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的要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电气课件”。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只要老师教案课件写得好,相信课堂教学情况也不差。以下建议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需求作出决策!
电气课件【篇1】
摘 要:《电气工程导论》涉及的专业面宽、内容新、不涉及过多的理论;包含了强电、弱电、通信技术等主要内容,对电气工程类学生的专业学习可以起到“导航”的作用。本文根据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学生及教材问题,提出了通过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如何指导学生重视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重视并“会”学本专业课程,具有指导意义。
今后若干年内对电气工程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因素包括:
(1)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广泛地定义为包括计算机、世界范围高速宽带、电气工程图、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系统,以及用来传感、处理、存储和显示各种信息等相关支持技术的综合。信息技术对电气工程的发展具有特别大的支配性影响。信息技术持续以指数速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气工程中众多学科领域的持续技术创新。反过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新更先进的工具基础。
(2)与物理科学的相互交叉面拓宽。由于三极管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固体电子学在20世纪的后50年对电气工程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气工程与物理科学间的紧密联系与交叉仍然是今后电气工程学科的关键,并且将拓宽到生物系统、光子学、微机电系统(MEMS)。21世纪中的某些最重要的新装置、新系统和新技术将来自上述领域。
(3)快速变化。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必须每隔几年对工程问题的过去解决方案重新全面思考或审查。
从以上知道,本课程的内容包含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技术与PLC应用、微机控制技术、供电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1)教师素质问题。
电气工程导论的内容及其丰富,包含的课程知识十分复杂,这对如何聘用新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有很大影响。
延伸到电气专业外相关的很多技术发展,要激起学生对外来世界更加信息化的好奇,对未来人类生活的向往,比如智能家居,通过无线就能控制家用电器等,方便快捷安全,抑或更加人性化和自主化的小型分散发电,超导技术等。
目前的大学教师,对导论的教学,只是局限于本身的内容讲解,使用相关的PPT;以为讲完一本书就算完成了的《电气工程导论》的教学,对于能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关心不够,达不到教学效果;其次,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全面掌握《电气工程导论》包含的所有内容。一个教师讲完一本教材不适应本课程的教学。
(2)学生认知问题。
导论,顾名思义是讲述有关专业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因为接触的专业课程还不是很多,所以对怎么样去学好这个专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当今社会乃至世界这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等等都不是很清晰,不能给自己一个学习和探索的定位;通过这门课,学生需要对本专业进行深刻的认识。
但是,本课程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校门,尚不适应大学学习,此时开设内容如此丰富的内容的课程,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开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另外,本课程的内容决定本课程考查课,学生的重视程度达不到一定高度。
(3)教材问题。
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使得以出版的《电气工程导论》教材的寿命极短,也就是说,任何一本《电气工程导论》教材的使用都会面临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一下教学设计解决问题。
(1)教师设计。
打破传统的一门课程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将本课程分解为:电子、电气、测量、控制、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几个方面内容;每一部分内容安排一个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讲解。
教师与学生一个是教,一个是学;不同的资深老师讲解不同的知识,会使学生认为学校对他们很重视,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教法设计。
采用案例或者参观方法,取代以往的以教材为主的讲课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知道电气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或者从企业现场体会电气工程的作用及重要性,以及电气工程专业涉及的相关技术及应用。
(3)过程设计。
打破传统的每周两个课时的授课过程,改变为集中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在案例分析和参观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多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主动认知能力。
(4)学生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知识面的培养,贯彻“考研、出国、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让学生知道电工、电子、信息、控制理论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较好的工程实践的重要性”。
河南工程学院针对,级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在两个星期之内完成了对当届学生《电气工程道路两年的教学工作》,教师及教法设计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将《电气工程导论》所涉及的内容规划到不同的教研室,然后,各教研室安排相应的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进行案例教学并带领学生到相关知识领域参观。每个案例分析及参观分配3天时间,其中一天讲述案例,一天参观学习,一天讨论。
最后的总结过程,由学院委派资深教师对学生系统讲解电气生产、电气安全及技术开发等内容,并让学生用一个下午时间写出电气工程导论学习报告。
河南工程学院连续几年对《电气工程导论》学习满意度进行调查,几年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中,及没有进行教学改革,2011及2012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表1可以看出,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学生对教师及教法满意度有了极大地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有了极大地理解,产生了极大地学习兴趣。
《电气工程导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得学生对本专业有了深刻认识,达到了教学要求。
[1] 范瑜.电气工程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肖登明.电气工程概论[M].中国电力出版社,.
