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培养方案收藏

2023-10-03 19:51:23 大学培养方案

  "高质量的“大学培养方案”是小编对您的诺言,诚挚邀请您阅读本文,我们期待它能带给您一些新的了解和收益。如果没有计划行事,就如同盲人驾马,我们要学会从各种视角去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方案,有了方案,就能让我们的工作思路更为清晰。

大学培养方案 篇1

  教育硕士

  一、学科简介

  其他单位略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人,硕士生导师4人。近5年来承担北京市教委、学校科研(及教研)项目十余项,出版电视教材和专题片多部,出版专著及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并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大力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高等教育研究所制订了专门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实习基地,夯实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和论文环节基础,确保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培养目标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四、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教育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2 年,最长修业年限为3 年,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不允许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必修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硕士公共英语》

  (2)学位核心课程

  《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学》

  《中国高等教育史》

  《课程与教学论》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2.选修课程

  (1)公共选修课

  《第二外国语》

  《外语口语与听力》

  《外语阅读与写作》

  (2)专业选修课

  《外国高等教育史》

  《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名著选读》

  《教育心理学》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六、培养方式

  以导师指导下的研究型学习与讨论为主,完善课程设置,兼顾本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学科前沿知识理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探究兴趣;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具备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硕士生自学和思考为基础,以师生共同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学术汇报和学术论文为学习成果;指导学生参加导师的有关科研课题,学习与研究结合,注重在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宽广胸怀、国际视野、品德高尚、一专多能的全面素质。

  七、论文撰写及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如下: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中期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结 合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

  在正式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前,必须向导师提交开题报告。经由评审小组评审通过后报教育研究院分学位委员会批准,学生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2.中期考核

  学院负责从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等多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中期检查。

  八、实践教学

  1.在学期间,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六个月的实践教学,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

  2.在导师指导下,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实习(实践)计划,撰写实习(实践)总结报告。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未通过专业实践考核的,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3.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和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

大学培养方案 篇2

  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解读

  为了使每位免费师范生详细了解我校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思路和过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和针对性,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做如下说明:

  一、培养思路

  师范生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学位层次,只是规格不同,各有侧重。师范生教育硕士具有在职攻读、本硕连读和职前职后贯通式培养的性质。基于此,我们在设计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了与本科课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采取“网络学习与指导”和“集中面授与研讨”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且通过课程设计和环节控制使两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注重使用案例教学、行动研究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侧重对本科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掌握;始终强调将研究生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实践研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期望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研究能力和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为将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流程

  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流程参见下图。

  教育硕士培养流程由课程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三个主要培养环节构成。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实践研究等环节并行而非继时地展开,即学位论文和实践研究贯穿于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基本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使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更好地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主要培养环节

  1.关于师生互选

  师生互选即导师和硕士生通过相互选择确定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免费师范毕业生取得研究生学籍后一个月内需在网上完成师生互选。具体步骤:师范生教育硕士登陆网络学习的平台,查看各个专业指导教师的详细信息,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两名导师。在选择时系统会提示每位研究生可选导师的人数和每位导师学生已选择的人数。指导教师通过系统,可以看到每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选择自己的情况。最终导师根据学校师生互选的相关规定和学生选择的情况,选定自己愿意指导的研究生,完成互选工作。在师生互选时有可能出现学生想选择的导师选不到的情况时,这时将由学院统一协调处理,帮助研究生选择一名导师。一入学就进行师生互选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导师能够参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提高指导效力,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关于学习与研究计划

  师范生教育硕士在选定导师后应尽快与导师协商,拟定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完成学习与研究计划电子版的提交,同时将纸质材料于第一次集中学习时提交各学院备案。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两部分,内含课程学习计划、文献阅读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等内容。制定学习与研究计划的目的是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引导研究生尽早进入研究状态,做好研究准备。

  3.关于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采取平时的网络与假期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至少要修读34学分,13门课程,其中8门课程采用网络+集中方式进行授课。

  网络授课:平时的网络教学以研究生基于网络课程进行的个体学习为主,辅之以研究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和教师基于网络进行的辅导答疑等过程指导。每门网络课程以专题形式呈现,包括课程电子文本、课程教学PPT、教学视频和一定量的课程辅助资源,包括文献资源、案例资源、课件资源和其他辅助课程资源等。每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课程论文。

  为进一步保证网络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还增设了教师在线答疑、同步辅导、在线研讨、小组合作研究和阶段测试等教学环节。

