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复习要点

  26《庄子》二则

  一、生字识记

  攸(shū):书极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二、词语识记

  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方:正。 恃:凭着,依靠。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反走:转身逃跑。

  三、随堂笔记

  1.《浑沌之死》选自《 》。古人把 的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2.《呆若木鸡》选自《 》,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四、重点问题:

  1.《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庄子用“倏”“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2.《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27《周公诫子》

  韩婴,又被尊称为“韩生”, 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1、词语解释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往】去,到……去。【无以鲁同骄土】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骄,怠慢,轻视。【相】辅佐。【轻】分量小,引申为轻微,浅薄。【哺】口中含嚼的食物。【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守】保持。【恭】肃敬,谦逊有礼。【荣】光荣,荣耀,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贵】地位显要。【畏】威,威严。【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聪明。【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由】奉行,遵从。【亡】灭亡,死亡。 【可不慎欤】能不慎重吗?慎,谨慎,慎重。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

  2、文学常识填空

  (1)《周公诫子》选自__,__,__(朝)古今诗学___的开创者。

  (2)周公,是周初的__家,姓_名__,曾帮助__灭商。

  (3)“一沐三握发,__,犹恐__”就是__的典故。

  3、深入探究

  1]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六德”就是六种谦虚的美德,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要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2]你是如何看待“礼贤下士”的重要性的?

  首先要了解 “礼贤下士”的意思。礼:以礼相待;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下士:降低身份结交有见识有能力的人。语出《新唐 书.李勉传》,指尊待贤人和结交群士。

  在中,周公诫子的观点是“子勿以鲁国骄士”,也就是要儿子做到礼贤下士,并且指出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做到了礼贤下士。古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国等等。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骄士多是昏庸之君。所以现在的领导者,更应该礼贤下士,只又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3]请概括周公的形象特点?

  从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

  28《出师表》

  1 诸葛亮 是三国蜀汉 政治家、军事家。

  是出师伐魏,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表:文体)

  2、重点字词。

  (1)崩殂: 帝王死 (2)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3)菲薄: 轻视 (4)恢弘:发扬扩大 (5)引喻适义:称引 恰当 (5)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6)异同:不同 (6)刑赏:罚(7)昭…..之理 显示 治理 (8)淑均:善良公正(9)倾颓:倾覆衰败 (10)倾覆:兵败 (11)布衣:平民(12)躬耕:亲自。(13)闻达:做官扬名 (14)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15)驱驰:奔走效(16)夙夜:早晨(17)不毛:荒凉的地方(18)庶竭:希望 (19)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 比喻才能平庸 (20)攘除:铲除。(21)彰:表明 (22)斟酌损(减少)益(增加): 考虑(23)慢:怠慢(24)以彰其咎 表明 过失(25)以咨诹善道:询问 (26)雅言:正确(27)临表涕零:面对 眼泪 (28)之秋:时(29)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30)偏私:偏爱私心(31)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3、通假字:阙:(通“缺”)缺点 简(通“拣”)选拔

  有(通“又”)

  4、古今异义字: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由是感激: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开张: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晓畅:精通熟练 今:作文通顺明白

  5、 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恐托付不效。(成效)深追先帝遗(yí)诏 (遗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性行淑均 (行为)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的原因) 行阵和睦 (队伍)俱为一体 (是) 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行)寄臣以大事(把)

  众议举宠为督 (做,担任)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为、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以光先帝遗德( 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6、 成语: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计日而待 作奸犯科

  7、理解记忆: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理解:

  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

  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相关诸葛亮的故事: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 病死五丈原 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 摆设八阵图 空城计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诸葛亮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赞《出师表》诗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29《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开头一句和第一自然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即第二个自然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即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即第四个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9. 故乡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理文脉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

  故事情节的开端为第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

  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为第6—77段,“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故事情节的结局为第78—88段,“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未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将来和下一代。

  辨结构

  结构示意图

  回忆中的故乡

  ↓ 杨二嫂

  故乡的景色 → 变←故乡的人

  (对比手法) 闰土

  ↓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探意旨

  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和猬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以闰土为例: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键,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原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

  杨二嫂:年轻→中年→?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无数农民起义****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发农民起义,再……历史不停的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3. 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议问题

  1.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景象是“萧条”:心情是“悲凉”;这样就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2.第12节写“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描写了一幅“月夜刺猹图”;景色特点:美丽动人,色彩明快;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也是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 未见闰土前,“我”有关闰土的记忆是怎样的?“我”见闰土前后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见闰土前,在“我”心中,闰土就代表着美丽的故乡的一切记忆。未见时,“我”心中充满期待、憧憬;见到后觉得隔着厚障壁,心中悲凉。

  4. 与闰土见面时“我”几次“说不出话”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始“说不出话”是由于兴奋,乍见之下陌生,最后“说不出话”则是由于彼此隔膜。

  5. “我躺着,听船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隐含意义是指我在探索、跋涉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和民族的路。

  6.“我想到希望,……,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反映了“我”在前进道路上的彷徨和茫然,缺乏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如果人民满怀希望,并团结一致地为这希望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无”;如果人们心里充满希望却不去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有”。关键在于应该去争取、创造,应该积极面对未来。没有承诺,但是给了人们希望,鼓励人们去追求。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中考语文复习冲刺技巧

中考语文复习冲刺技巧

中考语文怎么提分 关于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中考语文怎么提分

中考语文知识板块的复习规划

中考语文复习规划

中考语文复习:朝花夕拾每篇概括

朝花夕拾每篇概括

中考语文科学的复习指导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