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想更全面地认识这个话题可以考虑阅读一下“阿房宫赋课件”。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教案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份报告仅供参考如需具体的建议请咨询专业人士!
阿房宫赋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而起的长叹。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师生共同疏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
垓下 骓() 数阕() 马骑() 麾()下 属()者 田父() 绐() 自度() 刈()旗 王()我 被十余创()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④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⑤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下一百多人了。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2、课文描写了几个场面?
3、描写项羽在“四面楚歌”时动作行为的`五个词是什么?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明确:惊-起-饮-歌-泣,刻画其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4、第二段中项羽对部下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
明确:“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极端的自负;“为诸君快战”,勇武。
5、第三段中项羽有三次行动,请分别找出,从中可见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教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6、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补充: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明确:知耻重义。
7、教师小结:
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马赠头的豪侠意气。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8、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
9、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明确: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10、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怎么复杂的心里?
明确: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又无法改变现实灭亡的现实,认为是天命安排。
11、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
1、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①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②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③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⑤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认为项羽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借,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4、学生自主评价。
教师提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要有理有据;二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三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评价要求:①100字左右;②引用一句名言;③(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④点评事例;⑤联系现实。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阿房宫赋课件 篇2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阿房宫赋教案。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1.教学重点是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是文字较艰深。
解决以上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1.学生读、背课文。
2.学生自我理解课文内容,疑难词、句、意,课堂向老师、同学质疑。
3。讨论本文的立论与《过秦论》有何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注意读出阿房宫的宏伟气势和赋铺张扬的特点。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 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 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阿房宫赋课件 篇3
1、“一日之内,一宫之内,而气候不齐”中“气候”与现在的“气候”同不同?是为了表现宫殿之大还是表现宫中人的主观感受?
强调宫很大;“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应该说的是秦始皇对一些妃嫔的偏爱或者是冷漠。一位从实处讲其大,就像经历了四个季节,一位从主观讲宫廷里头的宫女受到了不同的境遇而感受不同。上文“歌台暧响,舞殿冷袖”暧和冷主要是主观写感受的。
2、“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中的“王子皇孙”到底指的是什么人,请从文本上寻找依据。
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怎样理解?其中“鼎铛”属不属于文言现象中的意动?
理解这个句子关键在主语,根据上文来看,主语是谁呢?六国。今天的“一旦”与之相同吗?接近。六国一旦不能再享有这些东西;输来其间,宝物都被秦国运到了阿房宫里来了。
4、“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想法,同时也是千万人的想法。
这里“一人”指谁?“千万人”指谁?秦始皇,广大人民。
你秦始皇自己如此奢侈,贪图享受,同样也表现了每一个人的心理啊。你一个人的奢侈,普通老百姓也会珍惜自己的财富的啊。
焦土是名词动化,是化作焦土。切合原文特点,语言简洁,非常有力。
以后再学习需要同学们在课后参照我们课堂上的学习方法自己解决。
读文章需懂“出入法”,读进去,跳出来,也可谓“厚薄法”,先要读厚,再要读薄。
阿房之宫,其势可谓(雄 )矣,其制可谓( 大 )矣,宫中之女可谓( 众 )矣,宫中之宝可谓( 多 )矣,其费可谓( 靡 )矣,其奢可谓( 极)矣,其亡亦可谓(速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 )矣!
1、哪些句子是写阿房宫其形的雄伟壮丽,规模庞大?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镅桑�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规模雄伟)
2、哪些句子是具体写出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绿云扰扰”写的是什么?南朝吴均“绿�愁中减,红颜啼里灭。”李白《怨歌行》“沉忧能伤人,绿�成霜鬓。”白居易《和春深》云“宋家宫样髻,一片绿云斜。”绿均作黑讲,绿去被称为黑发。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柯悠淙耍�倚迭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经营”是什么意思? “朝歌夜弦”是互文,合而见义解其义。
互相参照,回避词语简单重复。收藏、精英都是六国费劲心思从其他国家争抢、抢夺来的宝物
3、“其费可谓靡矣”体现在哪里?
