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责任心,能将心比心。”这是82岁老校长郑树心目中的医德标准。
郑树说,有没有责任心,病人是最看得出的。
很多年前,她有个学生,在医院里实习。但是这个学生对病人态度特别好,嘘寒问暖,注重患者的感受。患者有什么不舒服,他很当一回事,帮忙跟上级医生反映沟通,然后再帮患者解决。病人口渴,他甚至还帮忙去打开水。患者都把这个实习医生当“名医”。所以做一个好医生,医德首先要好。
她不同意社会上有些人把看病当作“消费”,认为医疗服务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有很多人性的东西在里面,因为医生是救人,不是修机器。她说,曾经有个年轻医生,碰到了摔倒造成脑出血的孩子,需要紧急做开颅手术。可是,手术开进去,血怎么也止不住,后来一问才知道,孩子的爸爸,是血友病患者,孩子遗传了父亲的疾病,凝血功能非常差。孩子去世了,医生也背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当时我多问一句……”几年以后,医生找到了孩子家人,诚恳地道歉:“对不起,是我没做好。”孩子的家人,选择原谅了医生。
医患之间,沟通特别重要。郑树教授常常跟学生说,我希望你们能学会跟患者交流,把他们当家人、亲人。
郑树坐肿瘤科门诊,总能帮助患者卸下包袱回家,尤其是心理包袱。患者有时不信任医生,医生该以什么方式和患者沟通呢?郑树教授的窍门是态度很诚恳地说“如果我的亲人遇到您这样的情况,我会这样建议他……”
这一招,特别管用。
郑树教授说,将心比心,也就是换位思考,把患者当亲人,一定是好医生。
公务员面试栏目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