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关于“春的课件”的内容是留学群小编为您整理的。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案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欢迎大家把这份资料推荐给身边有需要的人让他们得到帮助!
春的课件 篇1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小学语文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了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故事以写人物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能力,训练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人物形象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萧伯纳、莫斯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课文中出现的道理三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新课标中对于中年级的要求,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萧伯纳知错就改和小姑娘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
3、从萧伯纳的话中懂得不能自夸、永远谦虚的道理,学会做人。
其中目标2和3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作好准备。开头我将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安排题目切入、读中感悟,学议释疑、拓展升华这几个教学环节,在读懂每一自然段课文的基础上,解决上课伊始产生的问题。以达到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人物对话中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目的。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体会萧伯纳的谦逊自律、宽广胸怀。
上课伊始我以题目切入,了解感知娜塔莎的小姑娘形象,与大作家萧伯纳形成鲜明对比,并进行人物肖像写作方法的积累。
接着进入第二环节:读中感悟,学议释疑。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因此我将以问题“肖伯纳为什么称小姑娘是自己的老师?”为切入点展开对课文的品读。我将用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交流。其中萧伯纳和小姑娘的对话最能凸现两人的性格特点是课文的重点。我将进行这样的预设。第一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这段对话,对文本有初步的了解。第二步、引导学生抓住“告诉,世界有名、大作家、大文豪、惊喜万分”等词语来体会萧伯纳说话时的心情,第三步、透过萧伯纳对小姑娘说的、想的,激起学生的思维波澜,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悟到萧伯纳是在和孩子玩了好久,在临别时才亮出了身份不过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让孩子高兴高兴。但同时也确实存在自夸的嫌疑。第四步、在这样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课文。第五那小姑娘是怎么说的呢?引导学生通过“学着萧伯纳的口吻”以及模仿萧伯纳说话的句式体会这位小姑娘的天真、纯朴、可爱。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不觉为之一震”让学生体会他的严于律己。第六步、分角色朗读两人的对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意义深刻,是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我这样的预设。
1、引导学生读这段话,说说他从这件小事中感受到了什么?
2、想想课题为什么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题,以此进一步认识到他谦虚严于律己。第三个环节学完课文,下面进入拓展升华。先让学生在回到课题,重新认识课题的意义,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最后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有关谦虚的名言。
最后布置作业:搜集有关谦虚的名言和故事,和写写学课文后的感受。
反思:
课已上完感觉有许多遗憾之处,在对小姑娘勇敢自信的形象认知上如果能把问题设计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再让学生换位思考相信学生一定可以更好的体会出,如果自己再放手些再大胆些相信学生的表现可以更出彩,改改急脾气,耐下性子多钻研教学。
春的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3、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家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乐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分组交流
1、分组: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学生自由组成一组。
2、出示要求:
⑴ 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⑵ 表达真情实感。
⑶ 认真听,进行评议。
3、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1、汇报提示:
⑴ 形式:
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⑵ 内容:
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2、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相同动物的学生归为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春的课件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对远离儿童事业的教学内容要重组、延伸,衔接到儿童世界中去,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形象、鲜明,最终在学生内心强烈涌动。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采用“欣赏画面中入境,通读课文中排序,品读想象中生情,深度积累中拓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文,做到再度中有所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浮现画面,切实体会到稳中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写作匠心。为使学生能体会文本,从中有更大的收获,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
1、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书籍、文章,然后进行讨论交流。(旨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注意培养学生收集资源的习惯、能力及资料共享的意识。)
2、 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都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近百年的苦难。如今,屈辱的历史已经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中哦人民站起来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这里运用录像,把学生和久远事件的时空距离缩短了。引起对课文人物事件的关注,激发起阅读文章的热情。学生情绪激动起来。对课文语言的感受敏感起来。
3、 教师导语:欣赏着这样盛大的的开国典礼,在回忆看过的电影,你的心情怎样?
同学们的感受颇深,那我们怎样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呢?作者是怎样把中国人民的自豪、激动之情跃然纸上,凸现语言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2、 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想象科文介绍了那些场面?比比谁用的时间少,效率高?