文中 还有哪些语句表现宫殿的“其费可谓靡矣“? “蜀山兀,阿房出”,就是说把蜀山的东西砍光了。 从“使负栋之柱”到“多于市人之言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作者用了夸张、比较、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它的耗费之糜
4、“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赤壁赋》 苏轼对散文的重大贡献是对赋的拓展,“以文写赋”。
本文被称为“千古第一赋”,它典型的表现了赋的内容和特征。“赋”的形式特征是什么? “铺陈排比”。它能多角度反复描写同一个对象,一个字,他写一大排比句,几个句子,他能用通篇来表现。“ 赋也,铺也,铺采�の� ,体物写志者也。”(刘勰)
文不甚长,义不甚深.更能突出表现描写的对象,语言有气势。是将大于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夸张组合到一起,表现了语言的气势,语言具有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和魅力,征服了我们。
现在同学们可以选一两个句子或一二个片段,能够在诵读中表现赋的特点。
第二小节,“而望幸焉。”稍微慢些,表现期盼、等了好久都等不到皇上的心理。读好此节关键在于虚词的处理上,你们知道是哪一个?“也”
六个“也”表达的效果是否一样?有哪一个“也”和其他“也”作用是不同的?有没有发现?
前五个是表示判断,而最后一个更多的是强调,前5 个句子并列关系更为紧密,而最后一个句子要相对疏离一些,所以大家读的时候,最后“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车远远地来了,宫女心中就充满了希望,“要到我这里来了”,车慢慢地远走了,心中的失望随着车声的远去而增强。皇帝看不见了,车声听不到了,我们要读出一个效果来,让我们觉得宫女仍然在翘首盼望。 注意文中第小节中六个“也”的效果不一样。前面五个“也”表示判断,最后一个“也”表语气,读的时候稍微绵长一点。“杳”字也要学生集体朗读。
课前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本文的中心段,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哪一段?”还有的同学更具体,“本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不是最后一句?”这些同学都在思考,你们看是不是最后一段?最后一句?
其实不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某一句,这一段都是作者在表达他的思想。
三层意思:第一,下断语:秦人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第二,灭亡都是因为不爱人。第三,示警戒:鉴重于哀。这三层互为因果,没有主次之分。
本文和《六国论》不一样,它不是一篇史论,但作者仍然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悟,见解,这篇“千古一赋”描写阿房宫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我们应当抓住最后一小节哪一个词?在告诫我们这些后人。本段中“后人”是指什么样的“后人”?这里的四个“后人”的内涵、所指的对象是否一致?
第一个和第二个“后人”是一个意思,相对于秦人的后人,第三个“后人”是相对于前面两个后人的再一个“后人”。是后人的后人。
文中的“后人”所指是否一样?这四个“后人”是否都是指同一种人?(联系杜牧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一个和第二个“后人”是一个意思,相对于秦人的后人,第三个“后人”是相对于前面两个后人的再一个“后人”。是后人的后人。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见识,曾联系时事研经读史,注《孙子兵法》,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后人为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又为了区别于李白、杜甫,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四个“后人”两个意思,一二四是指秦以后的人,第一个指唐以后的人,四个后人两个意思又是指同一个对象,是什么? 国君。
八 、总结全文 前文我把全文读成了一句话,而此时我已把全文读成了三个字。洋洋千言,三字足矣。阿房之宫,其势可谓(雄 )矣,其制可谓( 大 )矣,宫中之女可谓( 众 )矣,宫中之宝可谓( 多 )矣,其费可谓( 靡 )矣,其奢可谓( 极)矣,其亡亦可谓(速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 )矣!
从文中找三个字来概括全文“奢――亡――鉴”,“要想不悲不哀又不亡就只能鉴”!奢必亡,国君要借鉴,我们普通人也要借鉴!
阿房宫赋课件 篇4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赋作。此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阿房宫赋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阿房宫赋》教案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
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 ”“辞”“独”“族”“焉”“而”
“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学习时,可参照课文注解和查找资料,先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对本文赋体特点的认识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铺陈排比、想象夸张、正反述说的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本文在写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要结合字词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词语方面要重点辨析一、爱、取、族、霁、杳、妍、焉、而、夫等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
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作者要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因此,作者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结构图:
原因 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结果 ------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
借鉴 ------ 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
【疑难指津】
·本文在描写和议论中是如何运用“赋”的表现手法的?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致。本文从整体结构来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且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增强了表现力。
··如何理解本文的议论特色?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是反对直接抒发议论的。但杜牧的《阿房宫赋》却很艺术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先以约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简练地叙述、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形象鲜明而含意深广。“嗟乎”以下,开始抒发议论。其议论很有特点:其一,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的数量与阿房宫上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见于言外。其二,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嗟夫”开头的各小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这种把议论,写景(广义的景)、抒情结合起来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在杜牧的诗歌创作中。比如为人传诵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类,都是这样的。文学创作中的议论能够以形象性和抒情性表现出来还是很见艺术功底的。
【语言揣摩】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评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
运用: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山疏导树木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析: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运用:唉,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滴都不放过,用起它来却像用泥沙一样呢?
