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课件【篇1】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第一节是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讲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讲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讲孔子的“仁”的学说。第五节讲孔子对“义”的坚守。第六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对于孔子和《论语》,学生较熟悉,他们在初中学过《十则》,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部分,把《论语》列为必读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许多省市的高考把《论语》列为必考“三大文化经典”之一,学生很重视。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有基础,而且有需要。但是,《论语》内容言简意丰,博大精深,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论语>
1、学习选文,积累文言字词句和写法方面的知识。
2、较为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从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1、细读《论语》,找出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并加以理解,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七、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董仲舒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本改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练习: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教学目标:
1、读、译、背,做好积累工作。
2、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2、重点讨论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的评价。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学生将文本中出自《论语》的句子全部挑出(39句),教师将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资料,每组翻译并试着理解6――7句,将本组合作完成的结果集中打印出来。
2、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3、查阅资料,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加以比较。
教学过程: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导入本课:
上节课了解了孔子与《论语》,那位同学能够给大家简单说一说?(不足之处其余同学补充)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结合文本,进一步走近孔子,对孔子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二、结合学生课外作业,完成读、译、背,做好积累工作。
1、学生按小组展示预习结果。每组同学共同朗读本组承担的句子,随后由一名代表将本组中的一句翻译并简要阐述自己的理解。其余小组记录并随时补充自己的见解。
2、各小组各展示一句之后,将各组合作完成并打印出来的结果相互传阅学习。
三、文本中的句子解决完毕,大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请速度文本,思考:《论语》具体涉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明确:主要有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明确:
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2、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3、自从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术界和政界对孔子的评价就褒贬不一。特别是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给郭沫若的诗里御笔一批,“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吹响批孔的号角,引发了全国口诛笔伐的狂潮。
五、教师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尽管有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应该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批判与否定“凡是派”错误思想的30年之后,人们难道还要受这种过时思想的束缚,依然拘泥于“孔学名高实秕糠”之说,而不给那位等待了两千年之久的古代圣贤实行“正名”吗?
六、布置作业:
1、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请阅读《论语》,根据对孔子的了解,以《我为孔子正名》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论语的课件【篇2】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孔子)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读懂人物。明确《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大家读后一定发现了,很多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十则都是孔子说的话吗?曾子和子贡是谁?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在《童趣》中,我们初步了解到,疏通文言文有几种常用方法,如查看法、加字法,换字法等。今天这堂课,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你们,好吗?请同学们接下来利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也可以和同伴讨论互助,来疏通这5则。在疏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加点的关键词。)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1)学生思考: ①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②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教学反思:
论语的课件【篇3】
一、 教学目的:
1. 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诵读欣赏。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 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3. 《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五、 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二)、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三)、诵读欣赏。
1. 学生齐读。
2. 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 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 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论语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写作背景、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学习孔子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用知识强大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背诵《论语》中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学会积累,并初步养成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论语》的文化魅力,以非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经典中领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享受名著带给自己的心灵启迪。
教学难点:
梳理《论语》中的格言警句,翻译、理解并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孔子的重要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自己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启发及影响。
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 梳理分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论语》是必修一名著导读的重要内容,对孔子及其作品、思想等有一个全面的介绍,对学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节课重在把名著导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取其精华,感悟文化的魅力,开拓知识的宽度。因此这节课,从有关孔子的教育名言警句入手,这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便于学生去探究、思考,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采用“诵读领悟,梳理分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个性思维,徜徉在经典名著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
一、热点话题导入
凭借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于丹教授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快女”,她说《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比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自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再如:“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这让我们又一次唤起了对《论语》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和孔子亲密接触,沐浴春风、洗涤心灵吧。
