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注意,小编整理出了部分教师资格证文化素养的必背考点,各位考生快来看看了解一下吧!下面是留学群整理的“2022年教师资格证文化素养必背考点”,此文本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2年教师资格证文化素养必背考点
中国近现代史[一]
1、虎门销烟
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
2、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到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4、太平天国起义(农民阶级)
5、洋务运动(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口号:“自强”、“求富” 。
目的:以巩固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代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是参与和提倡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6、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到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7、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又叫百日维新。
1895年至1898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变法思潮,并形成变法运动,又称维新运动,这个运动是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是其代表人物。
8、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到1901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联合侵略中国,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近现代史[二]
9、辛亥革命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逸仙,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1年10月10日晚,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第二天革命党在武汉三镇取得了胜利。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 民国”正式成立。
10、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些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斗争,即“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
11、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九•一八事变(十四年抗战开端)
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侵略东三省,阴谋策划了一次事变。几年后,东三省成为沦陷区。
13、红军长征
1934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福建、湖南等地转移到陕西、甘肃一带,行程两万五千多里。
14、西安事变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抗日发起的事件。最终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国近现代史[三]
15、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16、南京 大屠杀
日军在1937年攻陷南京之后对中国平民实行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死伤的中国民众多达30万人以上,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
17、抗日战争
从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中国人民最终取得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18、解放战争
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手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20、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
21、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在这次战争中,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人物。1953年7月,停战协定在朝鲜板门店签署,战争结束。
22、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23、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中国古代文学[一]
一、古代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等。
二、先秦文学
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个部分。
(1)历史散文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春秋》:《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 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选自此书。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 xiǎng )、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中国古代文学[二]
(2)诸子散文
《道德 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 《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 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 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子因此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 《春秋》等并称“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孟子》由孟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孟子》长于辩论,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梁惠王》等出自此书。
《庄子》的作者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庄子》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