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汇总【五】

  如今执业药师考试已经进入备考的时间当中了,为了帮助考生的更好的备考,下面由留学群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汇总【五】”,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汇总【五】

  六淫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六淫致病特点
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行而数变,病位游移,行无定处;风为百病之长(主要致病因素)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疼痛较剧;寒性收引
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具有季节性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热邪气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热则破血妄行;火热易发肿疡
总结风邪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
阴邪:寒邪、湿邪
阳邪:风邪、暑邪、火热邪气
易伤及津液的邪气:暑邪、燥邪、火邪

  五脏的生理功能

适应证不作为一般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适用高血压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也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代表药物多沙唑嗪、哌唑嗪、特拉唑嗪
不良反应直立性低血压
禁忌证直立性低血压者禁用;
心力衰竭者慎用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二】

顺序常用中药名称共同点不同点
1麻黄与 桂枝
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肺气壅揭之咳喘证及水肿。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2苍耳子与辛夷质轻,性升浮。解表力弱,善于通窍。常相须为用,用治鼻渊头痛。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辛夷专治鼻渊,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3桑叶与菊花均轻清发散,发散风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以及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昏花等证。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桑叶清肺润肺力强。常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少痰,兼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轻证。菊花清肝平肝力优。常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惊风,兼能清热解毒,用治疔疮肿毒。
4柴胡与升麻均为发散风热药,具升阳举陷之功效。用于外感风热表征及中气下陷之证。柴胡退热作用较强,能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要药。并善于疏肝解郁,清胆截疟,用于肝气郁结之证及疟疾等。升麻长于透疹,用于麻疹疹出不畅,并善于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的多种病症。
5石膏与知母均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两味药常相须为用。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善清胃肺实热,故肺热咳嗽,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多用。煅石膏还有收敛生肌之功,外用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知母苦甘性寒质润,重在清润,清热之中又善滋阴润燥,滋肺肾之阴而润肺除蒸,故多用于肺燥干咳,阴虚消渴,肠燥便秘以及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等证。
6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疗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如泻痢,黄疸,疮痈,湿疹,湿疮等。黄芩长于清上焦湿热,清肺热,并可凉血止血,清热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肺热咳嗽,少阳寒热,血热吐衄,胎热不安等证。黄连药力较强,长于清中焦湿热,湿热泻痢尤宜,并可清心,胃之火而除烦止呕,解热。用于高热烦躁,心烦不眠,血热出血,胃热呕吐,消谷善饥等。黄柏苦寒下达,长于清下焦湿热,泻肾火,退虚热。多用于湿热下注,带下黄臭,足膝肿痛,热淋涩痛以及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