[3] 史仪凯.电气工程导论[M].美国加州大学,1986.
电气课件【篇2】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掌握,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授课对象是非电工科专业学生,故电学基础薄弱,甚至有些学生连电学常识也知之甚少,故先指定预习内容,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教师的讲解中寻找答案,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得到验证。采用纸质和网络两种平台,学生可根据情况由班长提出申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发放预习报告,或者开放网络预习近平台,在预习中设计理论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做好预习报告的同时能够做到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整体了解,把疑问带入理论课堂中解决,这样能提高训练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更好地指导实践操作。
演示上一轮学生的成功作品,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力,同时也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授课对象存在差异,仅有少数学生学过电工学,近90%的学生没有学过电工学。走进训练室,看着复杂的电路和陌生的元器件,他们就会提出一个疑问———我能做出来吗?当他们了解了前面同学的情况和观看了作品展示后,都会觉得自己也可以完成,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提高训练积极性,从而确保训练的效果。
三、理论课程中运用动画、视频演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听课效果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理论教学中适当运用动画、视频演示操作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在讲述复杂的元器件内部结构和原理的时候,效果非常明显。传统的理论教学,学生很难清楚内部的结构,通过视频把元器件外壳去掉拆开内部组成部分,辅以动画分解内部的结构和动作过程,学生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元器件的工作过程,直观易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评价从资格转向能力,从技能转向创造,电气工程训练的培养目标也要随之改进。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次教学,要设置可选项目,创新设计项目,采用不同的模块组合来组织教学,尽力引导学生发挥最大潜能,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要建设一流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教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好的师资力量才可以教出好的学生队伍。
电气课件【篇3】
摘要:分析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课程设计环节教学改进方案,即建设一个供多门课程使用的可复用教学案例库,并采用分段式教学手段推行案例,配合完整监管与考核体系,保证课程设计环节教学质量。
课程设计是一门课程结束之后安排一周或者两周综合实训,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际的课题巩固理论知识,对课程知识体系获得更深刻全面的理解,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1]。目前,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从第4、5学期陆续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需求分析》、《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UML技术》、《软件测试》等,这些课程均安排了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但大四毕业设计时发现部分学生实践能力达不到专业培养要求,原因主要在于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没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经调研发现,这些课程设计周是由各科授课老师布置一个相关课题,明确课题要求,给一周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最后提交一个小的系统与课程设计报告。这种课程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方面。老师未能提供系统、综合的课程知识相关案例,导致学生对题目理解不足,对课题认知模糊,无从下手,降低了学习主动性。(2)教学手段陈旧。基本还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师生互动较少,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即使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课后问题可能不了了之。(3)课程设计考核体系不完善。实践环节大多为考察,导致学生不够重视,提交一个报告了事。由于缺乏完整监管机制,学生对整个课题的开发过程认识不清,没有收获。另外,老师凭提交的报告给出成绩,区分度不明显,不够合理公平。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本文提出软件工程类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进方案。首先,建设一个可复用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案例库,案例库中的教学案例运用主流开发技术、管理技术及开发环境。“可复用”是指同一案例根据不同课程分割出不同的知识单元,软件工程类课程之间本来就紧密联系,相互承接,案例库可供多门专业课在实践环节教学中使用。其次,推行案例同时更新教学手段,采用注重学生参与及师生交流的分段式教学模式。最后,制定明确的课程设计监管与考核方案,对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严格把控,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课程设计环节教学效果。