  辅导答疑:任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一次实时在线答疑,同时还要在规定时间内解答学生们在课程讨论区提出的问题。

  在线研讨:教师组织不少于2次的网络在线研讨,每位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参与实质性研讨,并有详细的发贴要求。

  合作研究:教师要组织学生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学生可以在教师给定的范围中选择研究题目或者经教师允许后自主拟定与本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每个研究小组的人数根据课程类型与选课人数由教师确定,一般以5-8人为宜。每个小组在课题完成时应提交不少于6000字的研究报告。

  阶段测试:每门课程都要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阶段测试,测试方式为实时在线测试。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通过网络真正学习了课程文本内容和相关资料。测试未通过者,需要重新学习。

  集中面授:假期的集中面授采用研讨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学期间需到校进行两次集中学习,第一次集中面授时间定于第一学年末的暑期,集中时间大约一个月左右(其中3学分课程需集中5天,2学分课程需要集中3天)。这样安排主要是基于只有经过系统的网络学习后才能进行有效集中面授的考虑,同时也是出于节约学生来校集中学习成本的考虑。面授采用研讨的方式进行,主要是检验与调节研究生的平时学习成果,研讨方式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第一次集中除进行课程学习外,还需完成论文开题工作和听取小组合作研究20分钟左右的PPT汇报。第二次集中时间定于论文答辩前一周,此次集中学习主要是安排系列的专题讲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研究生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前沿问题的理解与认识。第二次集中还需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工作。

  4.关于教育实践研究

  教育实践研究是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完成的程度关乎研究生教学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育实践研究与学位论文和课程学习互相融合,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实践研究可以是教育调查,也可以是教学反思、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评价以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的形式进行。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至少包括1篇教育实践研究报告(不少于4000字);4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每篇不少于2000字);1篇总结反思报告(不少于4000字)。档案袋分两次提交,第一次提交1篇教育实践调查报告和2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第二次提交1分总结反思报告和2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5.关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是基于基础教育需要,依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主旨的实践研究。论文可以是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教材分析等形式。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0字。论文开题报告需要在第一次集中结束前完成。关于论文答辩的时间和要求,学校会通过网络等方式另行通知。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1.关于任教学科与本科所学专业不一致问题。我校今年的免费师范生一旦出现此种情况时,可经本人申请,所在工作单位推荐,开课学院批准,选读现任教学科的网络课程。

  2.关于奖学金的问题

  师范生教育硕士奖学金评比办法待学校研究后出台相关文件。

  3.关于档案管理的问题

  师范生教育硕士在读期间不需要调转档案。

  4.关于外语免修的问题

  师范生教育硕士研究生外国语实行免修制度。具备如下条件之一均可申请免修。

  (1)TOEFL成绩90分以上(3年内有效);

  (2)GRE成绩1200分以上(3年内有效);

  (3)国家英语六级考试优秀或成绩500分以上(3年内有效);

  (4)雅思成绩6.0分以上(3年内有效);

  (5)本科阶段为外语专业,现攻读非外语专业的硕士学位;

  (6)在相应的外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学位,或在相应的外语国家有一年以年留学经历。

  申请免修的研究生需在第一次入校集中时办理相关免修手续,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成绩按免修成绩计。

大学培养方案 篇3

  1、 每个月底,在课堂上举行打字比赛(分为计算机组和非计算机组)

  要求:计算机组新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比赛;

  大二自主练习参加比赛。

  非计算机组新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比赛;

  大二自主练习参加比赛。

  奖励方式:比赛结束后,将累计并评估各组的成绩

  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二、在11月底---12月初举办“超越自我”计算机技能大赛 (即学生技能培养汇报总结)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超越自我”计算机技能大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以“ 提高综合素质、注重能力培养、活跃校园文化、促进学风建设 ”为活动宗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倡导更加良好的学风。

  二、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掌握更加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并通过活动营造更浓的学习氛围,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引发同学们对自己未来的思考,用最实际的方式提升同学们的计算机技能。

  三、承办单位:高职教育处

  4、 要求:比赛分为三种类型

  (一)现场竞技型

  a 自动化办公排版比赛

  b 校园文化**创意比赛

  c 计算机组装

  (二)作品征集型

  a个人、校园网页制作比赛

  b flash制作比赛

  c课件制作大赛(用powerpoint2003)