7金银花与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同治痈肿疮毒。外感风热及温病邪在卫气营血等证。金银花甘寒不伤胃,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并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连翘苦寒,偏清泄里热,并可消痈散结,用于瘰疬痰核。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善治热陷心包,高热神昏等。
8大青叶与板蓝根都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都可用于温病初起和热入营血,风热表证,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等证。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多用。板蓝根长于解毒利咽散结,咽喉肿痛多用。
9生地黄与玄参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治疗热入营血及阴虚火旺证。生地黄偏于凉血养阴,多用于热病伤阴证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玄参偏于降火解毒散结,多用于营血热毒证。
10牡丹皮与赤芍能凉血散淤,对血热,血瘀所致之证常相须为用。牡丹皮清热凉血之力较强,善退阴分伏热,常治虚热骨蒸无汗等证。赤芍祛淤止痛较好,多用于各种淤血疼痛,兼泻肝火以疗肝热目赤。
11地骨皮与牡丹皮凉血退热除蒸,治疗骨蒸潮热及血热出血证。地骨皮味甘,偏于退有汗骨蒸,又能清泄肺热,治疗肺热咳嗽等。牡丹皮味辛,偏于退无汗骨蒸,又有较强的凉血祛淤作用。治疗热入营血及各种血瘀证。
12银柴胡与柴胡均有解热作用。银柴胡无升散之性,偏于退有汗骨蒸,又能清泄肺热,为退虚热,消疳热之品。主治骨蒸潮热,小儿疳热等证。柴胡有升散之性,为透表泄热之品。偏治外感发热或邪在少阳证,并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肝气郁滞及阳气下陷之证。
13胡黄连与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泻痢等证。胡黄连长于退虚热,消疳热,多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等证。
黄连长于泻心胃之火,清热解毒力强。用于心胃火热炽盛以及血分热毒等证。
14大黄与芒硝苦寒,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用于热结便秘,痈疮肿毒。大黄清降力强,用治火热上炎证,并有止血活血,清泄湿热之功,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淤血,湿热淋证,湿热泻痢及烧烫伤等证。
芒硝味咸,长于软坚润燥通便。外用还可以治目赤肿痛,喉痹口疮及回乳。
15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火麻仁兼能滋养补虚,适用于老人,产后,体弱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郁李仁兼能行气,多用于肠燥便秘而有大肠气滞者,并能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
松子仁兼能润肺止咳,用于肺燥咳嗽。
16独活与 羌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用于风寒湿痹疼痛及外感风寒夹湿。独活长于治疗下半身风寒湿痹疼痛,辛散解表力弱。羌活治疗上半身风寒湿痹疼痛,辛散解表力强。故有“羌活善治在上在表之游风。独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风”之说。
17蕲蛇与 乌梢蛇两者皆入肝经,性善走窜,能通表达里,内走脏腑,外达肌肤。透骨搜风,均为祛风之专药。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凡内外风毒壅滞之证皆宜。尤宜治病久邪深者为其特点。都可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中风口眼瘑斜,半身不遂,麻风,疥藓,皮肤瘙痒,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蕲蛇温燥而毒,药力较强,为治风湿顽痹要药。乌梢蛇性平无毒而药力较蕲蛇为缓。
18秦艽与 防己皆味辛苦,性寒凉,均能祛风湿,止痹痛。主治风湿热痹,肢体关节红肿热痛。秦艽质润,为“风中之润剂”,既能祛风湿,止痹痛,又能舒筋通络。凡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骨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无论新久上下,偏寒偏热,均可配伍应用。而尤宜于热痹。古人谓“痹证必用秦艽,同时,本品又能退虚热,清湿热,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湿热黄疸。防己具有较强的利水消肿作用,也常用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及湿疹疮毒。
19广藿香 与 佩兰化湿,解暑,治湿浊中阻之证及暑湿,温湿。广藿香长于和中止呕,湿浊中阻之恶心呕吐尤宜。佩兰长于化里湿,善于除中焦秽浊陈腐之气,为口臭,口甜之要药。