二、聆听孔子故事
大家在小学、初中时已接触到《论语》中相关篇章,对孔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那么你还知道有关孔子的那些故事呢?(找二到三个学生讲故事)
(一)孔子带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要记住此事,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到30%。可见“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情在当时孔子就深有体会了。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表现出孔子的大度、宽容的胸怀。
三、梳理分类思想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请大家迅速阅读名著导读部分,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梳理分类,进一步走进孔子。(学生自由阅读,圈点式画出来并进行总结,自由发言。)
(一)“仁”的思想
教师:《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4次,可见“仁”的思想统率全书。其中“仁者爱人”指重视人的生命与生活的人本理念,是儒家“仁爱”思想最直接的表述,不仅强调要爱自己、爱亲人,也强调“泛爱众,而亲仁”。而爱己、爱人、爱众、亲仁……不仅要将人的生命置于首位,且要安顿好人的现实社会生活。那么你对“仁”的思想有哪些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预设:
学生1::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仁与礼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学生2:“孝、悌、忠、信”以仁为根本与核心,以爱为联系的纽带,以礼为规范形式,链接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十字形人际关系结构。父慈子孝、君礼臣忠——这是纵向上下关系;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是横向左右关系。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纵横交织构成的一个个十字形互立双赢的价值结构,彼此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脆弱、缺省或倾斜,都会使之失去平衡,使“仁爱”之实施陷于困境。
学生3:“仁民爱物”——长保久安的王道思想。孔子还将仁爱扩及鱼鸟生灵,“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且寄希望于仁人君子“仁民爱物”而长治久安。”在对“仁爱”有着极高要求的孔子看来,只要能使天下安定,做有益于民众现实生活与生命的事,就是仁德;能广泛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生活得好,那是高于仁德的圣德。
(二)教育思想
教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思想。下面就请大家再找找并进行总结。
预设:
学生1:孔子首创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他一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据说他的门下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有地域差别、年龄差别、贫富差别,正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人文教育理念,他们才得以接受教育,这应该是孔子能受万世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学生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认为受教育者存在潜质和兴趣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他把因材施教分为三类:一是针对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二是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教育。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进行教育。
学生3:孔子注重引导的教育方法。
1、强调启发。孔子对启发式教育的表述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学思并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那就有危险。
3、重视实践。《论语》开篇表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过后经常去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4、方式灵活。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集体讲授或个别教导,或对话座谈或现场讨论,他十分重视与弟子的互动,从而激发弟子努力学习和思考。
学生4:以塑造人格为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从“成人”到“君子”,再到“圣人”。按照《论语》的记载,孔子认为“圣人”要具备完美的个人品格,是最高级的理想人格,一般难以进入这个层次,即便是古代的尧、舜也没能做到。
四、诵读领悟名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一些经典的对话在当时,对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篇章诵读领悟这些名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仁政、治国,学习、教育,为人处世”三个方面收集、诵读、翻译、感悟。)
师生总结并归类:
(一)仁政、治国之道:
1、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才是做仁义之事。"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由己及人的思想,就是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往往指的是不好的东西或事物。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要转嫁到别人身上。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句话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二)学习、教育: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强调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见人之善就学,这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厌:满足,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四个"知"是知道之意,而最后一个"知"同"智",智慧。
教师明确:孔子的这些学习方法对我们有积极的意义,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
(三)为人处世: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罕》
谓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教师明确:这几句均谈论为人处世的方法。对我们大家交友、做事都有帮助。
五、合作探究借鉴
从《论语》中得到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生互动,倡导个性思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组、个人积分,选出优秀个人和小组。)
预设1:从《论语》中学到了要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可见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在当今社会“关爱他人”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正如我们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预设2:我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见利益就自己得到,有难处就推给别人;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一个人做任何事不要只想自己,而应该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做到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预设3:活到老,学到老,要活学活用、终生学习。
《论语》中关于教育、学习的名言很多。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强调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学习是要讲求方法技巧的,学了就要及时实践,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同时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自己的短处,进行查漏补缺,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只有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分享:大家说的很好,对《论语》的内容把握的不错,那老师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想要和大家来分享。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在这一段中,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给出简单笼统的回答,而是给不同的答案,那是因为他们的的性格特点不同。如今我国正在飞速发展,这就需要各行各业多方面的人才,可见因材施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需。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孔子的儒学经典仍传播着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细细品读。
六、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讨论读《论语》应该读些什么?怎样去读?
