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可人”二字,承上进行综合说明,先言其观赏价值,囊括前文“可目”、“可鼻”分说之内容。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没有一丝一毫不具备着家常的用处。)
家常之用:家居日常之所用。
○次言其实用价值,包举前文“可口”、“可用”分说之内容。行文前后钩连,一一对应,环环相套,丝丝入扣,细针密线,结构谨严。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它有当五谷之用的实际,却没有五谷的名气;)
五谷:古代对五谷有多种说法,最普通的一种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它兼有百花的长处,却摒弃了百花的短处,)
兼:兼有,同时具有。
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种植作物的利益,有比这还大的吗?)
○在前文综合的基础上,再与“五谷”、“百花”作一比较,从而推断出结论,揭示全文中心思想。上为五层,总结全段,点出题旨。
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诸方面分述芙蕖的可人之处,从而说明芙蕖的种植之利极大。
7.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
○与首段“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遥相呼应,言作者对芙蕖之极重极爱。
无如酷好(hào)一生,(可惜酷爱了它一生,)
无如:无奈,用于转折句的开头,表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如上文所愿。含有“可惜”的意味。 酷好:极爱。酷,甚,极。
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
存的地方。)
半亩方塘:语出朱熹《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依托。此指芙蕖得到寄托。
仅凿斗大一池, (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池,)
斗大:象量粮食的斗那样大。此处是极言其小。
植数茎以塞责,(栽几株敷衍了事,)
茎:根,株。塞责:本谓抵塞罪责,弥补所任事的不足,此言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敷衍了事。
又时病其漏,(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
病其漏:以水池向地下渗水为病。病„„,以„„为苦。
望天乞(qǐ)水以救之,(盼望天上降雨来救它,)
望天乞水:盼天下雨。 乞水:求雨。
殆(dài)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jiān)其命者哉。(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养生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
一样作贱吧。)
殆:大概。
草菅其命:把它(芙蕖)的生命看得象野草一样,随便处置。此四字由成语“草菅人(民)命”衍化而来,因为这里说的是芙蕖,故把“人(民)”字改为“其”字。菅,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殆„„哉”,表示不十分青定的语气。
○慨叹自己酷好芙蕖而不能使之安身立命,善养其生。
写作者视芙蕖为“四命”之最,为酷爱芙蕖智不能得半亩方塘为之安身立命而不胜慨叹。
【简析】
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但他过分强调了芙蕖的观赏价值,甚至夸大它的种植之利在“五谷”之上。这是悖逆实际和事理的,表现出一种脱离劳动人民的封建文人的情趣,与劳动者的感情是格格不入的。
文章主要说明“芙蕖之可人”。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安排结构和线索。它以“可人”二字为“意脉”,以芙蕖生长的时间(春、夏、秋,即花开之前、花开之时、花开之后)为“时脉”,以芙蕖生长的规律(叶、茎、花、蓬、藕)为“物脉”,将三脉理成三线,交织于文、中,缝合为一体,脉络清晰,条理井然,层次分明,结构谨严。文章中段主要说明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是全篇的中心,重点。而中段又以“可目”为“主脑”,“可鼻”、“可口”、“可用”为“陪宾”,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用语生动形象,精炼俏丽,活泼新颖。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一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这些偶句,遣词造句,十分优美,不落俗套,新鲜动人,不仅颇能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清雅流畅,富有韵味。终章发抒感慨,也使文章生情增色不少。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则 “则”可用为连词,也可用为副词。本文中“则”的用法比较全面。
1.连词:
①表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可译为“就”。
如: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②表前后两事的互相对待或平列。可译为“就”。
如: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③表上下文之间的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如: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
语文试题 | 数学试题 | 英语试题 | 政治试题 | 物理试题 | 化学试题 | 历史试题 |
语文答案 | 数学答案 | 英语答案 | 物理答案 | 化学答案 | 历史答案 | 政治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