【名题讲析】
1.表语气的虚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陈述语气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c.表感叹语气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e.表判断语气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对下列加点语气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⑵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⑶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⑷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⑸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⑹呜呼,亦盛矣哉!
⑺欲安所归乎?
⑻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⑼甚矣,汝之不惠!
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⑾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⑿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⒀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⒁滋可痛已!
⒂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⒃年几何矣?
⒄是善恶之分也已。
⒅万钟于我何加焉?
⒆非死则徙尔。
A.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⑾⒁⒂/⑿⒀/⑸/⑴⑶⒄
B.⑷⑽⒆/⑵⑺⑻⒃⒅/⑹⑼⑾⑿⒁⒂/⒀/⑸/⑴⑶⒄
C.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⑿⒁⒂/⑾⒀/⑴⑸/⑶⒄
D.⑴⑷⑺⒆/⑵⑻⑽⒁⒅/⑹⑼⑾⑿⒂/⒀⒃/⑸/⑶⒄
解析:本题考查语气助词的用法。本单元文言虚词的学习是重点内容,而其中尤应重点积累掌握好“哉”“矣”“也”“乎”“焉”等几个语气助词的多种用法。本题中,表陈述语气有⑷⑽⒆;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有⑵⑺⑻⒃⒅;表感叹语气⑹⑼⑾⑿⒁⒂;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⒀;表判断语气⑸;表肯定或否定语气⑴⑶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的一组是(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o I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本题是考查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的。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其含义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本课和本单元有许多这样的词,如“学者”“所谓”“不必”“根本”“骨肉”“气候”“经营”“一旦”“日益”“钩心斗角”等,要注意结合语境辩析。本题中,“可以”、“以为”与现在意义相同,其他几个都与现在的意义有所不同。答案为B。
【风景剪辑】
剪辑1:
关于阿房宫建造的时间、原因、地址及规模,《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贾山传》、《水经注·渭水》以及《三辅旧事》、《三辅黄图》等都有记述;《史记》成书最早,其记述也比较准确,故摘引如下: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来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剪辑2:
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就章法说,以秦为主,以六国为宾。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写到这里,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接下去,还不肯正面说破,却以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既指出六国与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爱其人”(作者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故以“人”代“民”),就不会亡。这才将笔锋移向“后人”——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阿房宫赋》比较
《过秦论》与《阿房宫赋》之比较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前后时隔千年有余,然而异体同构,流传千古,同为文苑奇葩。
异体
第一,写作手法不同。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如第2段写阿房宫中美人之多,便分别以“明星”“绿云”“渭流”和“烟斜雾横”比喻宫女“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和“焚椒兰”。“论”“赋”异体,手法不同。
第二,立论角度不同。
《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两两比较,只为激出末句。“故正意一经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谓极谋篇之能事矣。”(《文章源流》)《阿房宫赋》则以“寓言”式的描写,来表明“秦爱纷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进而指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同构
第一,写作目的相同。
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减少,贾谊目睹了这一切,便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多次上疏,评论时政,其《过秦论》的目的即是借说秦之过而劝汉文帝“安民”。杜牧更是如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明确表明此文是为了以古鉴今,针砭时政。
第二,灭亡原因相同。
贾谊继承并发展了汉初叔孙通、陆贾等人关于秦灭亡原因的观点,简洁地概括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文末也说:“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施仁义”和“爱人”皆儒家一脉相承之观点。
第三,全文结构相同。
《过秦论》全文5段,前4段叙史,概括了秦自孝公(公元前361年)崛起,到二世灭亡(公元前207年)的整个兴亡过程,末段议论,归纳出秦灭亡原因。《阿房宫赋》全文4段,前3段描写,详尽地描绘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美人珍宝之多和“秦爱纷奢”之状,末段发出感叹,总结秦灭亡的教训。两文都是前叙后论,篇末明旨。
第四,都用铺排渲染。
《过秦论》虽是政论,但贾谊首先是一个汉赋大家,因而多用写赋手法,“铺张扬厉”。如叙秦孝公之雄心“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叙九国之师攻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始皇“威振四海”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大段铺排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阿房宫赋》更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极写楼阁密而奇;“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极写宫女多而美;“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极写秦王生活奢而糜。铺排渲染之中溢出文章之“主意”。
第五,语言整齐峻拔。
《过秦论》多用骈偶,工整雄峻。如首段末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以下“内”“外”对应,一气呵成;第2段首句“蒙故业,因遗策”以下“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并举,气吞九州。《阿房宫赋》首句即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钱钟书说它“发唱惊挺,操调险急”(《管锥编》),像“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样的四字句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此外,两文都使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既形象,又生动,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阿房宫赋课件 篇5
1.关于阿房宫
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每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著名的史论。
2.关于“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文体名。它是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赋”的名称据说起于战国时赵人荀卿的《赋篇》,到了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为“骚赋”,到了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称为“辞赋”,汉赋规模宏大,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特点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谓之“律赋”。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称之为“文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短赋”、“骚赋”、辞赋”、“骈赋”、“律赋”、“文赋”),赋在形式上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词藻华丽,讲究声韵,形式上介于韵文散文之间,内容多为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谕,被称为“劝百而讽一”。著名的赋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