第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使阅读更有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数量的工具书,从字音、词意入,掌握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句式等知识,从量变达到质变。
第二、广泛阅读,熟练掌握《论语》选入课本的篇目,并能有感情的诵读。
第三、了解对话的人物,掌握故事情节,读懂寓意。
第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孔子的思想的闪光点,教育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精华。
七、我的课堂收获(各抒己见)
八、布置作业:
阅读《论语》,交流读书心得。(要求:内容真实,结合实际,有感而发,3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一)“仁”的思想
(二)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3、引导的教育方法。①强调启发。②学思并重。③重视实践。④方式灵活。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充实,通过“梳理、诵读、感悟、提炼”,层层深入,让《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光辉思想再一次照亮我们的人生。注重学生的互动、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启发,问答、抢答、积分等激励措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意识。不足之处,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到位,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再深入领悟《论语》的精髓。
论语的课件【篇5】
2、学会阅读方法: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
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1、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3、 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 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5、 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 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 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论语的课件【篇6】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四、整理总结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语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供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点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化表达。
教学难点
参照权威资料独立思考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布置预习,了解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这能成为同学们的共同理想。有一部书可以随时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它就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今天开始我们来试一试,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量,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传道授业的音容笑貌。但是,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语了,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还需费一番工夫,幸好我们可以借助资料和注释,并且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这一学习历程。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
(电子幻灯展现课文内容,集中到前四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3、教师巡视教室一周,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讨论细解
1、学生提出教师未来得及回答的问题,寻求大家帮助。
2、将全体同学分为八个小组,每小组再重点负责一则,确保每两个小组研究同一内容。
3、小组内交流对这则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为同学们讲解本组负责的课文内容,要求先朗读、再领读、后讲解。任务相同的小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并穿插发表意见。
四、引导精解
1、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点评,明确可否。
2、教师准备如下问题,推动探究争论,引导深入理解。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温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实践”,书下注释折中地处理,将两种解释并列出来。查阅工具书,掌握“习”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种理解更恰当。
“习”的原意是鸟屡次拍打翅膀练习飞翔,从原意看,理解为实践或练习更为恰当,学习的乐趣也应该是学了就去实施。温故知新当然可喜,但还是没有实践的乐趣更为明确。
(2)书下注释标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对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于“克己复礼、爱众求仁”思想的传播和施行。
(3)分别查明“君”和“子”在称呼他人时表达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起来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义。
“君”单独使用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子”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能不怨怒,有这种胸襟气度的确值得人崇敬,的确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联系下列观点,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则。
《中论治学篇》: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师矣。
《礼记中庸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则与“温故知新”一则互为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学思结合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识,但没有疑问,没有对于疑问的深思,没有深思后的顿悟,知识永远是知识,不是学识,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当然,不能踏实为学,没有丰盈的积累和有益的参照,就只能处于虚无缥缈中。“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如果偏废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对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导与屏幕打出的这段描述有关,仔细研读这一则和所给资料,思考孔子想让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内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贱,从小就参加劳动,性格果敢爽直,时有莽撞之举,但十分敬爱孔子,闻过则喜。因此也时常得到孔子语重心长的教诲。《荀子》中记载,当时子路穿着华美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见状教导他为人应谨慎,不可以这样张扬的形象处世。子路马上出去换了一身衣服进来,但神情举止还很自负,孔子就说了课文中的话来警示他,不要不懂装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严谨处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习。“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习。
(7)我们今天研读探讨的这四则都与为学有关,哪一点让你反观了自己的为学状况?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
五、诵读深解
1、学生放声朗读前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前四则。
3、全体背诵前四则。
六、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前四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七、板书设计
习之——谈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乐之——学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极好方式,可谓一举双得。今天我们就来展示交流同学们就课文后半部分写的读书笔记。同学们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做如下准备: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自知者明。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自我完善。做事尽心竭力、尽职尽责是谓“忠”,交友一诺千金、光明磊落是谓“信”,从师孜孜以求、反复实践是谓“习”。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数职,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实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难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确可行。此时,可以拷问自己主要社会角色的分数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知人者智。及时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恶,才能和谐相处。所以,不必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随时提醒自己去主动了解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高尚的人生态度,更何况,这样做了,不管别人如何,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才是拥有人生智慧的贤者,也只有这样的智者贤者,才能宠辱不惊,悠然自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到那些缺点而(反思自己)改正。”
