÈËÏëͨ¹ý̸¡°ºÓÁ÷¡±À´±í´ïʲôÑùµÄ˼Ïë¸ÐÇé?
¡¡¡¡(2)¡°ÎÒµÄÁé»ê±äµÃÏñºÓÁ÷Ò»°ãÉîå䡱Ӧ¸ÃÔõÑùÀí½â?Õâ¾äÊ«Á½´Î³öÏÖÓÐʲô±í´ïЧ¹û?
¡¡¡¡(3)ȫʫµÄÒÕÊõ¹¹Ë¼ÊÇÌøÔ¾µÄ£¬µ«ÓÖÓÐÑÏÃܵÄ˼άÂß¼¡£Çë¹é½áÊ«¸èÄÚÔÚµÄ˼άÂß¼£¿
¡¡¡¡Ñ§ÉúÑÐÌÖ£¬½Ìʦµã²¦£º
¡¡¡¡(1)ÔÚ¡¶ºÚÈ˵ºÓÁ÷¡·Ò»Ê«ÖУ¬¡°ºÓÁ÷¡±ÊǸö¸ß¶ÈÄýÁ·µÄÒâÏó¡£ÎÒÃÇ¿ÉÒÔ½«ÆäÀí½âΪÀúÊ·µÄÏóÕ÷¡£ºÚÈ˶ԺÓÁ÷µÄ×·ËÝ£¬¾ÍÊǶÔ×ÔÉíÀúÊ·µÄ×·ËÝ¡£¾ÍÊǶÔ׿ÏȺ͹ÊÍÁµÄѰ¸ù¡£
¡¡¡¡(2)¡°ÎÒµÄÁé»êÏñºÓÁ÷Ò»°ãÉîå䡱£¬¿ÉÒÔÀí½âΪÓÉÓÚºÚÈ˶ԡ°ºÓÁ÷¡±(ÀúÊ·)µÄ¼ûÖ¤¡£Õâ¾äÊ«£¬ÊÇ×÷Õß´ú±íÈ«ÌåºÚÈË·¢³öµÄ×ÔºÀµÄÐûÑÔ£ººÚÈËÖÖ×åÊÇÓÐ×ÅÓÆ¾Ã´«Í³µÄÖÖ×å¡£Õâ¾äÊ«ÔÚµÚ¶þ½ÚºÍµÚÎå½ÚÁ½´Î³öÏÖ£¬ÐγɽṹÉϵÄǰºóºôÓ¦¡£
¡¡¡¡(3)ÎÒÈÏʶºÓÁ÷¡ª¡ªËüب¹ÅÈç˹¡£±ÈÈËÀà¾ÃÔ¶¡ª¡ªÎÒÔÚºÓÁ÷µÄ²¸ÓýÏ·¢Õ¹¡¢·±Ö³£¬ºÓÁ÷ÊÇÎÒÉú´æµÄ¼ûÖ¤¡ª¡ªÒò´ËÎÒÈÏʶºÓÁ÷¡ª¡ª»îÕÛÄ¥ÁËÎÒ£¬½ÌÓýÁËÎÒ¡£ÎÒµÄ˼Ïë¡¢Áé»êºÍºÓÁ÷Ò»ÑùÉî³Á¡£
¡¡¡¡3£®Ñ§ÉúÓиÐÇéËжÁ£¬Ìå»áÊ«¸èÉîåäÖÐÏÔ×ÔºÀµÄÌØµã¡£
¡¡¡¡Áù¡¢¿ÎÌÃС½á
¡¡¡¡Í¬Ñ§ÃÇ£¬°®¹ú£¬ÊÇÒ»ÃæÆ®ÑïÔÚÊÀ½ç¸÷¹úÉϿյÄÓÀ²»ÍÊÉ«µÄÆìÖÄ¡£ÎÞÂÛÊÇÆ½ÊµÖмûÕæÇéµÄÀ³ÃÉÍзòµÄ¡¶×æ¹ú¡·£¬»¹ÊÇÉîåäÖÐÏÔ×ÔºÀµÄÐÝ˹µÄ¡¶ºÚÈË̸ºÓÁ÷¡·£¬ËûÃǵÄÐÄÉùÊÇÏàͨµÄ¡£
¡¡¡¡Æß¡¢²¼ÖÃ×÷Òµ °åÊéÉè¼Æ
¡¡¡¡ºÚÈË̸ºÓÁ÷
¡¡¡¡ÐÝ Ë¹
¡¡¡¡ºËÐÄ´Ê¡°ºÓÁ÷¡± (ÀúÊ·µÄÏóÕ÷) ÖÐÐÄÊ«¾ä£º
¡¡¡¡¡°ÎÒµÄÁé»ê±äµÃÏñºÓÁ÷Ò»°ãÉîå䡱 (ºÚÈËÖÖ×åÊÇÓÐ×ÅÓÆ¾Ã´«Í³µÄÖÖ×å) Ó×·¢Àµ×ºÓãåÔ¡
¡¡¡¡Éîåä ¸Õ¹ûºÓÅϸÇéÉá
¡¡¡¡ÖÐÏÔ ÄáÂÞºÓÅϽ¨½ð×ÖËþ
¡¡¡¡×ÔºÀ ÃÜÎ÷Î÷±ÈºÓÌý¸èÉù
▷ 高中历史教案课后反思简短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自读课文完成作业本1—7题
(3)正音识字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脚趾(zhǐ)
诧(chà)异 断炊(chuī)
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2、课堂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我们明白: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如文天祥;总有行为的先导挺身而出无怨无悔,如“五人”;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底层的光芒”,《品质》和《老王》都是体现这些平凡人的光辉的,他们的精神和伟人一样,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发光。
二. 整体感知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1.请问: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下面青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
(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 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三.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
重点点评以下五点: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 “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有点相似:《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
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四.研究探索。
1.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
(1)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
(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五.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格”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 高中历史教案课后反思简短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习重难点: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文本探究
1、试想:让格斯拉兄弟也顺应时代潮流,赶时髦,不行吗?
2、文章以“品质”为题,能否换成“鞋匠之死”?谈谈你的理解。(只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皆可。)
二、分析文本,体味情感。
(一)、虽然“我”很早就在那里订做鞋,却从未把格斯拉当作鞋匠,而是当作老朋友。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文章,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画下来,并说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第2节:因为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6节: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3.第34节: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撇不开这位老人——所以我就去了!
4.第43节: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
5.第53节:但我吓了一跳……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二)、请同学们自选一段饱含情感的段落,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小结:凡是那些让你心动、令你震撼的语言无不饱含着作者对格斯拉的同情、尊重和爱。本文也为我们作文提供了范例。情感是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
三、心怀深情,撰写碑铭。
下面就让我们像高尔斯华绥一样,心怀深情,拿起笔,也向格斯拉奉上我们的怀念与尊敬,为格斯拉写一条墓志铭,60字左右。
四、总结提升,拓展阅读。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永远放光!
课后作业:朗读文本,感受人物品质。
▷ 高中历史教案课后反思简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明确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个人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知道在体育运动中采取适当的手段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3、情感目标:
树立自觉运用体育运动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态度。教学重点:体育运动对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导入
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要成功除需要满足一定的智力因素外,还必须满足一定的非智力因素,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意志品质处于非常突出的地位。
二、教学步骤:
(一)、意志与意志品质
1、什么是意志:是指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举例:同学们能举出相关事例吗?还有近几年中国遭遇了哪些困难?
老师补充:2010年校运会:你班邓威勇、李春凤参加800米比赛;邓佳祥、谢敏参加1500米比赛。
1、2001年南宁特大洪水:自1913年大洪灾之后88年来的最高洪位!南宁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是体现了什么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在抵御洪水的战斗中,领导、干部、民警和群众都能以坚强的意志、巨大的力量、无限的忠诚熔铸成了南宁市无比宝贵的抗洪精神,这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坚韧不拔、严防死守的献身精神。
2、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
(1)、2008山东中考题:四川汶川用爱心捐款重建的一所学校今天正式开学。学校门口悬挂着一条横幅。请你根据上句续写下句,续写的句子要包含“希望”一词,并与上句构成对偶句。地震摧毁了美丽的校园,_________答案:爱心放飞着不屈的希望
(2)、2008四川:2008年是中国不平常的一年.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以后,某门户网站首页上贴上一段话,编辑写了这段话的前半部分。请在这话后面的方框内续写两句话。2008年,我们热切期待阳光和欢笑,却不料被一路风暴阻隔。然而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中国没有低头抱怨,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
②灾难我不怕,兴邦我承担。
2、意志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目的性——自觉地确立行动目的。
(2)调节性—能够按照预期目的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以实现目的。
(3)排难性——始终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品质是指人在意志行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或特征。意志品质反映了一个人意志的优劣、强弱和发展水平。
优良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勇敢性等;
不良的意志品质包括依赖性、动摇性、寡断性、冲动性、懦弱性等。具有优良意志品质的人,通常也称为意志坚强的人。
具有不良意志品质的人,通常也称为意志薄弱的人。
优良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不断得到锻炼和增强的,是通过持久地自觉克服困难而表现出来的。
4、议一议、测一测:
哪个人不希望自己成功呢?但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的,下面案例中的小伟就是这样一个人。
小伟以前可是一个班上顶呱呱的人物,从来不用花多少心思,准能拿班上前几名。但是,自从进入了中学,这种优势就越来越小了,到了后来期末考试,竟然有好几科不及格。新学期很快开始了,小伟决定努力找回自己的优势。他为自己定立了一个目标:要在期中考时跃进班里的前十名。在复习时,小伟很想科科俱到,但又不知道从哪学起,所以刚学了15分钟英语,忽然想起数学也非常重要,于是又翻出数学书,没看两行,又想起明天语文要提问,于是又端起了语文书。周末同学约他打篮球,由于作业还没完成,本来他不想去,,但抵不过同学的盛情邀请,最后还是去了。半个学期眨眼就过去了,在期中考试里,小伟不但没有达到目标,成绩还更差了。
(老师提问)请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小伟不能实现目标?(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对。小伟的问题可大着呢。首先,他给自己定立的目标太高了,没有考虑到自己原来的水平。小伟复习的方法出了问题了吗?出问题了。他没有专下心来坚持复习好一门课,而是打游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两手空空,什么也没得到。小伟还不能抵御诱惑。打篮球本来是很健康的活动,但如果时间掌握不好,同样会变成成功路上的一个障碍。刚才提到的小伟目标定得不恰当,坚持性不够,不能拒绝诱惑,这些都是什么表现?对。意志不够坚强的表现。那我们自己的意志又怎样呢?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心理测验,看看我们自己的意志品质强弱程度如何。
(二)、初中生应具备的意志品质
1、自觉性——是人能主动地、充分地认识意志行动的社会意义及目的,并以此来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的。
2、果断性——指人善于在复杂或危险的情境中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完成任务的品质。
3、坚韧性——指人能以饱满的精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地完成任务的品质。
4、自制力——指人善于控制情绪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游戏:用有关意志的成语、名言、格言激励自己,也是培养意志品质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你能找到多少这样的成语、名言、格言呢?我们来个小组竞赛,说出一个成语、名言、格言该组奖励5分,看哪个组能说出最多的成语、名言、格言。
参考答案:锲而不舍、木人石心、水滴石穿、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卧薪尝胆、悬梁刺股、九死不悔。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②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③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④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白哲特
⑤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乔贝利
⑥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梭罗
(三)、如何在运动中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是融知识、技能、素质、能力、道德、意志品质与情感为一体的过程,它不仅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能使之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伴随着整个体育运动的过程,它的状况如何,影响着体育运动的效果,体育运动的过程反过来也影响着意志品质培养的效果。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人为地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锻炼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如耐久跑、跨栏及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进行的体育运动,更能锻炼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另外,体育竞赛具有激烈对抗和胜负不确定性的特点,既要能充分挖掘人体潜力、斗智斗勇、协同作战、敢于拼搏、敢于胜利,又要能正确接受失败的磨炼,树立锲而不舍的顽强进取精神。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能否勇敢地同困难作斗争,能否有效地排除内外障碍,是衡量你意志品质坚强与否的重要标准。
