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鉴通]
1. 多方面地运用对比手法,多视角地揭示主题思想,给作品增添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
如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构成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构成人物今昔的对比。在人物的对比中,又有着诸多层次:有闰土、杨二嫂前后肖像的对比;有闰土前后语言、行动、气质、性格的对比;闰土与杨二嫂性格的对比;有“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与“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的对比;有中年的“我”和闰土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把旧中国农村日趋贫困、人与人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广。
2. 传神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对少年闰土肖像刻画,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而对中年闰土所刻画的是一个受尽折磨和压榨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素描式的勾勒虽无一贬词,却刻画了一个泼辣粗俗、令人生厌的农村妇女的外部形象。
3. 景物描写中深沉地激荡着思想感情的波澜
小说一开头就用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勾勒出冬日江南农村死气沉沉的景象,透露出“我”悲凉的心绪。在小说里,将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说里也有一幅闪着灿烂光彩的图画,即回忆少年闰土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景物描写中寄托了对美好景象的深切向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了解相关内容。
1、说明对象是:纪念碑,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
2、从表达方式来看,以说明为主,有机地插入记叙和议论。
3、文章的正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正标题标明了要歌颂的对象,揭示了中心思想;副标题标明了说明对象,表现了对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
4、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是否都一样?
介绍方法同中有异,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5、说说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5、全文回顾:①在文中几次写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②反复写的作用是什么?(三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纪念碑的主题,表达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
(二)理清思路,把握顺序。
1、全文总的思路是:点题总领正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2、的行走路线是:从东长安街向西出发,越过 、踏着 、走到 、踏上 、到了 ,是由 及 ,由 到 的瞻仰顺序。(广场,石道,纪念碑台阶前,台阶,第二层平台,远,近,低,高)
3、在说明纪念碑结构时是按照“ —— —— ”的顺序,而在写碑身时,采用“正面—— —— —— —— ”的说明顺序,体现了先 后 的写法,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中心意思。(台阶, 碑身, 碑座, 背面 ,碑身东西侧上部 ,小碑座的四周 ,碑顶 ,主,次)
4、写浮雕时,由 到 再到 ,最后到 ,这个空间顺序实际上是和浮雕所反映的 相一致。(东 ,南, 西, 北, 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三)辨别说明方法。
准确说明事物除了要抓住它的特征之外,还要灵活恰当的运用说明方法,请同学们指出以下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打比方)
2、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
3、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列数字)
4、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作比较)
(四)体会重点词语。
说明的语言要求准确,的语言还富于变化,学习课文时注意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1、浮雕的画面显示学生们齐集于******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齐集”含有“聚集、集拢”的意思,在句子中体现出学生们的举动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而且含有人心一致、队伍整齐之意。)
2、“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促使”说明“五卅惨案”起到了推动革命风暴的作用。)
3、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至少”确定了一个时间段的下限,说明了浮雕质料的耐久性;“左右”一词大致确定了每幅浮雕上所刻的人物数量,去掉反而不准确了。)
(五)内容理解
1、你有没有想过碑文中运用“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这些表时间的词语有什么含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三年以来”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的最后三年,“三十年以来”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一年,由此标志我国旧民主主义的开始。)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2、想一想在说明纪念碑结构时为什么不按“台阶——碑座——碑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