顺便提到,“赋”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但今人亦喜袭用。因为“赋”具有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言志的特点,人们往往借它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的标题,即把“赋”字放在所要抒写的事物名称后面以表示一种文章风格。如《茶花赋》、《秋色赋》等,这里的“赋”显然只是“赞”“颂”的意味。现代散文的“赋”和古代的“赋”差别很大,它们在形式上很少有相同之处。、
3.“辞人之赋”和“诗人之赋”
汉代的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著名论断。扬雄认为赋的共同特点是词彩华丽,而在内容上却有着“则”与“淫”的区别。他把片面追求形式的'赋称为“辞人之赋”,其特点是雕绘铺陈的泛滥(淫);把注重社会内容、有讽谏意义的赋称为“诗人之赋”,其特点是符合儒家的诗教原则。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杜牧这篇借阿房宫的兴灭,讽喻唐最高统治者的赋则是典型的“诗人之赋”,它在“丽”的同时,也体现了“则”的精神。在晚唐,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易的。晚唐律赋中,不乏咏古伤今之作。但这种赋大都是抒发思古之幽情,没有更多的影射社会现实的内容,因而只能名噪一时。而杜牧这篇《阿房宫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中国,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本文的作者杜牧,时年仅23岁,他有感于当时的政局,写下了这篇《阿房宫赋》。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就曾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的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示,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三)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作者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言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先写“妃殡媵嫱”的由来,说明是“六王毕,四海一”的结果,照应篇首。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势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燕赵之收藏”以下,由写人的被欺导转而写物的被践踏。在这里,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块、铁锅一样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发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辎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总结:
1、内容: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因此,它对于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赋的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本文亦具有这个特点,前两段描写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作者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附板书《阿房宫赋》杜牧
课文重点图解:宫殿→美人→财宝
↓
托物(基础)
↓
(秦)骄奢亡国→ ↓ →(唐)勿蹈覆辙
言志(目的)
写作意图: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文章表面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唐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之覆辙。)
2、形式:文章为了铺叙其事,运用的语言也是相当精美的。它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明快。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显得文气走动,通达流畅。总之,〈阿房宫赋〉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四)、写作特点
1.想象、比喻与夸张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见“有关资料”霍松林的《〈阿房宫赋〉鉴赏》引文)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也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
我个人认为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而我们之前《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2.描写、铺排与议论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如第二段对秦宫人脍炙人口的描写和第四段罗列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相关罪证。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阿房宫赋课件 篇6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阿房宫赋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懂得赋的特点。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及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方式:
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自学指导:
一、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1、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本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2、解题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3、作者
杜牧,字牧之,出身名门,26岁中进士,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杜牧诗歌创作成就突出,其以清丽自然的诗风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因而称之为“小杜”;他又和李商隐同时代且齐名被人们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历代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
二、基础积累
1、识记字词
缦回( )椒兰( )辘辘( )剽掠( )鼎铛( )
迤逦( )锱铢( )横槛( )呕哑( )参差( )
囷囷( )鬟( )杳不知( )架梁之椽( )不霁何虹( )
在庾之粟粒( )尽态极妍( )妃嫔媵嫱( )( )( )( )
2、对下列各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缦:萦绕。
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杳:遥远。
C、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妍:美丽。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借鉴。
3、对下列句中划线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③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4、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B、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C、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D、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5、下列句中划线词活用情况不同的—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襟三江而带五湖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6、翻译下列句子。
(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活动设计:
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疏通全文,并整理出重点字词,同时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
1、古今异义
走钩心斗角气候落可怜经营精英
2、一词多义
一使爱取之焉而夫
3、词类活用
北西腰缦蜂房水涡辇龙虹鼎玉金珠铛石珠砾朝夜炬族尽鉴收藏经营暖冷一
4、文言句式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省略句
5、固定句式
奈何嗟乎足以
阿房宫赋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一数动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骊山名状从骊山
未云何龙云名动出现云彩龙名动出现龙
未霁何虹虹名动出现虹
歌台暖响响动名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a.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妍,美丽。
c.缦立缦通曼,久。
d.逦迤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辇采于秦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状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二、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b.直栏横槛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举:被攻取
b.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阿房宫赋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并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那么,我们如何以史为镜呢?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二、作者简介及题解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着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2、题解