  1、参赛“自动化办公室排版比赛”的选手,要求对文档处理,打字速度,及**的制作有一定的熟悉,所用软件为:word,主要考察选手们的打字速度和基本的排版技巧。(项目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

  “自动办公排版比赛”评分标准

  打字速度60%扣0.5分

  排版分 20%

  整体效果 20%

  2、参赛“校园文化**创意比赛”的选手,必须对图象处理有一定基础,并掌握一些文字排版的特殊效果,比赛要求参赛者为我们提供的校园文化风景**经过合并和处理,并加上自己的描述,将其设计为主题鲜明,画面有创意的**作品,需参赛选手,会用photoshop图象处理工具,要求每位选手在限定的时间内创作出5幅**作品。

  “校园文化**创意比赛”评分标准

  **组合创意 40%

  文字特效 20%

  文字描述 20%

  整体效果 20%

  3、参赛“计算机组装”的选手,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机的组装。

  “计算机组装”评分标准:

  运行良好 100

  运行较好 80

  运行一般 60

  5、 比赛方式:现场比赛时间和地点由学校确定,推荐4-8人参加;作品征集型比赛,各班推荐4—8人参赛,作者可将作品存放到软盘(注明作者姓名、班级)在11月8日前交于学校,最后进行统一进行评比。对内容没有具体要求。严禁抄袭、盗用他人作品。最后,软盘会还给我的。

  演讲、书法、歌曲由各班推荐、选拔参加比赛。比赛的成绩包括在全班的总分中。

  六、评奖办法:

  1根据班级总分,对专业组和非专业组进行评价

  一、二、三等奖。

  2现场竞赛、作品征集、综合竞赛将分别进行评审

  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七、比赛时间

  作品征集方式:11月8日前交承办单位统一评审。

  现场竞争:现场(统一现场评审时间为11月底至12月初)。

大学培养方案 篇4

   一、在构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强调适应社会需求

  1999年湖南怀化学院建立了教育系,从2002年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2015年教育系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经过14年的探索,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省内外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前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找准切入点,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突出教师基本功和教师特长。

  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习、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学研究,多次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近年来先后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改进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现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能力课程模块体系,由最初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块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模块改革为“大学公共能力课程、学前专业能力课程、儿童教育发展能力课程”的集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课程模块体系,在本课程体系中,力求优化智能结构,做到文、理、艺渗透,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和专业特色。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确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学前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能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有特长而又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方案实践中,我们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教育的一味的系统化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实施教育素质和文化素质并重;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并重;在课程结构上文、理、艺、英并重普修;实现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军训、社会调查等)、科技素质教育活动(如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课程)。

  培养方案中,实践(验)活动课程总学时635课时,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6∶4。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即具有实现代幼儿教师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综合加特长的骨干教师,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职业特质。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前教育教学和学前教育研究两个专业方向,突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强调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涵盖三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共计18周)、军事训练(1周)、社会实践(8周)、劳动实践(2周)、专业实践等五个部分,总学时比例占总课程的11%。同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有计划、有指导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教学中以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前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全面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在大学四年中,通过有层次、逐步实施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是我院实训工作的特色。结果显示到2016年4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三笔字、简笔画合格率为100%,考核获得二甲以上等级水平普通话的学生有77%,课件设计合格率达到90%,微课片段教学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园文化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并参与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舞蹈团、合唱团、结谊社、野草文学社、网络协会、航模协会、教心社、口语艺术社、致远书画协会等等;积极开展说课、课件制作、教育小论文、简笔画大赛、讲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创编大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充实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学前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中开设了一定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学习。我院向各教研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内容”研讨与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游戏论》的教学走出课堂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关于儿童游戏类型的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工作管理》的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幼儿园总务工作调研”的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系在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注重以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特点。

  4.多层次的专业见习、实习,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实习是我们教科院教育实践活动的亮点与特色,学前教育实习分为教育见习(1周)、模拟教育实习(4周)、教育实习(12周)3个环节,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地分阶段地进行,这种教育实习体制既让学生真实而充分地体验了未来职业的甘苦,牢固了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更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前教育素养。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实学生的社会实践,其中模拟实习4周、专业实习12周、学年论文1周、课程设计1周、毕业论文8周、军事训练(1周)、劳动实践2周,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91%。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三笔字、教师口语、手工艺制作、音乐、美术、舞蹈、学前课程教学与研究等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课程。制订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师素质训练纲要》,督促学生进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实施了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文化艺术节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毕业生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等大型实践性活动。以赛促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性地在开展模拟教育实习的教育实践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准备,利用微格教室的先进仪器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在幼儿园探索性地进行1~2个学时的`语文或数学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教学各环节。在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中,实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从校内准备、基地见习、全面实习、总结交流等各环节,均安排教师全面指导,保证了实习效果。在广泛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培养。

