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留学群为大家整理的“马说教案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指引。
马说教案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文章,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所蕴藏的进步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
2、纠正错别字并出示生字词:骈死、槽枥、食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全班朗读
三、课文讲授
1、学习第一段
⑴应注意的词语:故、虽、骈死、槽枥、以
⑵翻译此段
⑶归纳段意:此段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强调伯乐的决定作用。
2、学习第二段
⑴应注意的词语:食、一石、现、安、等、策
⑵翻译此段
⑶归纳段意:千里马无法展现它的才能的原因。
3、学习第二段
⑴应注意的词语:策、其、邪
⑵翻译此段
⑶归纳段意:刻画了不识马者的形象。
4、小结:善于发现人才、正确对待人才,抨击社会上摧残人才的现象。
四、归纳总结
1、一词多义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食马者
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马之千里者执策而临之
五、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后记
这节课基本完成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思路清晰、节奏合理和注重朗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运用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缺乏新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思考较少;学生没有充分预习;虽是自渎课,只需一课时,但对于平衡班来讲内容过多,翻译无法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最好用两课时或一个半课时完成此课。
马说教案教学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发学生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2、通过本次活动,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通过综合性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活动重点
1、指导学生欣赏马的图片,了解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懂得如何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2、进行写作训练,力求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效果。
课时安排
用一节时作活动指导,两节时进行成果展示和相关训练,两节时相隔一周由学生小组按要求搜集资料,教师注意跟踪学生活动情况。
活动准备(用一节时完成下列任务):
搜集马的图片和马的故事
教师:先搜集一些有关图片、资料,指导学生分组,归类。
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话题,推选小组召集人,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材料搜集、整理、归类。
1、搜集马的图片,教师可适当作一些推荐。如:徐悲鸿的作品,草原上奔腾的骏马,马戏团中正进行表演的马,车马、战马等。
2、搜集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展示过程
一、观看图片,谈自己对马的认识
1、教师播放二胡曲
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对马的世界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不仅获得了有关马的知识,而且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在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既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培养了同学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
让我们共同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马说教案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几个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掌握几个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比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常识简介
1、宋濂:明初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文集》。
2、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本文是宋濂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写的,当时69岁。
3、内容: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三、朗读全文
(学生听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理清思路)。
四、分析讨论
1、学习第三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了解宋濂为何写此赠序。
掌握几个词:谒、书、贽。
2、讨论第一段
⑴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从哪几方面写作者求学的勤奋和艰苦的?)
⑵组织学生讨论(四人小组):
讨论题⑴:作者哪几方面写求学勤奋和艰苦?找出原句。
讨论后小结:幼时抄录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赴之劳住读生活之苦
⑶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翻译(每大组为单位分工任务,四人小组完成翻译任务)
3、分析第二段
⑴学生齐读
⑵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太学生的优越条件?
⑶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按原文回答)
⑷齐读结论句
五、思考探究
假若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你的,你最想跟他说一句什么话?
六、温馨提醒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个学生的光荣任务,愿我们不畏艰苦,学有所成。
板书设计
对比
幼年抄书之艰无冻馁之患
成年叩问之难无奔走之劳
自身经历求师奔走之劳有专门老师诸生求学
住读生活之苦有丰富藏书
总括:勤且艰
马说教案教学反思 篇4
教学要求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揭题,审题。
2、自学课文,要求:
⑴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⑵思考:书摊主人为什么虚设“那匹马”?
我为什么信以为真?结果又是如何呢?
3、检查自学:
⑴讨论思考题。
⑵理解重点句子。
①“碧云,老爸不是有一匹马吗?……快把马草提进去!”
②“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行吗?”