20青皮与 陈皮行气化滞。陈皮主要作用在脾肺,其性缓和,长于调理脾胃之气,燥湿化痰。用于脾肺气滞或湿痰壅滞之证。青皮主要作用在肝胆和胃,其性峻烈。长于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用于肝郁气滞或食积不化等。
21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积,治饮食积滞。山楂善消油腻,肉食之积,并能活血散瘀。神曲善消果蔬,酒食陈腐之积并略兼外感者。麦芽善消米面,薯芋之积,并能回乳。“焦三仙”为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的合称。
22木香,香附,乌药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腹痛。木香长于通行脾胃气滞,且能调中,对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等较佳。香附长于疏肝解郁,调经止痛,善治肝郁气滞疼痛,为理气调经主药。乌药长于散寒以止痛,凡寒郁气滞之胸腹胁肋胀痛,疝痛,痛经都可用治,并能温肾散寒,治疗肾阳不足之尿频,遗尿等。
23大蓟与 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用于血热出血及热毒痈肿。大蓟多用于吐血,咯血,崩漏,散瘀消肿之功较佳,兼能降压利胆,治疗高血压及黄疸。小蓟兼利尿,长于治尿血,血淋,兼治高血压病。
24生姜,干姜,炮姜都是姜。炮制不一样,功用也有偏差。生姜辛散力较强,长于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多用于风寒表证及呕吐之证。还可温肺止咳。干姜辛热,辛散之力较弱。长于温中,为脾胃寒证要药,并可回阳,温肺化饮,用于亡阳证及寒饮伏肺咳喘。炮姜味偏苦涩,偏于温经止血,温中止痛止泻。用于虚寒出血,腹痛腹泻等证。
25郁金与 姜黄皆辛苦,都能活血行气止痛。二者常相须为用。郁金性寒,以气滞血瘀有热者用之为良,并能凉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也可用治热病神昏,癫痫痰闭,吐血,衄血,以及妇女倒经等气火上逆之出血证。
姜黄性温,以寒凝气滞血瘀者用之为佳,且能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通经止痛。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
26桃仁与 红花均能活血祛瘀通经,同时用治内,儿,妇,外,伤各种淤血证,如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淤滞腹痛,癥瘕积聚,心腹刺痛及跌打损伤等。二者常相须为用。桃仁苦甘平,活血又能消内痈,也常用治肺痈,肠痈,并能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也可用治肠燥便秘,咳嗽气喘。红花辛散温通,专入血分,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力较强。“少用活血,多用破血”。此外,番红花的功用与红花相似而药力较强,又兼凉血解毒之功,尤宜热郁血瘀,斑疹色不红以及温病热入营血之证,本品货少价贵,临床少用,且用量宜少。
27益母草与泽兰皆辛散苦泄,均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同时可治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行经不畅,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等妇科淤血证,皆为妇科经产之良药。常相须为用。益母草性微寒,以血热淤滞者用之为佳,且活血调经之力较强。现代多用治急慢性肾炎水肿,并能清热解毒,故疮痈肿毒,皮肤隐疹多用。也可用治肝热头痛,目赤肿痛,以及肝肾不足,目暗昏花。泽兰性较温和,行而峻,祛瘀不伤正气,治水肿。多用于产后浮肿,小便不利。
28穿山甲与王不留行均能活血通经,下乳。二者皆为通经下乳之要药。都可治血滞经闭痛经,产后淤阻腹痛,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二者常相须为用。穿山甲性善走窜,泄降力猛,药力较强,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也可治风湿痹痛,中风瘫痪,疮痈肿毒,瘰疬痰核。
王不留行能利尿通淋,可用于多种淋证,小便涩痛。
29川贝母与浙贝母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痰热咳嗽,瘰疬痰核,疮痈肿毒,肺痈。川贝母味苦性微寒,滋润力强,偏于润肺化痰,多用于肺虚久咳,燥咳,散结作用较弱。浙贝母味苦性寒,开泄力大,偏于清热化痰,多用于风热暴咳,痰热咳嗽,散结力强,常用于痰火郁结之瘰疬以及热毒疮痈等证。
30竹茹,竹沥,天竹黄清热化痰,用于痰热诸证。竹茹除烦止呕,胃热呕吐,痰火内热扰之心烦失眠。竹沥性寒滑利,祛痰力强,善能清热化痰,定惊利窍,适用于中风痰迷,惊痫癫狂等证。天竹黄清热化痰之功似竹沥而性缓,兼能清心定惊,多用于小儿惊风,也用于中风痰壅,癫痫,热病神昏等。
31海浮石,海蛤壳,瓦楞子化痰软坚散结,瘰疬,痰核,瘿瘤。海蛤壳,瓦楞子制酸止痛,胃痛泛酸。海浮石善化老痰,清肺火,又能利尿通淋,血淋,石淋。海蛤壳兼可利水,用于水气浮肿。瓦楞子既散结又化痰,还用于癥瘕痞块。
32桑白皮与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肺热和肺中水气,痰饮所致的喘咳水肿实证,常相须为用。桑白皮,甘寒性缓不峻,长于清肺热。治肺热咳喘。常配地骨皮使用,如泻白散。葶苈子,苦辛大寒力猛,对邪盛咳喘不能平卧者为优。如葶苈大枣泻肺汤,利水之功亦强,可治悬饮,胸腹积水,鼓胀等证。