案例库中的项目不仅要考虑案例库的可复用性,能够服务多门课程,还需体现软件工程专业能力培养需求,并考虑开发难度与学生接受程度。因此应选择学生熟悉的业务系统,采用主流开发工具来实现轻量级工程化系统。系统功能尽量有代表性,同类系统可以仿照实现,并根据课程知识结构需要进行功能定制。如案例库中的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用C#与SQLServer2008开发。该系统是典型的小型MIS系统,主要实现了学生、教师、管理员3类用户对学生信息、课程信息及成绩信息不同程度的增、删、改、查。该案例可以服务于《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UML技术》、《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课程的设计教学。案例库项目开发融合了软件工程很多专业课程知识,在不同课程中使用,学生可以明确各门课程学习目标,从不同视角体验软件开发流程,提高对软件工程整体把握的能力,建立软件工程的思想。
案例实现之后,为了服务于不同课程,不同授课教师需要重新组织教学资源,梳理课程大纲、划分教学内容、整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课件,这一步至关重要也最为核心。想要通过一个完整教学案例,使学生建立起课程知识结构网络,授课教师不仅要基于案例将课程相关基本知识点及联系贯穿其中,还要对知识进行高度提炼,体现课程内容有机联系。这样学生通过案例讲解,不仅对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对课程体系也会有更深刻的把握,学习效果取得质的飞跃。下面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实现为例,按不同课程知识侧重点进行概要划分,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授课教师结合案例针对本门课程侧重讲授知识结构。(1)《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C#》,讲授如何利用C#语言进行系统开发。利用常用控件来搭建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界面、实现窗口间跳转、消息传递;利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实现系统业务逻辑与主要功能;利用ADO组件访问数据库,完成对系统数据的基本操作。(2)《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讲授如何进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后台数据库设计。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的创建;概念结构设计(E-R图的绘制)逻辑结构设计,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如何考察关系模式、规范化程度、规范化理论、视图机制、安全性及完整性设计;数据库的实施:SQL的应用,建库、建表、录入数据等。(3)《软件工程》,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按照软件工程流程,讲解每一阶段任务及涉及方法,结合案例从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现及系统测试几个步骤进行。(4)《UML面向对象设计与分析》,对应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开发各阶段从建模的角度讲解UML的9种图,主要包括在需求阶段如何识别参与者与用例,建立用例模型;在分析设计阶段静态结构模型的建立(类图、对象图)及动态行为模型的建立(顺序图、状态图、活动图);系统实现阶段物理模型的建立(组件图、系统部署图),及将UML自动转换为面向对象设计语言的实现。可以看到,不同课程使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案例侧重于不同知识体系。
授课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推行案例,按照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模式来进行,课堂讲授仍然是不可或缺的[2]。首先通过分析案例程序引导学生学习,由案例的讲解分析,深入浅出地引出知识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重点、难点,深化理论知识学习[3]。其次提出本次课程设计任务要求,老师详细分解设计题目内容与步骤,给出参照与示范。案例讲解与任务分解交叉进行,课程差异性使得案例教学不必拘泥于固定模式与时间,讲授案例时间大概是6~10学时,老师可以自行调整授课进度与节奏。在案例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用了“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演示案例―学生实践―学生总结、师生交流”分段方式进行,并且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阶段进行考核。在案例讲解、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下,建立完整考核机制,教师监控整个实践过程,激励学生参与到每一个阶段中,学生遇到问题也可以反馈给老师,及时得到帮助,提高学生主动性。成绩考评是根据学生每一阶段任务完成情况,从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语言表达及文档书写能力表现作综合评定,不仅保证了评价结果客观性,也引导了学生加强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
针对学院现在软件工程类多门课程在课程设计环节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设可复用的案例库,并根据不同课程教学需要对案例进行知识结构划分与整理,在实践中采用分段式教学推行案例,加以完整考评方式,现已收到较好教学效果。基于案例库的实践教学改进方案还可以应用在软件工程综合实训环节,为了达到更高教学要求,培养高质量人才,案例库还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吴金秀.课程设计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网络与信息,2008(10):78.
[2]高应波.《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应用基础》教学中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07(4):23-25.
[3]彭统乾,张敬普.基于案例任务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改研究[J].科技信息,2010(11):23.
