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留学群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
2、体会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3、认识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贡献,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
2、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势力不断壮大以及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归纳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
4、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2、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古老少数民族。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图片,并补充有关的资料,上学生懂得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增强,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而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胜利又为汉边郡的安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教学过程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问题一: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
西汉刚刚建立,社会非常贫困,经济实力不足,导致军事上失败。
问题二: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
这个和亲政策是以皇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同时还每年赠以大量财礼来维持的。目的是为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但这种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
补充材料:秦末汉初,中原长期动乱,匈奴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威胁中原。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冒顿围困于平城白登。经过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史称“白登之围”.
这次战役,匈奴出动骑兵40万,汉高祖率30多万大军迎敌。冒顿用诱兵之计,将汉高祖和先头部队重重包围在平城白登山。匈奴骑兵阵势严整,汉军无法冲出重围,粮草断绝。后来,汉高祖派人贿赂冒顿的妻子。冒顿的妻子劝说冒顿解开重围的一角,汉高祖才得以乘大雾弥漫,仓皇逃出。
白登之围以后,西汉政府因国力不足,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汉朝每年向匈奴赠送大量财礼,以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但匈奴仍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汉初“和亲”政策的确定:白登之围后,鉴于匈奴不断进犯北部边郡,刘邦苦于无力抵抗,遂接受大臣娄敬的建议,答应与匈奴和亲。娄敬认为:将汉公主嫁与冒顿单于为阏氏(皇后),并送以厚礼。这样,匈奴“贪于重币”,又因“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闻(外)孙敢与大文抗礼者哉?”
娄敬所说的和亲理由,虽然很勉强,但在当时汉王朝急需稳定,而无力抵抗匈奴入侵的形势下,这种和亲政策为惟一可行之法,因而立即被刘邦接受。只是吕后不愿将惟一的女儿“弃之匈奴”,于是于高帝九年(前198年),将一庶人家女儿冒充公主嫁与单于。和亲政策虽然能暂时缓和同匈奴的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材料你明白什么叫“和亲政策”,汉初为什么实行“和亲”政策了吧。
你对汉初和亲政策有什么看法?鲁迅认为:“和亲”政策是“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翦伯赞则认为“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是一种陈旧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林剑鸣认为“和亲政策是汉初被迫采取的一种方式,是西汉政府无法用武力抵御匈奴入侵时才实行的,其作用是应当肯定的。”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那么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又有什么变化呢?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匈奴的威胁,你会怎样做呢?
问题三: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
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到武帝时已六七十年,汉武帝时代实行大一统的统治,使西汉王朝由弱渐强,中央集权制度也进一步加强,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
(1)武帝时国力强盛是反击匈奴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2)反击匈奴的战争顺应了人民渴望边境安宁的愿望,得到人民积极支援。
(3)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士英勇善战
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有哪些作用?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具有非常突出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消除了匈奴的威胁,使北方边境呈现出和平兴盛的景象;边境的和平兴盛,也给匈奴人民本身带来了安宁、和平和利益。liuxuequn.com
三、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归汉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2.昭君出塞
(1)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
材料一: 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
材料二: 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2)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
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3.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想一想:两汉与匈奴的关系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概括出两汉时期与匈奴之间交往、战争的史事,从而得出汉匈之间是“战”与“和”交错复杂的民族关系。从具体的“战”“和”中明白一些道理。
答案:(1)①秦末汉初,由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
②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
③汉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胜。
④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向汉称臣,首领呼韩邪求亲,昭君出塞。
⑤东汉派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2)启示:第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匈奴族作为少数民族之一,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历史上各民族间有战有和,但统一与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正是在各民族的战与和之间,我国历史曲折向前发展着,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兴衰变故,才使得我国的历史更为丰富多彩。
第三,像王昭君、霍去病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的称颂。
动脑筋: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①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②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③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大量史料讲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讲述匈奴族统一开发蒙古草原作出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万里长城图片)
教师:从浩瀚的外太空向下看,我们会看到人类伟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
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
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
1.匈奴族的兴起
教师: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哪位同学告诉我匈奴族生活在什么地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教师:(讲述)蒙古草原;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教师: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
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
教师:冒顿。
冒顿励精图治,治军有方;秦末,中原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匈奴崛起。
教师:那么冒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
老师:(总结)冒顿单于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冒顿单于勇武善战,富于谋略。他是少数民族中比较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教师:在学生讨论完这个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教师:(讲述)统一使匈奴生产迅速发展,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密切的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金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展示相关图片,说明手工业发展状况)
2.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演变
老师:秦朝末年,中原大地狼烟四起,边境松弛,匈奴趁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匈奴强大之际,正是西汉建立之初。请大家回顾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
学生: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西汉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和亲政策。
老师:(简要介绍一下“白登之围”和“和亲政策”的背景,可以请学生看小字,理解什么是“和亲”)“和亲政策”效果如何?