33龙骨与 牡蛎生用,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煅用,收敛固涩,用于滑脱证。龙骨以镇心安神见长,尤适用于阴虚阳亢之心神不宁,烦躁失眠,惊痫癫狂等。煅后可用于湿疮或疮疡溃后不敛。牡蛎以平肝潜阳见长,并可软坚散结,用于瘰疬痰核,癥瘕积聚。煅后收敛制酸,可治胃泛酸。
34钩藤与 天麻皆归肝经,均能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同可治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烦躁易怒,以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证,常相须为用。钩藤味甘性微寒,也能清热,但清热不如羚羊角,尤多用治小儿急惊风,壮热不退,手足抽搐等证。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取其清肝热之功,也可用治肝火上攻之头痛,眩晕。此外,与蝉蜕,薄荷等同用可治小儿夜啼。天麻,甘润不烈,作用平和,对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此外,又能祛外风,通经络,也可用治手足不遂,肢体麻木,痉挛抽搐,以及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者。
35人参, 西洋参,党参, 太子参补气生津,用于气津两伤证。人参,补气力最强,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用于虚脱危证,还能安神益智,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等证。西洋参性寒偏清,能清火养阴,适用于气阴不足而火盛者。党参性平不燥,补气之功似人参而力缓,为肺脾气虚证的常用品。太子参性平清补,适用于肺脾气阴不足。
36人参与 黄芪均能补气血。人参补益力强,能补心脾肺气,且大补元气,为治内伤气虚第一要药,并可生津,安神。治疗气津两伤,气血双亏诸证。黄芪补气力不如人参,以补脾肺气为主,而温升之力强过人参。善补肌表之气,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多用于表虚自汗,气血双亏,疮疡不溃或溃久不敛,浮肿尿少,半身不遂,为治表虚要药。
37肉苁蓉与锁阳均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证,以及精血津液亏虚之肠燥便秘。肉苁蓉温而不燥,补而不峻,补血润燥作用较好。锁阳性温燥,固肾壮阳之力较强,润肠之力不及肉苁蓉。
38巴戟天与仙灵脾均有温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用于肾阳不足诸证。以及风寒湿痹兼有阳虚者。巴戟天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补肾阳作用缓和疗效持久,兼能益精血。仙灵脾性温燥,补肾壮阳作用较强。
39补骨脂与益智仁均能补能涩之品。有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之功。用于肾阳不足之遗精早泄,遗尿尿频,脾肾阳虚之泄泻等证。补骨脂偏温肾壮阳,还能强腰膝,纳气平喘。用于肾阳不足之腰膝冷痛,虚喘。益智仁长于温脾散寒,开胃摄涎。多用于脾寒泄泻,腹部冷痛及脾虚不摄之多唾流涎。
40冬虫夏草,蛤蚧,核桃仁均有补肾助阳,益肺定喘之功。用于肾阳不足诸证,肺肾两虚之咳喘,气短。冬虫夏草为平补阴阳之品,又能止血化痰。适用于久咳虚喘,劳嗽痰血,因力缓,多作为病后体虚的调补品。蛤蚧补肾纳气力强,为治虚喘劳嗽之要药,还能益精血,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阳痿。核桃仁力缓,多做食疗辅疗。还能润肠,用于肠燥便秘。
41杜仲与 续断均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均可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筋骨无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杜仲补肝肾助阳之力较胜。可用于阳痿,尿频等证,还能将血压,用于高血压病。续断苦辛,补中有行,以行血脉续筋骨为重。用于跌打损伤,骨折,淤肿疼痛。
42生地黄与熟地黄皆具甘味,均可滋肝肾之阴。用于肝肾阴虚之骨蒸潮热及消渴证。生地黄性寒,养阴且能生津,用于阴虚内热之消渴及热病伤津口渴,又善清热凉血,为治温病热入营血证及血热出血证之佳品。
熟地黄性温,滋阴作用较强,专补肝肾之阴,益精填髓。主治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诸证及消渴证,又善补血,用于血虚诸证。
43当归与 熟地黄均能补血,用于血虚诸证。当归善调经,为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之要药,又能活血止痛。适用于血虚,血瘀,血虚兼血瘀之各种疼痛,且可润肠通便,用于血虚之肠燥便秘。熟地黄滋阴力较强,多用于血虚阴亏之证,尚可益精填髓,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证。
44赤芍与 白芍皆味苦性寒,均可止痛,用于痛证。赤芍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泻肝火。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