1、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800—1000米耐久跑,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现象。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俯卧撑。
2、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羽毛球、篮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自制、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3、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练习、实心球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
(四)、课堂小结
希望大家学会多思考自身情况,好的发扬,不足的努力改正,并以一些名言警句激励自己,使自己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强。
(五)、课外作业
1、举体育中的实例说明意志的三个特征。
2、依据意志品质的四个特征,分析自己的意志品质。
▷ 高中历史教案课后反思简短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 高中历史教案课后反思简短
[教学目标]
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
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
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五)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七)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八)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 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是怎样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3~32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五)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段与第2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 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 高中历史教案课后反思简短
【教学目的】
1、了解焦、刘爱情悲剧,封建家长制摧残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2、了解作品是如何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塑了反礼教、争自由的男女青年的艺术形象的。
3、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诵懂全诗,熟悉情节,探讨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典型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网络教学。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梳理情节;学习小序及起句的作用。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抽查背诵《离骚》最后一段。
〖学习新课〗
导入:请大家在音乐的伴奏下,自读课前提示,以及课后有汉关乐府的知识。
(教师打开网页。展示课题、背景音乐(梁祝协奏曲)与背景图片。)
2、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见网页)
3、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了解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了。
4、语文知识
(强调:《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又称为“南北双璧)。课文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关于“汉乐府”。请看40页方框里的介绍。
五言诗起源与发展:(多媒体显示)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乐府命名有很多种类:
一歌,如《襄阳歌》;二行,如《兵车行》;三歌行,如《短歌行》、《燕歌行》;四引,如《丹青引》;五曲,如《明妃曲》;六吟,如《梁甫吟》;七辞,如《明妃辞》;八篇,如《白马篇》;九唱,如《气出唱》,十调,如《清平调》;十一怨,如《长门怨》;十二叹,如《梦妃叹》。
5、听(网络)录音朗读,给每个自然段标明序号,思考给全诗分几部分,如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各部分。
6、讨论之后,用PPS显示:
〖情节〗
小序:一、起兴① 二、遣归② 三、逼嫁 四、殉情 五、化鸟
6、翻译小序。
问: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序)概括故事发生的时、地、人、情节,写作缘起。
7、讨论起兴的作用:
一、起兴:烘托悲剧气氛,提摄全篇,引出下文。
8、有时间就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家庭作业〗
1、翻译全诗,提出难懂的词句;
2、本诗犹如一出电视剧,请给各部分每个场面再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一下其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全诗词句;掌握“相”字、部分偏义复词与“自”字的用法;概括各部分每个场面的内容。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检查有关汉乐府及本诗有关的知识。
〖学习新课〗
1、疏通全诗词句(要求针对每段提出问题,小组竞赛);
结合概括每个场面内容
PPS:
┌请归 ┌兰芝还家
│求情 │县令遣媒
│斥子 │兰芝拒媒
二、遣归│慰妇 三、逼嫁│
│整妆 │太守遣媒
│拜别 │阿兄逼允
└密誓 └太守筹婚(铺陈排比)崐
┌备嫁 ┌对兰芝夫妇的同情
│诀别 │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四、殉情│ 五、化鸟│
│别母 │对封建制度的抗议
└殉情 └照应开头
3、掌握部分词语的用法(见PPS)
〖家庭作业〗
思考:刘兰芝与焦仲卿为什么自杀?
(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其原因;要求有理有据,根据教材及有关的背景知识来说明。要写在笔记本上,明天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问题;总结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
1、检查词句知识及文学常识。
2、讨论问题:刘兰芝与焦仲卿为什么自杀? (可各抒己见)
▷ 高中历史教案课后反思简短