   三、向教学管理要培养质量强化质量意识

  1.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建立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管理规范。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新建、修改和修订涉及教学管理的文件的有23余项,涉及学生管理的文件有十多项;上级管理文献汇编、系部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教学任务书、考务、学籍管理、教学检查等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情况良好。

  2.构建新型人才质量观。培养未来教师的质量是建立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学前教师的基础上的。我们构建的未来教师质量观可以概括为: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达到本科层次学术水平和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综合评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掌握说、写、择、察、调、问、评、做、弹、唱、跳、画十二项现代教师基本功。

  3.将学前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研究与教师素质、技能训练“一体化”。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强化理论教学的实践实训功能;以大学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把课堂放在学前一线,强化课堂教育的适应性功能;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使其延展到每个学年,强化教育见、实习的岗位训练功能;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师范素质训练、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的社会适应性功能。从而在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形成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在不断改善省内外已经建立的6个教育实习基地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就近建立专业教学实践点,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践点功能。加深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协作,在满足数量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估机制。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构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与地方学校的教学教研互动机制,形成优势互补,为引领地方小学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4.通过改革与建设,最终使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转化为教师教学特长,具有实施现代基础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教师职业特质。

大学培养方案 篇5

  重庆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试行)

  重研院[2009]29号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从 2009年开始招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积极开展学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特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制订原则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充分发挥各培养学院的专业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体现特色和差异,在确保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持同一水平的基础上,探索和积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

  二、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应用型研究生,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以满足其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2.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组

  制”,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或由多名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共同指导。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应在1个月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并与导师一起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确定培养学制。

  三、学制及总学分要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制为2~3年,具体学制在研究生入学选定导师后,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并经所在学院批准。在学制时间内,课程学习环节一般为一年,专业实践环节和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该类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时间为3.5年。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均采用学分制。总学分要求至少5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少于28学分,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12学分,学位论文不少于12学分。

  四、课程学习

  (一)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结构可参照2008版全日制普通硕士生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设置。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需要,改设部分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公共课程可采用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自然辩证法、外语与数学等教材,也可与校内学术型硕士要求一致;专门技术课程可根据领域的不同行业或工作性质设置;学院应保证为学生开设一定的面向行业实际的专业课程,安排一定学时的行业实践训练。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程(含基础必修、专业必修、公共必修)至少18学分,开设专业讲座课程至少两门,每门1学分;应设置不少于2门(4学分)应用性强的行业特色课程。

  (1)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学分)(课堂讲授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

  数学基础课或专业基础理论课(3学分)

  专业应用基础课(2~6学分)

  专业应用技术课(4~8学分)

  其中应用技术课应适当安排实验环节。

  (2)选修课及实践教学(不少于10学分)

  选修课主要应结合本学科主要应用研究方向及本领域工程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设置。选修课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界人士承担部分课程。选修课应包含2学分的人文管理类课程,供学生选修。选修课一般为考查课程。

  非本专业报考的硕士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1~4门本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进行补修,该类课程不计学分。

  (二)课程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每个专业领域应指定2门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由校内教师和现场专家共同完成课程的讲授。其中校内教师的授课时间不得少于1/2,一般以授课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外专家一般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累计时间不超过总学时数的1/3。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必须在完成全部的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② 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内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董事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2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研究生应将“专业实践计划表”及时报所在学院,由各单位汇总后于第二学期结束前2周内报研究生培养管理办公室。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该环节累计工作量不得少于360学时(每周30学时,按12周计算),计算总学分为12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应做好专业实践活动的登记工作(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活动工作日记》)。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此项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12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内容和形式可采用应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规划设计、产品开发、实际管理课题(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调研报告)及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

  (2)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的有关要求执行。

  (3)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和进展;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等。

  (4)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七、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提出学位申请,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可获得硕士毕业证,并被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应按照以上要求做好相应培养方案的制定,工程硕士按专业领域制定培养方案,风景园林硕士、会计学硕士及法律硕士按专业大类制定培养方案。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及部分新增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等。学制、学习年限、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按学校统一规定执行。

