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教师,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那么,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特质?以下是为您整理的礼仪常识主题图片材料,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带来启发。
❖ 礼仪小常识图片 ❖
【教学目标】
1. 理解尊重的意义与作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学会在生活中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2. 通过情景模拟和小组合作,认识如何尊重自己,掌握推己及人的尊重他人方法。
3. 培养学生尊重自我与他人、多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和行为习惯,真正落实互相尊重。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理解尊重无处不在,并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尊重自己与他人的品质。
2. 帮助学生掌握尊重他人的具体方法,并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准备】
PPT 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
一、导入新课
1. 思考与表达:这些礼仪图片传达了什么信息?
2.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它们表达了对他⼈的尊重。
二、新课讲授
1. 小活动:说一说“我最尊重的人”
2. 提问探讨:我们常尊重那些有成就的人,那么,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是否也值得尊重?
3. 小组讨论:
有些家长在孩子不愿上学时会说:“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扫大街”,但现实中却有博士生主动帮助做环卫工的母亲打扫街道。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4. 图像辨析:他们是否也值得被尊重?
5. 播放短片:《每一种工作都值得尊重》
6. 观后分享:请谈谈你印象最深的片段与感受。
7. 总结引导:每一份工作都值得尊重,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赞美。
8. 教师强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平凡无闻,也都拥有尊严,应当被尊重。
9. 故事分享会:讲述身边普通却值得尊重的人的故事。
10. 图像展示:古罗马斗兽场,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其背景。
11. 背景介绍:古罗马斗兽场的历史
12. 小组讨论:
(1)如何看待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理解奴隶不被尊重的历史事实。
(2)中国古代是否有类似现象?反思历史中缺乏尊重的现象。
(3)对比古今,现代社会在尊重方面有哪些进步?
13. 教师小结:尽管社会进步,仍存在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14. 图片展示:现实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案例。
15. 畅想未来:如果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将会怎样?
三、课堂总结
每个人生而平等,拥有尊严,都应当被尊重。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然是每个人都享有尊重的社会。
四、板书设计
❖ 礼仪小常识图片 ❖
一、教材分析
《学会尊重》属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依据课程标准中“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而编写。本课与单元中其他两课共同围绕“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展开,分别探讨尊重、包容与反思三大主题。
本课首课时《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后续两课时分别具体探讨如何尊重自己与他人。
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谁值得尊重”,进而通过案例强调人人都应被尊重,最后通过宪法条文说明平等尊严受法律保障。
二、学情分析
受成人价值观影响,部分学生容易以功利眼光看待尊重,可能忽视普通人或条件不佳者的尊严。教学中需引导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尊严,尊重他人既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是个人素养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培养文明素养;
2. 认识尊重的社会意义,理解普通人同样应受尊重;
3. 通过故事与法规学习,懂得尊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四、教学环节与设计意图
活动一:小组探究——谁是我尊重的人
以贝多芬的故事导入,填写“我尊重的人”活动卡,小组分享并归类尊重对象的共同点。引导学生不仅尊重名人,也应尊重身边的普通人。
活动二:照片展览——尊重每一个人
展示学生收集的“普通从业者”照片,由拍摄者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默默付出的普通人,理解“每个人都值得尊重”的社会意义。
活动三:故事与法治——尊严的权利保障
通过《乞丐》的故事探讨尊严的无价,再借助“法治小课堂”学习相关法律条文,明确尊重他人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义务。
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的深刻含义,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