教材概述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故事情节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刘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故事结尾与其他中国民间文学几乎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他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孔雀东南飞(并序)》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族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思路方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三维目标
1、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3、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4、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诗词导入
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中学过的《木兰诗》吗?谁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或句子?(学生随便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与《木兰诗》齐名,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并序)》,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它。
歌曲导入
(给学生播放《梁祝化蝶》)。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休书将女子赶回家。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并序)》。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2)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3)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4)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5)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6)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7)念:记挂。(念念不忘)
(8)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9)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不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10)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11)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13)谢:辞别(谢家事夫婿);告诉(多谢后世人);道歉(谢罪);感谢(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推辞(阿母谢媒人);衰亡,凋落(形谢则神灭)。
(14)相(xiāng):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互相(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15)见:看见,会见,拜见(相见常日稀);同“现”(彗星见于东方);表示被动,被,受(信而见疑);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府吏见丁宁)。
(16)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17)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18)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19)赍(jī):赠送。(赍赏)
(20)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踯躅青骢马)
(21)迎:迎娶(明日来迎汝);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迎接(迎新人)。
(22)零:落下,凋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2、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是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信息筛选
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你认为全诗可分成几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可分成五部分。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1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2—31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2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2、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
明确:焦仲卿和刘兰芝。
合作探究
1、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先讨论,再交流,最后明确。)
明确: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
2、你认为刘兰芝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毫无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
3、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明确: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分析鉴赏
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明确:封建家长制扼杀青年男女的爱情自由、婚姻自由。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休书将女子赶回家。
拓展探究
联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整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游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琬再游沈园,见词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陆游)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课堂小结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作业设计
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并序)》。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1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2—31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2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