③“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你继续看书吧。”
⑶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4、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白读书──受责怪──卖马草
买马草──遇好事──心里乐
送马草──明真相──直想哭
马说教案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马图书法,激趣引读
1、马图书法:
教师展示有关马的各种书法作品并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⑴看了这些书法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⑵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更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
2、激趣引读:
教师: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下面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⑴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⑵学生个别朗读比赛,其他同学适当加以朗读评价。
2、整体感知:
⑴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⑵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
家马:“驯良”。
野马:“自由奔放”。
⑶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⑴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⑵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⑶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
①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
②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⑷“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2、赏读品味:
请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并加以赏读品味,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
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四、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
3、请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在班级交流。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⑴你认为人工与天然究竟哪种更美?(可不局限于有关马的探讨。)
⑵在你看来,家马的驯良是天性的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驯良”的。
⑶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⑷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⑸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
(可各抒己见,可从不同的角度评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互动释疑:
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2、拓展延伸:
⑴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段),并写好自己的感受。
⑵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并作读书摘记。
⑶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不少于300字。
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作比较野马:自由──欣赏突出事物的特点
马说教案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2、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事例。
拟订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2、质疑:
本文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
二、自学课文,思考
1、找出有关提示时间的词句,并根据这些给课文分段。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从此;有一次;这天傍晚;很久之后的一天。)(分段:1;2~3;4~7;8~14)
2、课文为何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意思一样吗?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你觉得文中的残疾青年和“我”各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2、自由讨论。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马说教案教学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⑵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⑶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⑷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⑵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2')
三、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3')
注音释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抽生)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3')
1、听课文录音,学生听读。(3')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5')
3、课文译注,抽生和全体问答形式,(5')
五、深入研究内容,理解人物形象。(18')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1')
2、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可以用哪个词?(艰难)(1')
3、在第一段中,“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书中原话回答──“无从致书以观”和“无硕师名人与游”)(1')
4、为什么会有这么两点表现呢?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呢?(因为“家贫”才会有这两点表现。作者是通过“借书”,“手自抄录”解决了无书的难题;是通过到百里之外的“乡之先达”那里去请教,解决了无师的难题)。(2')
5、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①勤奋好学,不怕吃苦;②持之以恒;③诚实守信;④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3')
6、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4')
7、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从师求学过程的艰苦,按照“衣—食—住—行”这几方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部分写的最感人?(先写行,再写住,接着写食,最后写衣,“行”这部分写得最感人,艰难跋涉,山路难走,天气恶劣,负重远行,以至于到了旅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2')
8、文章中有多处对比,下面这两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分析──请教时老师的态度和作者的态度的对比(第6个问题中已经分析,用老师的态度反衬作者的虚心和用功);
生活状况,作者的衣食和同舍生的华丽服饰的比较。(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3')
9、总结: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1')
六、课堂练习(6')
1、理解文言词语。(1')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5')
⑴“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⑵“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⑶“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学生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七、课后作业
搜集小资料(2')
教后反思
课堂容量较大,因而课堂朗读较少,以至于课堂练习的情境话题无法当堂完成。
马说教案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马说汪帮清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强文言阅读能力。(重点)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难点)
3.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4.诵读训练,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伯乐相马”: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简介
马说教案教学反思 篇9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是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描绘了景之美、人之醉,人景交融、天人合一之境界,在本单元最后安排这样一篇赞美人的美好心灵的课文,我的理解是由景美过渡到人美,因为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美的。
首先说说我对“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题目的理解:
1、这是那位残疾青年说的一句话,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2、还有一层含义:别饿坏了那匹马也指小作者,小作者对书如饥似渴,而残疾青年是不想饿坏小作者,才说了这一谎言!
这篇只有一课时的自读课文,我想这次是第一次把自读课文列入实践课的范畴。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我的课题是“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我想习作的源头是阅读,于是将目光定格在了这课上。自读课文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学为主,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发现。翻开课程标准,关于略读课文的内容很少,只在评价过程中提到一句: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略读材料的大意。
但教师并不是旁观者,应该抓住主线引导好学生的读。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朴实,情感真挚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想简化头绪,着重从两点入手,以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品悟语言文字,感受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2、感情朗读,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渗透我课题特色,加入了一个小练笔。
反思这一课,我谈谈我的几个主要设计。
一、注意导读的引入
我是这样导读的,用他们上下楼梯经常见到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关于“诚实”的话题说明小学生要诚实,不能骗人,骗人不好,可话锋一转,告诉学生生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书上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有时欺骗并不会遭到谴责,也许反而会得到感激,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却得到了别人的感激,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
(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读。其实有很多好的导读方法,但我觉得略读课文的导读不宜太繁,毕竟时间要留给学生。)
二、设计好细读的问题
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
(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三、安排小练笔,填补文中空白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
那夜,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几声小虫子的鸣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只有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情动”而“辞发”,这时要给他写的机会,让他内心的情感,让文章的情感涌出纸外。)
四、感情朗读,情理交融
文章很长,我让学生取一段认为最能打动学生的文字来读读,在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学了本文之后的理解。
五、课外拓展
第十一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上对略读课文有这样的描述:右上角有三角形的为略读课文,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阅读,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新课程标准中对五六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何完成这样大的阅读量呢?我觉得教师要利用课上提供学生材料。于是,我在课的最后提供了学生一些文章,和主题有关,放在班级中任他们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