白芍味兼酸甘,长于养血,平肝,敛阴止汗。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及自汗,盗汗证。
45龟甲与 鳖甲均有滋阴清热,潜阳息风之功。用于阴虚发热,阴虚阳亢,阴虚风动等证,常相须为用。龟甲滋阴力较强,还能益肾健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用于肾虚筋骨萎弱,小儿囟门不合,行迟齿迟。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以及心虚惊悸,失眠健忘等证。鳖甲清退虚热力较强,为治阴虚发热之要药,又善软坚散结。用于癥瘕,经闭,久疟,肝脾肿大等证。
46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皆能收敛止汗,都可用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等证,常配伍补益药同用。麻黄根甘平,作用较强,长于治自汗。浮小麦甘凉,长于治盗汗,兼益气养心和退虚热。糯稻根甘平,兼益胃生津,汗出兼口渴者尤宜,还退虚热。
47五味子与乌梅皆上能敛肺,下能涩肠。均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之功。用于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之证,并能生津止渴。五味子味酸甘,性温而润,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可用于肺肾两虚之咳喘,并能补肾涩精。用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尚能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多梦。乌梅酸涩性平,又能安蛔止痛。此外,乌梅内服还可止血,治崩漏下血。外敷能消疮毒。
48肉豆蔻与白豆蔻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均能温中行气,治中焦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证。肉豆蔻为肉豆蔻科高大乔木植物肉豆蔻的成熟种仁,固涩之力较强,长于涩肠止泻,又常用治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脾胃阳虚,五更泄泻证。白豆蔻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成熟果实,行气力较强,又长于化湿,温中止呕。常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温病初起。胸闷不饥,舌苔浊腻。胃寒湿阻气滞的呕吐,小儿胃寒吐乳等证。
49山茱萸与吴茱萸皆性温。归肝经。科属来源不同,功用相差较大。山茱萸酸涩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能补肾益精,又能温肾助阳,既能补阴又能补阳,为补益肝肾之要药。又能收敛固涩,常用治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遗尿,肝肾亏虚,冲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气之郁滞。散寒止痛,疏肝下气,为治寒滞肝脉诸痛证之要药,并能燥湿,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50桑螵蛸与海螵蛸同归肝肾经,均能固精缩尿止带,都可用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等证。二者来源不同,功用有别。桑螵蛸甘咸性平,又能补肾助阳。用于肾虚阳衰所致的上述病证,尤宜遗尿尿频,也可用治肾虚阳痿。海螵蛸咸涩性微温,固涩之力较强,多用于遗精带下,又能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用治崩漏下血,吐血,便血及外伤出血,胃痛吐酸。外用治湿疮,湿疹,溃疡多脓,久不愈合者。
51莲子与芡实都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均可治肾虚不固,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食欲不振,脾虚白带过多等证。莲子作用偏于补脾,补力较强,习称“脾果”,并能养心安神,交通心肾。治心肾不交所致的虚烦,心悸,失眠等证。芡实作用偏于肾,虽补力不及莲子,但能除湿,虽收敛,但不燥,不腻。脾虚湿盛的久泻不止,白带过多者芡实尤为多用。
52雄黄与 硫磺皆为以毒攻毒的解毒杀虫药,常用于疥藓恶疮等证。雄黄解毒疗疮力强。主治痈疽疔疮以及毒蛇咬伤,既能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也可用治虫积腹痛,哮喘,疟疾惊痫等证。硫磺外用杀虫止痒力强,多用治疥藓,湿疹,皮肤瘙痒,为疥疮要药。且硫磺也可用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而致寒喘,肾虚阳痿,小便频数。老年人肾阳不足,虚寒便秘。
53连翘与 黄芪都为“疮家圣药”,用于痈疽疮毒。连翘苦寒,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适用于热毒疮疡,瘰疬痰核。黄芪甘温,长于补气托毒,排脓生肌。适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三】