学人者强。见到贤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见到贤者,渴望比肩,鲜有闻之。与贤者看齐,需要勇气和胆识,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学习,则需要有谦逊的美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同行者那里学到很多。杰出者是学习的对象,普通人也是学习的对象,学众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爱人者仁。有贤者就有不贤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看到不贤之人和不善之处,不可生厌恶之心,而应当做一面镜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赏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和做出这样的事,以谦逊的态度和悲悯的情怀面对,这就是爱人不恶人的仁者境界。
(4)旧时乡间有这样的俗语:“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伟大。”这与孔子人生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这种傲慢心理,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之人,就是因为他能放弃与生俱来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长。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四则。
3、全体背诵后四则。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四则。
2、在课后“积累”的第二项和第三项中任选一项完成,有精力的同学可完成两项。
六、板书设计
律己省身——谋事而忠 爱人学人——不知不愠
——交友而信 ——见贤思齐
——学而时习 ——必有我师
——患不知人 ——择善而
论语的课件【篇8】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本课的字词障碍。
3、熟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地方。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提问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②翻译。活动形式:擂台赛:由男生讲解第一则大意,男生听完补充,女生听完质疑。
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思考哪些内容是探求知态度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内容是谈修身做人的。
1、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
归纳明确。引导学生明确每则的道理。
2、谈感受。
哪则对你启发最大?请说说你的感受。
3、明确整理的文言知识。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
教学反思:
学生对擂台赛的兴趣比较大,在男女生分别朗读比赛和翻译比赛时,学生听的特别认真专心,全班学生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谈启发时,仍然停留在翻译层面,谈不出更深的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仍是很窄,语言表达较弱。计划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读读《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的课件【篇9】
一、导语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这能成为同学们的共同理想。有一部书可以随时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它就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今天开始我们来试一试,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量,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传道授业的音容笑貌。但是,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语了,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还需费一番工夫,幸好我们可以借助资料和注释,并且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这一学习历程。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
(电子幻灯展现课文内容,集中到前四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3、教师巡视教室一周,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讨论细解
1、学生提出教师未来得及回答的问题,寻求大家帮助。
2、将全体同学分为八个小组,每小组再重点负责一则,确保每两个小组研究同一内容。
3、小组内交流对这则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为同学们讲解本组负责的课文内容,要求先朗读、再领读、后讲解。任务相同的小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并穿插发表意见。
四、引导精解
1、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点评,明确可否。
2、教师准备如下问题,推动探究争论,引导深入理解。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温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实践”,书下注释折中地处理,将两种解释并列出来。查阅工具书,掌握“习”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种理解更恰当。
“习”的原意是鸟屡次拍打翅膀练习飞翔,从原意看,理解为实践或练习更为恰当,学习的乐趣也应该是学了就去实施。温故知新当然可喜,但还是没有实践的乐趣更为明确。
(2)书下注释标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对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于“克己复礼、爱众求仁”思想的传播和施行。
(3)分别查明“君”和“子”在称呼他人时表达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起来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义。
“君”单独使用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子”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能不怨怒,有这种胸襟气度的确值得人崇敬,的确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联系下列观点,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则。
《中论治学篇》: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师矣。
《礼记中庸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则与“温故知新”一则互为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学思结合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识,但没有疑问,没有对于疑问的深思,没有深思后的顿悟,知识永远是知识,不是学识,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当然,不能踏实为学,没有丰盈的积累和有益的参照,就只能处于虚无缥缈中。“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如果偏废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对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导与屏幕打出的这段描述有关,仔细研读这一则和所给资料,思考孔子想让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内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贱,从小就参加劳动,性格果敢爽直,时有莽撞之举,但十分敬爱孔子,闻过则喜。因此也时常得到孔子语重心长的教诲。《荀子》中记载,当时子路穿着华美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见状教导他为人应谨慎,不可以这样张扬的形象处世。子路马上出去换了一身衣服进来,但神情举止还很自负,孔子就说了课文中的话来警示他,不要不懂装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严谨处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习。“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习。
(7)我们今天研读探讨的这四则都与为学有关,哪一点让你反观了自己的为学状况?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
五、诵读深解
1、学生放声朗读前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前四则。
3、全体背诵前四则。
六、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前四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七、板书设计
习之——谈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乐之——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