交流归纳:“群众赶来参加典礼--宣告成立--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内容。
3、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你能用200字说出课文的梗概吗?嫌自己连说,再同桌合作补充修改。
学生在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抓住了文章主干的基础上,还要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脑海中丰富为一组组形象具体的画面。
1、 自主品读,初步感受。
(课文通过几个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从中选择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人民自豪、激动的场面,练习朗读,读出感情,读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旨意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读代讲,以思代问,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朗读中体验读书、自我展示、自主发展的乐趣。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资助学习中去,就学习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
2、 合作评读,点拨深化。
教师的点拨,容易促使外化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受到文章的感染,与作者心心相印,同忧喜,共增爱,达到情感的共鸣,并能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而在师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读读、说说、议议等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中,培养了语感。
(1) 学生自由汇报,整体交流阅读。
(2) 教师在读中点拨,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A. 如果学生细心观察会发现,在“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使用“欢呼”的句子比较多,让学生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B. 每一个场面中带有“一”的词语比较多,可以引导学生标出来,把前后联系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会场上群众的反应。如,“步兵一个师”“炮兵一个师”可见解放军的队伍是何等整齐划一,作者对解放军的赞美,对人民军队的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在此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并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便读边评便挑战。学生也由此产生自豪、激动之情,朗读起来情绪高涨、情绪饱满,沉醉于开国大典的情境中。
(本设计失声共同品位精美词句段,感悟语言表现力,不但体味语言的思想感情,而且掌握了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比比谁独得最有感情。
2、 假如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记者,你会选拍那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你拍摄的照片起个名字,并配上文字说明,可以抄写相关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
3、 共同评选最佳小作者。
4、 设计有个性的作业:
(4) 我会运用(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夜晚焰火的形态万千,灯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或写写生活的“--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布置,台上表演人员的表现以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本环节通过“介绍”“仿写”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感悟理解。
[《开国大典》设计思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春的课件 篇4
一、走进文本
《孔子拜师》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精读课文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扇大门,是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这篇课文是叙事性文章,线索非常清楚。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语言、心里和动作的描写,来突出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文章中有两个人物,两条线索,不同形象,相同品质,。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为师为主线,另一条以老子诲人不倦为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互为渗透。文章的语文朴实易懂,应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
二、走进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孔子、老子就更加肤浅了。这个单元是很好的学习内容,所以上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资料,对他们有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课堂上,应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广泛地阅读实践,让学生走进孔子、老子。并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解读文本。
三、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规范书写“闻”等12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四、预设教学流程
板块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ǐ)
2、播放2008。8。8日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广场上孔子的三千弟子在吟诵《论语》,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进孔子。
3、交流: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什么?(展示搜集的孔子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看看、议议、说说等途径,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仰之情,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板块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难读的生字对照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认识生字、新词: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
(2)规范正确书写:“闻”等12个生字,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一般已达到自己正确数学的要求,但规范书写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写字的环节中,可让学生归类摆放生字,引导按类记字。重点指导:尘、迎、等、境、授。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通过各种多种形式学习生字、新词,为学生解毒文本扫除一切障碍】
板块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2说说人们对孔子和老子有怎样的印象呢?(佩服、尊重)
出示文末一句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齐读句子,找“敬重”近义词,理解“敬重”板书:敬重
(2)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他们有怎样的品行?从课文中那些语段可以看出他们的品行很优秀而得以人们的尊敬呢?请大家再细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品位语言,体会情感,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的优秀品行。
本人预计做以下的重点指导学习:
一方面:研究敬重孔子的原因: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谦虚好学〕
这一部分我准备这样来教学。(重点体会:远近闻名还不够渊博)
(1)一读,找出不理解的词,可能会提“渊博”怎么理解?引导查字典(知识深广。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联系上文“远近闻名”,
(2)二读,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板书:谦虚好学)
(3)指导朗读。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求知若渴不畏艰辛〕
(1)学生想象一下,在这几个月里的路途中,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饿了,就;累了,孔子就;天黑了,孔子还;正是这样、几个月。
(3)相机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从而明白孔子为求学不怕吃苦。
(4)让我们读读这句话,读出求知若渴、不畏艰辛的精神。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从“上前行礼”一词中体会)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抓住“特地”、“请”两词理解)〔谦逊有礼〕
(1)抓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引领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语气表现孔子当时的心情。
(2)利用课件交换词语“拜见”、“拜访”。对比朗读句子,用换词法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区别词语间的细微差别。(“拜见”是客人一方说的,“拜访”是双方都可以说的,有访问的意思,更有敬重的意味。)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谦逊有礼、勤奋好学〕
(四言词组:学无止境。生活中你见过“学习没有止境”的事例吗?请你说说这样的一个事例。谈理解。如:学习了课文里的,还要经常看课外书)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抓住“每天”、“随时”来理解)〔勤奋好学〕
(1)什么叫随时请教?(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向老子请教。)
(2)他可能什么时候有问题?(吃饭时、睡觉时、走路时)
(3)从中,你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优秀品质?(勤奋好学)
师小结:通过品读文章,伟人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树立起来了,他(求知若渴、吃苦耐劳、勤学好问、谦逊有礼)。
另一方面:研究敬重老子的原因: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有礼、热情(“迎候”体会有礼、热情,后一句话体会谦虚。)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诲人不倦(理解“毫无保留”)
(1)当孔子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老子会怎么说?