  血失常

  1.血不足:又称“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新血不及生成;或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或化源不足,而致血液化生障碍;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等,均可导致血虚。

  2.出血:是指血液不循常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流出脉外的病变。其原因有外伤出血、气虚失血、血热妄行等。出血有咳(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紫斑)、崩漏、创伤出血等,有的出血可排出体外,有的则渗溢于体腔之内或肌肤之中。

  3.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或运行a不畅产生停滞的病理状态。气滞而致血行受阻,或气虚而血运迟缓,或痰浊阻于脉络,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煎熬血液或出血留内等等,均足以形成血瘀,甚则血液瘀结而成瘀血。

  因人制宜:

  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年龄:老年人生机衰退,气血阴阳亏虚,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虚证宜补,攻邪宜慎,药量较青壮年为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忌投峻剂,少用补益,药量宜轻。

  性别:妇女有经、带、胎、产之别,用药宜慎。妊娠期间,凡峻下、破血、滑利、走窜等伤胎或有毒之品,尤当禁用或慎用。

  体质: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则应慎用寒凉之药。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四】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点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空调过凉,恣食生冷、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条件。寒邪侵入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其中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伤人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驱寒,但若寒邪过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伤,即“阴盛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寒邪伤阳,可致寒邪郁遏卫阳的实寒证,或致阳气衰退的虚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伤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

  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因寒而痛,一则有明显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由于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证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外阴部冷痛等。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若寒遏阳气,温煦气化失司,可致津液凝结而为痰饮。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伤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遏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为寒邪所伤,经络、血脉收引而致。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五】

  望诊

  (一)望神

  由于“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之所注,其目系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神藏于心,外候在目”,所以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1、得神:得神,又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红润,表情自然;肌肉不削,体态自如;动作灵活,反应灵敏;呼吸均匀。得神说明精气充盛,体健神旺,是健康的表现;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不衰,正气未伤,病多轻浅,预后良好。

  2、少神: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其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淡白少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食欲减退等。少神多因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退所致,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的患者;素体虚弱者,平时亦多出现少神。

  3、失神:失神,又称“无神”。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精亏神衰而失神:临床表现为精神委靡,意识模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或目翻上视;面色晦暗无华,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大肉已脱,动作失灵;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提示人体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后不良。

  4、假神: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此并非佳兆,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假神说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阳即将离决,常为临终前的征兆。

  5、神乱:神乱,是指神志意识错乱失常。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妄动、猝然昏仆等,多见于脏躁、癫、狂、痫等患者。

  (二)望色

  是指观察人体皮肤色泽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又称“色诊”。色是颜色,即色调变化;泽是光泽,即明亮度。除了皮肤色泽之外,望色还包括对体表黏膜、排出物等颜色的观察,但在临证过程中望色的重点是面部皮肤的色泽。

  望色,是指观察人体皮肤色泽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又称“色诊”。色是颜色,即色调变化;泽是光泽,即明亮度。除了皮肤色泽之外,望色还包括对体表黏膜、排出物等颜色的观察,但在临证过程中望色的重点是面部皮肤的色泽。

  1、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2、黄色主脾虚、湿证。

  3、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

  4、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多属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可见于胸痹、真心痛等患者。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三)望形体、头面

  1、望形体

  按形体体质分类,一般可以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和平脏人三种。

  ①阴脏人:多阳虚阴盛,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短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其特点是阳气较弱而阴气偏旺,患病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

  ②阳脏人:多阴虚阳盛,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长,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其特点是阴气较亏而阳气偏旺,患病易于从阳化热,导致伤津耗阴。

  ③平脏人:又称阴阳和平之人,体形介于阴脏人和阳脏人两者之间。其特点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匀,在平时无寒热喜恶之偏,是大多数人的体质类型。

  2、望态

  异常动作:

  ①颤动:患者睑、面、唇、指、趾不时颤抖或振摇不定,不能自主,若见于外感热病,多为热盛动风;若见于内伤虚证,多为血虚阴亏,经脉失养,属虚风内动。

  ②手足蠕动:手足时时掣动,动作迟缓无力,类似虫之蠕行。多为脾胃气虚,血气生化不足,筋脉失养,或阴虚动风所致。足或手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属于痿证。

  ③手足拘急: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如在手可表现为腕部屈曲,手指强直,拇指内收贴近掌心与小指相对;在足可表现为踝关节后弯,足趾挺直而倾向足心。多因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四肢抽搐: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缩交替,动作有力,多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可见于惊风、痫病、痉病。

  ⑤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热极生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

  ⑥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患者重病神识不清,不自主地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为病重失神之象。

  ⑦猝然跌倒: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啮斜者,多属中风病。猝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多属痫病。

  ⑧舞蹈病状:儿童手足伸屈扭转,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气血不足,风湿内侵所致。

  3、望头

  4、望发

  5、望面

  6、望目

  7、望耳

  8、望鼻

  9、望口与唇

  10、望齿与龈

  (1)望牙齿: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者,多属肾虚或肾火上炎。

  (2)望牙龈:

  牙龈色泽:正常人牙龈淡红而润泽,是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牙龈淡白,多因血虚或失血,龈络失养所致;牙龈红肿疼痛,多因胃火亢盛,火热循经上熏牙龈所致。

  11、望咽喉

  (四)望舌质、舌苔

  1、红舌

  舌象特征:比正常舌色红,或呈鲜红色。

  临床意义:主热证。

  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多属实热证。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为虚热证。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

  2、绛舌

  舌象特征: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临床意义:主热盛证。

  机理分析: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其形成的原因是热入营血,气血沸涌,耗伤营阴,血液浓缩;或虚火旺盛,上炎于舌络,血络充盈,故舌呈绛色。

  舌绛有苔,多属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绛色愈深,热邪愈甚。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外感热病,表示邪热深入营血,多见于热性病极期,内伤杂病,多见于久病、重病之人,多属阴虚火旺。

  3、点、刺舌

  舌象特征:点,指突起于舌面的红色、白色或黑色星点。大者为星,称红星舌;小者为点,称红点舌。刺,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点和刺相似,时常并见,故可合称点刺舌。点刺多见于舌的边尖部分。

  临床意义: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机理分析:舌生点刺是热邪亢盛,充斥舌络所致。一般点刺愈多,邪热愈甚。

  4、裂纹舌

  舌象特征: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舌上裂纹可见于全舌,亦可见于舌前部或舌尖、舌边等处,裂纹可呈现“人”、“川”、“爻”、“∫”等形状,严重者可如脑回状、辐射状、卵石状,或如刀割、剪碎一样。

  临床意义:主阴血亏虚、脾虚湿侵。

  机理分析: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津伤。因邪热内盛,阴液大伤,或阴虚液损,使舌体失于濡润,舌面萎缩所致。

  5、齿痕舌

  舌象特征: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又称为齿印舌。

  临床意义:主脾虚、湿盛证。

  机理分析:舌边有齿痕,多因舌体胖大而受牙齿挤压所致,故多与胖大舌同见。亦有舌体不大而呈现齿痕者,是舌质较嫩的齿痕舌。

  6、望舌苔:腻、腐苔

  舌象特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紧贴舌面,刮之难去,称为腻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称为腐苔;若舌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则称脓腐苔。

  7、剥(落)苔

  舌象特征:舌面本有舌苔,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

  根据舌苔剥脱的部位和范围大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舌前半部苔剥脱者,称前剥苔;舌中部苔剥脱者,称中剥苔;舌根部苔剥脱者,称根剥苔;舌苔多处剥脱,舌面仅斑驳残存少量舌苔者,称花剥苔。

  临床意义:主胃气不足,胃阴损伤,或气血两虚。

  机理分析:剥脱苔的形成,总因胃气匮乏,不得上熏于舌,或胃阴损伤,不能上潮于舌所致。由于导致胃气、胃阴亏损的原因不同,损伤的程度亦有轻重,因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剥脱苔。

  (五)望排出物

  1、望痰

  痰白质清稀者,多属寒痰。因寒邪阻肺,津凝不化,聚而为痰,或脾阳不足,湿聚为痰,上犯于肺所致。

  痰黄质黏稠,甚则结块者,多属热痰。因邪热犯肺,煎津为痰,痰聚于肺所致。

  2、望涕。

  3、望涎唾。

  4、望呕吐物。

  5、大便。

  6、小便。

  推荐阅读: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汇总【一】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汇总【二】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汇总【三】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汇总【四】

分享

热门关注

2020执业药师考前应该怎么进行备考复习?

执业药师考前备考复习

2020执业药师考前备考冲刺做题技巧

执业药师考前备考冲刺做题技巧

2020执业药师考试选择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执业药师考试选择题答题技巧

2020执业药师考前怎样备考复习?

执业药师备考复习

2020执业药师考前应该怎样做好备考复习?

执业药师考前备考复习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汇总

2019中药学综合知识考点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汇总【三】

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汇总【一】

2019执业药师高频考点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汇总【九】

执业药师高频考点

2019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高频考点汇总【七】

执业药师高频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