  (四)时间安排:各有关单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于7月8日前报送到研究生院培养办。

  (五)各单位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从2009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研究生院

  2009年6月23日

大学培养方案 篇6

  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试行)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较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三、招生对象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

  免费师范毕业生任教满一学期后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部属师范大学根据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审核录取。

  四、培养方式

  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在职学习为主。课程学习主要通过集中面授与远程教育进行,实行学分制。

  部属师范大学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地方师范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合作的新机制,选择具备条件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任教学校建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实行双导师制,合作培养研究生。

  部属师范大学应通过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互认。

  五、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学位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研究五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一)公共学位必修课(4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

  (二)学位基础课(8学分)

  1、教育学原理(2学分)

  2、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4、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0学分)

  部属师范大学应开设5—6门专业必修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课程设置应强调实践性,兼顾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应拓宽和加深学科专业基础,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科学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

  部属师范大学应开设若干门选修课程,每门课程1—2学分。课程设置应加强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专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

  (五)教育研究实践(不少于6学分)

  教育实践研究可采取总结报告、教育实践研究报告和教学设计等多种形式。

  学生在职学习期间应对任教工作进行总结,撰写总结报告,不少于4千字。2学分。

  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教育实践研究,撰写一篇教育实践研究报告(包括教育实践调查报告),不少于4千字。2学分。

  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教学改革,完成一项教学设计,不少于4千字。2学分。

  六、教学要求

  部属师范大学应根据本方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方向培

  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部属师范大学要正确处理集中面授与远程教育、自学与指导等不同学习方式的关系。应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采取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学习的考查与考试可通过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任教的实际表现应作为考查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和信念。课程教学应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宜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自学、行动学习、模拟教学和实践考察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应注重案例教学。应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养成,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注重实践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七、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要立足基础教育实践,注重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使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或教育教学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不少于15000字。

  学位论文评审应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按一定比例进行双盲评审,严格答辩程序,保证论文质量。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学生修满规定课程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由部属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

大学培养方案 篇7

  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决定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较快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本单位各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体现特色和差异。

  二、培养模式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共分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7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其中实践环节3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三、培养环节

  (一)学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二)课程分类与学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分类与结构参照现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执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含必修环节)最低要求27 学分,分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三种:

  (1)基础理论课:以数学课程为主,全校设6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2门。

  (2)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学位”和“专业选修”两类。其中专业学位类设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若干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专业选修类设置若干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3)公共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类。其中:公共必修类课程

  包括:政治理论课2门,外语1 门;公共选修类课程设置若干门,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三)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有别于我校现行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为方便教学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名称原则上不应相同,名称相同的情况下,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区别。

  (四)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应不少于一年。专业实践阶段可以在研究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开始,也可与课程学习穿插进行,但累计时间必须达到要求。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②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1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上网提交《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和选题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导师网上审核通过后方能开始实践环节。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为3学分:实践计划与选题报告(置换选题报告)1学分,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置换成绩单中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2学分。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

  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百分制”评定并在网上录入成绩。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四、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且满足要求,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制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专业课程的设置等。学制、公共课、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由学校统一规定。

  (四)时间安排

  2011年12月23前,启动布置

  2011年12月26日-2012年3月23日,各单位制定

  2012年3月26日-3月28日,各单位上报数据

  2012年4月1日-4月30日,研究生院汇总数据

  (五)本培养方案从2012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2011年12月19日

大学培养方案 篇8

  复旦大学培养方案

  复旦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以其优秀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方案而闻名于世。在复旦大学的培养方案中,学校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并融入国际化的社会环境。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经验,复旦大学的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才能的优秀人才。

  在复旦大学的培养方案中,学生将接受全面多样的教育。学校提供广泛的学科选择,包括文学、科学、工程、医学等。通过这些学科的学习,学生将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学科基础。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选择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复旦大学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将在各类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实践经验将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的培养方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将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学习如何进行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通过独立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比赛和学术讲座,学生将掌握创新思维和实践技巧。学校还建立了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出。

  除了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复旦大学的培养方案还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学校设立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各类社团和组织,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同时,学校还注重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总之,复旦大学的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实践经验,学校努力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复旦大学的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职业道路上,复旦大学的学生都能在各个领域做出重要的贡献。

大学培养方案 篇9

   专业名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代码 580201

   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文理兼收)或同等学历者 学制与学历 三年 专科 就业面向