电气课件【篇4】
高校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学习态度是开展好茶艺实训课程的前提。学生具备了餐饮知识及酒店服务礼仪等基础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开展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学生撑握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也有助于学生的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的特点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到学生的学和动手操作,积极的学习态度对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模块教学和实地考察教学,通过这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茶艺的操作技能。(一)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法是茶艺实践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仿真的茶艺馆实践教学情境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扮演茶艺师或顾客进行茶艺技能训练,亲身体验和操作识别茶叶、泡茶、饮茶、茶礼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先实践操作、再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学生在茶艺实践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独立处理一个茶艺实践项目,从茶艺室的布局、茶叶采购、茶叶冲泡、茶礼及顾客服务等茶艺实践的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处理碰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三)模块教学。茶艺术实践教学可分为茶叶识别模块、茶叶冲泡模块、茶礼仪模块、茶席设计模块等,对每一个模块进行茶艺专业技能训练,促使学生茶艺专业技能的形成。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四)实地考察教学。根据茶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组织和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如酒店茶艺室、茶艺馆、茶厂等参观考察,以获取实践知识、巩固和验证已学知识。在实地考察前,教师根据茶艺实践教学要求,确定实地考察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并做好联系工作。实地考察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
(一)突出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综合性。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技能型人才,教师在上茶艺实践课的时候不是着重强调让学生就某一个动作反复练习,而是让学生有所思考,进行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训。在上实践课时,让学生把茶叶识别、茶叶冲泡、茶席服务等各个实践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二)作业布置多样化。茶艺课程涵盖的内容丰富且广泛,茶叶和茶具种类繁多,泡茶的方式和手法较多,学生可选择学习的机会更加多样。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尽可能体现出多样化,这不仅兼顾到学生个性的发展,还能达到全面考核学生的目的。(三)科学灵活的考评方式。茶艺课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在考评的方式上,不仅从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作业的进行考评,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上加以考评,注重过程考核,并且增加实践考核在考评中的比重。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加深了学生对茶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从事茶艺工作奠定了基础。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要在原有的实践教学方法上,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茶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电气课件【篇5】
摘要:对高职《甲醇生产技术》课程中“鲁奇低压法甲醇合成工艺”教学单元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教学设计,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为《甲醇生产技术》课程的信息化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课题“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13Z06);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
甲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也是能源的一种替代品,经过加工、转化,可生成多种化工原料,如甲醛、醋酸、二甲醚等。鲁奇低压法是工业上合成甲醇常用的一种方法,对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其工艺流程、工艺条件、合成设备及合成岗位操作尤为重要。
1.课程定位。本设计教学内容选自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甲醇生产技术》,此课程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工学结合特色鲜明,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实训实习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的过程中,直接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此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化工设备和化工仪表等专业基础课程,为该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2.教材分析。课程选用化学工业出版社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甲醇生产技术》,该教材按甲醇传统生产工序安排教学内容,介绍了甲醇原料气制取、脱硫、变换、脱碳、甲醇合成及粗甲醇精制等内容。本单元教学选取教材中的第六章—甲醇合成中的鲁奇低压法甲醇合成工艺。教学中,为了使各种工艺方法能够自成一个模块,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鲁奇低压法甲醇合成工艺流程及工艺条件、合成主要设备、合成岗位操作三部分内容。共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3.学情分析。本课程教学对象为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尤其厌烦枯燥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喜欢玩游戏,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网络及教师提供的网络学习的平台等多媒体手段获取一定信息,为本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4.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本单元教学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鲁奇低压法甲醇合成工艺流程、工艺条件、主要设备结构与作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进行鲁奇低压法甲醇合成岗位工艺操作,包括开车、紧急停车、正常停车及常见事故处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鲁奇低压法甲醇合成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作用。