阿房宫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xx(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灭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称“阿房宫”。
3、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本文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赋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本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1节: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叙)。
2节: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叙)。
3节:结果--失掉民心,迅速灭亡(议)。
4节:借鉴--爱民保国,免踏覆辙(议)。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1、讲解第一段。
(1)补充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
4、盘盘焉焉:……的样子。
5、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
6、复道行空行空:横跨半空。
7、不知西东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歌台暖响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而气候不齐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2)分析内容。
1、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2、分析第二段。
(1)补充解释:
1、辞楼下殿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为秦宫人为:成为。
5、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黑发。
6、雷霆乍惊乍:突然。
7、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动词,往,到。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齐楚之精英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金块珠砾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2)分析内容:
1、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3、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2、秦爱纷奢纷:多,繁华。
3、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
5、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田间。
6、多于周身之帛缕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2)分析课文:
1、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4、分析第四段。
(1)补充注释: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如果。爱:爱护。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
4、谁得而族灭也得:能够。
5、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2)分析内容:
1、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二、总结全文
1、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阿房宫赋课件 篇10
杜牧的《阿房宫赋》一出世,就引得士林惊叹,争相诵读。杜牧秉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经纶世务,针砭时弊,突破了六朝以来赋文日益骈俪化、声律化、形式化的趋势,开创了我国古代赋体的新体式——散赋。《阿房宫赋》文句奇偶错落,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全文洋溢着史论的理性风采,又焕发着诗画灵动的光芒。纵观全文,以下三点作者独具匠心,历来被人们所景仰,所称道。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艺术风格上摆脱了纤细、绮靡的文风,一扫六朝旧习,有着极大的独创性;在意趣和识度上,一反千古谩嗟荣辱的悲叹,站得高,看得远,借古讽今,寄意遥深,《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是恰如其分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1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这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阿房宫赋课件 篇11
1、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了解秦灭亡的原因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2、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和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或用法。
3、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说明:
本文含有很多知识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写作知识,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句式类型等都有比较新的知识,尤其是对秦灭亡的原因的分析既要照顾到文本,又要兼顾到历史事实。因此这篇课文的知识含量十分丰厚,课内外都需要花较多时间。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这样一篇高深的赋体散文,学生的自学有很大困难,怎样使学生对这篇散文感兴趣,帮助学生自学并迁移能力是一个难题。课堂上要合理适度地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为了避免学生学习因难度而造成的学习性疲劳,教师要设计一些较浅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机械性疲劳,课堂的教学活动方式要多变。
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了解“钩心斗角”、“鼎铖玉石”、“函谷举”等词句的含义或用法。
说明:
本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历史知识还是一知半解,缺乏辩证的唯物的认识方法,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法,同时也必须指出秦灭亡的诸多原因和根本原因。对于阿房宫是否真的如赋中描述的那样,只需简单说明,关键是说明写作目的与写作手法之间的关系,了解赋本身的特点。由于是赋,语言就十分精练形象,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也应该是重点,但可设计在练习中加以强化。
阿房宫赋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杜枚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借古讽今的风格。
2.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锱铢、负、族”等词语。
3.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而、夫”。
2. 熟读课文,理解“兀、构、缦、霁、杳、逦迤”等词语。
1.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铺采�の模�体物写志”。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
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从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后,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牡牧也加入到其中来。
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1.正音:
兀 骊 缦 霁 冥 嫔 媵嫱 荧 椒 �� 逦迤 砾 呕哑 铛 锱铢 椽 槛 妍
2.本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a.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b.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c.用排比名式,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奢靡结果。 d.总结历史教训,发出警告。
三、 指导、结合注释理解第一、二自然段。补充注释:
2. 归纳文言虚词“焉、而、夫”的义项。
3.了解借古讽今的`风格。
,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明星荧荧, ,焚椒兰也。
四海一 直走咸阳 不霁何虹 盘盘焉 廊腰缦回 雷霆乍惊 杳不知其所之也
1.(补充)秦爱纷奢(豪华) 直栏横槛(栏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意动,以之为鉴) 可怜(可惜)
2.学生口译,及时加以纠正。
3.简析内容:
第三自然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显示出作者作这篇赋的本意。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进而质问。接着用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自然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连续感叹,情不自禁。开头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乎”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4.借古讽今风格。
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本文希望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因为他们是对皇帝的忠告,所以说得很婉转。
四、 熟读成诵,做课后练习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