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l.5分,共30分)1.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是( )。A.同伴群体B.认知失调C.态度定势D.道德认知E.社会风气2.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即( )。A.直接转变B.间接转化C.间接改变D.直接发生E.自然形成3.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 )。A.获得B.同化C.顺应D.转化E.评价4.下列属于健康概念的有( )。A.自我意识正确B.获得他人肯定C.身体健康D.心理健康E.社会适应良好5.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 )。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原型联结D.原型整合E.原型内化6.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 )。A.实物直观B.感知直观C.模象直观D.本质直观E.言语直观7.1 994年布鲁纳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成果概括为( )。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探索性研究E.社会文化研究8.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 )。A.细微型操作技能B.粗放型操作技能C.徒手型操作技能D.器械型操作技能E.闭合型操作技能9.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 )。A.设置学习目标B.阅读时对注意力加以跟踪C.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E.分析如何完成任务10.CAl的优越性体现在( )。A.交互性B.即时反馈C.所呈现的信息生动形象D.机器规定速度E.自定步调11.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 )。A.知识的获得B.知识应用C.知识巩固D.知识编码E.知识提取12.教学环境包括( )。A.基础条件B.师生关系C.上下级关系D.物质环境E.社会环境13.学生的学习内容有( )。A.知识技能的掌握B.学习策略的掌握C.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D.道德品质的培养E.健康心理的培养14.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爱与归属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15.以下内容中能发生迁移的有( )。A.知识学习B.技能学习C.行为规范学习D.态度与情感学习E.气质16.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A.符号学习B.上位学习C.概念学习D.下位学习E.命题学习17.对技能分类的较典型的观点是将技能分为( )。A.言语技能B.操作技能C.记忆技能D.心智技能E.体育技能18.在学习一份书面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A.结尾部分B.都一样C.开始部分D.中间部分E.不一定19.问题解决具有( )的基本特点。A.目的性B.结构性C.序列性D.主动性E.认知性20.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有(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情感C.义务感和责任感D.事业感E.自尊感和羞耻感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1.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 ( )2.苛勒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 ( )3.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是知觉水平的概括。 ( )4.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 ( )5.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是外部反馈。 ( )6.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表明其思维具有变通性。 ( )7.教师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而言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 )8.创造性是少数人的天赋,一般人不可能有。 ( )9.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达到道德的自律。( )10.采用掌握学习进行教学,学生的成绩没有差异。 ( )11.学生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 )1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味着教授学习策略能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 )13.概括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 ( )14.在操作技能形成的整合阶段,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十扰减少,多余动作却有所增加。 ( )15.以合作学习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 )16.个体好奇心、求知欲越强,知识经验越丰富,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则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 ( )17.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没有关系。 ( )18.心理健康是绝对的。 ( )19.教学活动中,教师按领域原则和功能安排课堂空间,这两种方法并不相互排斥,可以组合使用。 ( )20.班级规模越大,教师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往往就越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