难点:鲁奇低压法甲醇合成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合成岗位操作。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设计一个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采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将课堂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相联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最终完成本设计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将教学过程设计为4个部分。
1.课前预习。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下发课程导学和学习评价表,学生通过因特网检索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搜集与鲁奇低压合成法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填写任务完成单,对自学情况做自我评价,列出认为较难理解的内容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总结分析学生自学情况,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2.引入新课。首先,通过播放煤制甲醇生产概述的Flash动画使学生了解从原料到产品甲醇的整个生产过程,了解本单元内容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教师简单叙述甲醇生产的五个工段,使学生在复习之前所学内容的同时,也明确甲醇合成工段在整个甲醇合成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与前后工段的衔接关系。
其次,通过某化工厂的实际案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某化工厂采用鲁奇低压法合成甲醇,甲醇合成塔满负荷正常生产中,合成塔催化剂床层温度上升,操作人员进行调节时不精心,违章作业,造成温度反复波动,催化剂温度从325℃上升到680℃~720℃,将刚投产的4.2t催化剂全部烧毁,造成全厂停产11天,损失98万元”。
合成塔催化剂床层温度为什么会上升?正常的操作温度应该是多少?假设你是车间的技术人员,应该怎么及时判断并处理这个事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鲁奇低压法甲醇合成工艺流程及工艺条件、合成设备及合成岗位操作,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三个学习任务。
3.任务分解。
化工工艺流程一般较为复杂,涉及到的设备较多,物料路线复杂,其讲解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因而我们使用Flash动画来展示整个工艺流程,让原本静态呈现的设备、管路动起来,以解决这个教学难题。通过鼠标操作,学生能够看到合成原料在备和管路间的走向和变化,并了解各设备内反应的工艺条件。
设计了设备之间连线的游戏和互动问答,设备连线游戏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顺序在设备之间进行连线选择,连线错误就会出现提示,正确则出现物料流动现象,互动问答是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管线中物料组成的掌握,学生选择错误,系统提示错误并显示正确答案,通过这样的.互动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工艺流程学习的记忆。
鲁奇低压法甲醇合成工艺设备主要包括鲁奇管壳型甲醇合成塔、冷凝器、甲醇分离器等,其主要工作原理和结构比较复杂,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中,仅仅通过一张平面结构图来讲解,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差。在工艺流程Flash动画中,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移动看到各设备的作用。此外,利用三维模型将合成塔、甲醇分离器和冷凝器的主要部件、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例如在合成塔中,将原料气的进塔、塔内的反应和产品的出塔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了解设备内部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很好地化解了设备讲解的难点。
合成岗位的操作能力是本教学单元的能力目标,主要包括甲醇合成的冷态开车、正常停车、紧急停车和事故处理等岗位操作步骤,是学生在学习掌握了合成的基本理论后的实践过程。但是,现代化学工业高度的自动化、连续化和集成化,加上化工企业易燃、易爆、危险性大的特点,学生下厂实习,难以深入实际,更无法亲身体验工业装置的开、停车与事故处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训练。因此,这部分教学可以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来解决这个难点。该软件完全模拟甲醇合成工段的实际生产过程,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的操作环境,其控制原理、手段、界面和操作场景都和现代化工生产实时控制极为相似。
首先播放软件操作演示视频,指导学生掌握软件操作过程和方法。
学生登陆软件后可根据系统提示反复进行开车、停车及事故处理操作,每操作一步,计算机都能通过后台模型的运算将操作后的现象以及工艺参数的变化进行实时、动态化的显示,并对每一步操作进行打分,最后统计出总分。教师可以设置操作故障点,考查学生发现和排除故障的能力,从而全面考查学生对甲醇合成工艺流程、工艺条件、设备操作的掌握。
通过仿真手段,使学生能真实感受实际操作过程,解决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难题。本任务以学生操作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真正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4.讨论总结。
(1)分析案例。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和仿真操作之后,学生分组对之前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2)归纳总结。教师将鲁奇低压法甲醇合成生产中经常出现的故障列出,让学生写出故障原因和处理措施,学生代表将总结结果进行汇报,教师点评,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教学评价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也要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学习评价表。课后按预定的学习评价表开展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策略或调整学习活动。
2.仿真软件操作测试。仿真软件测试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可以通过软件后台设置测试题目,包括仿真工艺操作和问答题两部分,考查学生对甲醇合成的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岗位操作的掌握程度。
3.网络学习的平台在线测试。学生课后可登陆甲醇生产技术课程网络学习的平台的题库,进行自我测试,满足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
本单元教学利用了Flash动画、仿真、图片、因特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很好地化解了化工工艺流程、设备及岗位操作讲解的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企业真实案例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体现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完成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林月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高校讲坛,,(21):136.
王寅龙,李前进,李志祥,等。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及评价要点探究.中国教育信息化,,(06):15-19.
戴翠萍。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浅析.职业时空,,(06):36-38.
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的再认识.现代教育技术,2013,23(03):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