学生:“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老师:“和亲政策“并没有能阻止匈奴南下的进攻。那么这种局面到何时才结束呢?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老师: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认识到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于是下定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那么汉武帝时是否已具备了攻打匈奴的条件呢?(带领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而总结如下: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已具备了反击匈奴的物质基础)汉武帝时有两位杰出的将领,他们因大破匈奴而名垂青史,这两位将领是谁呢?
学生:卫青、霍去病。
老师:(补充讲解:公元前129年春,汉武帝派公孙贺、公孙敖、李广等各率万骑出击。与这些老将同时率兵击匈奴的还有年轻的车骑将军卫青。这次军事行动是卫青初次率兵与匈奴作战。但就在这初试锋芒中,卫青脱颖而出,表现出军事将领的指挥才能。
在同时出击的几路大军中,公孙贺出云中无所获;公孙敖出代郡被匈奴打得大败,损失达七千人;名将李广出雁门败得更惨,自己被匈奴生俘,后凭机智勇敢夺得一匹快马才只身逃回;只有卫青这一路首战建功。他率兵出上谷,直到龙城,斩虏七百名,被赐为关内侯。这次战役是卫青与匈奴战斗一生中的第一次胜利,也是汉武帝决定反击匈奴侵掠的第一次告捷。
公元前123年,18岁的霍去病随舅父卫青第一次出征,初试锋芒,他就显示出惊人的勇敢和出众的统帅才能。他只率八百轻骑就深入敌阵,俘虏单于祖父、叔父及许多重要将领。凯旋归来后,霍去病得到朝廷嘉奖,因功冠全军,故被封为“冠军侯”。在以后的年代里,卫青、霍去病多次协同作战,屡建奇功,皆成为汉代伐匈奴的名将。(老师对照地图讲解汉武帝时汉与匈奴之间的交战情况,重点讲解公元前119的漠北之战)想一想: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如下:
(1)武帝时国力强盛是反击匈奴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2)反击匈奴的战争顺应了人民渴望边境安宁的愿望,得到人民积极支援。
(3)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士英勇善战。
教师: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有什么影响?在和学生探讨的基础上得出: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具有非常突出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消除了匈奴的威胁,使北方边境呈现出和平兴盛的景象;边境的和平兴盛,也给匈奴人民本身带来了安宁、和平和利益。
教师: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学生:虽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但是反击匈奴战争也导致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
教师: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位奇女子: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风华绝代,深明大义;她的一生关系到两大民族风云激荡的历史;她被誉为国家和平,民族和谐的女神;她的美名流传千古,演绎了两千多年的文明与传奇,她是谁呢?她就是具有落雁之姿的王昭君。(在讲解的时候,播放电视剧《王昭君》的剪截视频)
教师: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教师:(幻灯片打出王昭君的简介,让学生了解“昭君出塞”是怎么一回事)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昭君出塞是民族友好往来的见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打出历代名人对昭君的评价)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学生:(锻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述)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老师: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这部分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即可,不做重点掌握)
老师: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正确理解汉匈的民族关系?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
课后小结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当时,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非正义之战,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