  本专业主要面向机电产品生产、 制造业和自动化行业,以及机电新产品设计单位和管理部门,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与管理工作;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工作;生产工艺自动化设计和自动化改造;机电产品零部件设计;机电产品营销及企业管理工作;就业岗位群见表1。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素质,面向机电行业生产、管理、服务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机电设备的安装与使用、维护、维修,数控加工,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改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 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懂法守法,诚恳务实,行为规范,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敬业、合作和创新精神。

  (2)文化素质:具有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数学、英语、计算机和

  企业文化知识等。

  (3)身心素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体育锻炼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挫折,在工作中懂得一定的社交与合作,能适应各种环境。

  2. 知识结构

  (1)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机电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

  (2)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机械制图、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及造型的设计、plc和单片机程序的设计、自动机与自动线等专业基础知识。

  3. 专业能力

  (1)具有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能力。

  (2)具有plc和单片机程序设计的能力。

  (3)具有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调试、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

  (4)具有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能力。

  (5)具有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及造型设计能力。

   二、职业证书

  (1)二维cad工程师。

  (2)维修电工证。

  (3)数控铣或加工中心职业证书。

  本专业学生至少获得中其中的一种资格证书才能通过毕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见表

   三、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一)课程体系设置

  开设的思政课及通识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英语、计算机基础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良好职业习惯等综合素质,专业课程体系。

   (二)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简介

  1. plc控制技术

  本课程主要介绍低压电器和plc的基本工作原理;plc程序的设计方法及其调试方法;plc程序的仿真方法,并提供对plc控制系统进行安装、设计和维护的实用信息,组态与变频技术,分析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的电气控制,结合工业生产的实例,讲述plc在生产中的应用例子。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掌握plc的编程、调试等技术。

  2.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mcs-51系列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原理;mcs-51系列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输入/输出与中断技术;存储器的扩展;接口技术的

  基本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编制单片机应用程序和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能力。

  3. 机器人技术

  本课程主要介绍机器人技术和应用的专业课,具体包括机器人的结构、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分析、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编程语言、机器人的应用,通过学习,学生具备机器人编程、安装和维修的能力。

  4. 数控原理与编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的工作原理;数控机床的坐标系及编程规则;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基本操作;直槽、圆弧槽的编程与加工;加工中心的编程技巧;数控车床基本操作;数控车削加工工艺分析;简单轴类零件、成形面零件、螺纹的编程与加工。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数控机床的编程方法。

  5. 自动机与自动线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机械的模块化结构及工作原理、设计选型方法、自动机械的结构组成、输送;自动上下料系统、分隔与换向机构、定位与夹紧机构;典型直线运动部件;典型传动系统;自动化专机及自动化生产线的节拍设计原理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动线工作原理,并能设计简单的自动化生产线。

   (三)主要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报告三个大环节,实践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在企业实习时,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员工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共建共用”长效机制,建立稳定、合作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毕业标准及学分要求

  毕业生最低毕业学分:134,其中公共必修课学分:26,专业必修课学分:66,专业选修课学分:7,实践必修课学分:30,公共选修课学分:5。

大学培养方案 篇10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英语)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或教育管理者。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形成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养成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二、培养方式

  1.研究生在选定导师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于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3.高度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习和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结束后要提交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的指导工作。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三、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按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别设置课程。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国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3.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英语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2.英语学习理论(2学分)

  3.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学分)4.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2学分)5.学科发展前沿专题(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现代教育技术学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中外教育简史

  4.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5.外语评估与测试 6.语言学导论 7.心理语言学 8.应用语言学

  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须补修3门课程;跨专业的学生须补修2门课程。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

  实习时间为8周,计6学分;其它实践环节为2学分。

  要注重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参加各个培养环节的工作;要开辟见习、实习基地,为研究生实践创造条件,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五、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课程的考试与考查要注重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提倡以要求研究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查报告、教学设计、观摩教学反思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六、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倡导实行讲授、研讨与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应用基础研究等多种形式。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各培养单位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报告的次数、形式和范围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分享

热门关注

童真童趣短句

童真童趣短句

最新心情不好的图片文案必备200句

心情不好文案

部长离职申请汇总

部长离职申请

儿子祝福说说(优选200句)

儿子祝福说说

平安夜文案短句(汇总200句)

培养方案(通用7篇)

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精选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通用

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精华6篇)

培养方案

it方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