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英语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诸葛亮殿。殿的门楣、柱子上都布满前辈留下的匾额、对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由清代晚期云南剑川人赵藩所撰写。
上联赞扬诸葛亮善于运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让孟获心服口服,从而称颂他是一位真正懂用兵之道、不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宽严相济的法度,取得良好成效,并提醒后来治理蜀地的人应引以为鉴。这副对联客观评价了诸葛亮的用兵和理政才能,提出“攻心”与“审势”两大启发式命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乘之作,也是中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及其儿子、孙子的塑像。诸葛亮像位于正中神台上,他羽扇纶巾、金袍加身,神情忧国忧民、深邃远虑,展现出一代儒士风范。诸葛亮(181-234)出生于山东沂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襄阳隆中,因才智过人、勤奋有志,被誉为“卧龙”。应刘备三顾之请,他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刘备去世后,他受托辅佐其子刘禅,治理蜀汉二十余年,实行开明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北伐,以忠诚、勤政、清廉、智慧,为蜀汉带来安定与繁荣。史学家陈寿评价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地开阔、仓廪充实,处处祥和景象。但因过度操劳,诸葛亮54岁时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葬于陕西勉县定军山下。
诸葛亮一生勤政爱民、造福社会,深受百姓怀念和敬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后人奉为忠臣贤相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并陆续修建武侯祠以纪念他。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之孙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际率军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而殉国。
诸葛亮殿中还陈列有一面铜鼓,是五至六世纪的文物。铜鼓原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炊具,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后来逐渐演变为乐器和礼器,用于集会与庆典,也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这类铜鼓,白天用于炊煮,夜晚用于报警,故又称“诸葛鼓”。
殿外两侧配殿中陈列有木刻诗文。西厢为《隆中对》,东厢为《出师表》,共12幅木刻作品。
三义庙
走出诸葛亮殿,便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三人而得名。该庙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原为四进五殿,现仅存拜殿、主殿,呈一进院落布局。三义庙原位于成都市中心提督街,1997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迁建至此。迁建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文物法规,按编号拆解原建筑构件,运至新址按原样复建,恢复了其历史风貌。
修复后的三义庙建筑高耸,形式与刘备殿相同。屋顶为单檐硬山式,覆盖青简瓦,结构为木石结合,采用抬梁式木构架,柱及柱基均为石质。殿内有40根整石雕凿的圆形石柱,直径达0.5米。24根石柱上以金粉刻有12副楹联。主殿内重塑了刘、关、张泥塑像,并在廊道两壁新增十幅石线刻三国故事图,内容取自明代版《三国演义》,包括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从三义庙向西,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步入翠竹环绕的红墙夹道,尽头便是刘备墓。刘备墓冢高12米,绿荫覆盖,外围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墓前有碑亭等建筑。
刘备在伐吴失利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3年4月病逝。5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8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