(2)当孔子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子会怎么做?(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讲)
(3)这种不知疲倦,有耐心地把知识传授给别人,叫“诲人不倦”)
【[找出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词句,就是找关键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悟、思、说,借助重点词句,搭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张扬学生的个性。】
板块四: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1、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读了课文的感受。
3、进一步体会最后一段的意思: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板块五:拓展实践,延伸活动
1、积累名言:孔子有很多话都很有道理,被他的弟子整理编辑成了《论语》,广为传诵。你能说你你都知道那些孔子的名言吗?学生交流孔子名言,老师相机投影相关的名言(摘录课文内的名言)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道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课后去搜集他们的一些故事,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是对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得知识起到引领的作用。
板书:17、孔子拜师
有礼敬重
孔子拜师老子
曲阜——————不畏艰辛——————洛阳
求知若渴
谦虚好学毫无保留
勤学好问诲人不倦
学无止境
春的课件 篇5
一、概述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课。学时为两课时。
本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先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然后,把桂林山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的好教材;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⑴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的各自的特点;会理解比喻句并能说出运用比喻句的好处。积
⑵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过程与方法:
⑴借助多媒体课件,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采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方法体会文本之美、意境之美。
⑵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伙伴帮助及教师的个别指导下,会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文本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的学习者为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了解,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简单的写作手法,写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2、学生具有独立的朗读能力,对阅读等语文活动很感兴趣。
3、学生开始学习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层次清晰,讲授时主要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通过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资源,借助大量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象”,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美景,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文中之意的目的,从而完教学目标。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电教室
资源准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你知道在哪里吗?(出示中国地图课件)广西“桂林”,是啊!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2、刚才看了图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啊!桂林的山水是很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陈淼写的《桂林山水》,看他是怎样写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清层次,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时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文后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水的印象。
1、自读。
2、交流
随机板书:
甲天下
水
山
画中游
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三)、图文并茂,赏析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理解。
(2)、小结
2、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刚才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文章主要是围绕山和水来写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
a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
b汇报学习情况。
●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相机板书:静清绿
●(出示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让学生体会先用感叹句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感叹概括)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哪是一块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几个“啊”的读音。(真静啊(ā)!真清啊(ā)!真绿啊(yà)!)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4)、引导学生观察“漓江的……漓江的……漓江的……”这个句式的特点和认识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导分号的用法和书写。
(5)、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是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及赞美之情。”
(6)、分组读:一组读感叹句概括的,另一组读具体描述的。
(7)、:体会特点,感悟写法,感情朗读,想象仿写。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方案3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方案3篇
2、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结学法。
(2)、出示学习要求。
(3)、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出示课件)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请看第4自然段是怎样写的。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单引号”
(3)、再读第四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四)、总结写法,感悟作者情感。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的感受相同吗?
(我们随同作者欣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我们就像是进入了画卷,进入了仙境。)
2、说说你对课题中“甲天下”的理解。
3、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热爱大自然,热爱桂林山水。)
(五)、拓展延伸。
自由读课后“阅读材料”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
(六)、总结全文
春的课件 篇6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教学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目标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一)(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二)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
(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一)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二)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三、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一)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
(板书;很多)
(二)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板书:许多)
(三)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
(几条、一只、另一只)
四、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
(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一)读一读画师的话。
(二)理解“若隐若现”的含义。
(三)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造句。
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
(板书:以少代多)
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五、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而小徒弟不光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等)
图片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
六、拓展内容
(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二)故事欣赏:
“万绿丛中一点红”
“踏花归去马蹄香”
(三)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28*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很多(直接)数量有限
二徒弟许多(借代)
小徒弟两只(以少代多)可能无限
(动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