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英语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诸葛亮殿。殿的门楣、柱子上都布满前辈留下的匾额、对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由清代晚期云南剑川人赵藩所撰写。
上联赞扬诸葛亮善于运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让孟获心服口服,从而称颂他是一位真正懂用兵之道、不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宽严相济的法度,取得良好成效,并提醒后来治理蜀地的人应引以为鉴。这副对联客观评价了诸葛亮的用兵和理政才能,提出“攻心”与“审势”两大启发式命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乘之作,也是中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及其儿子、孙子的塑像。诸葛亮像位于正中神台上,他羽扇纶巾、金袍加身,神情忧国忧民、深邃远虑,展现出一代儒士风范。诸葛亮(181-234)出生于山东沂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襄阳隆中,因才智过人、勤奋有志,被誉为“卧龙”。应刘备三顾之请,他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刘备去世后,他受托辅佐其子刘禅,治理蜀汉二十余年,实行开明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北伐,以忠诚、勤政、清廉、智慧,为蜀汉带来安定与繁荣。史学家陈寿评价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地开阔、仓廪充实,处处祥和景象。但因过度操劳,诸葛亮54岁时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葬于陕西勉县定军山下。
诸葛亮一生勤政爱民、造福社会,深受百姓怀念和敬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后人奉为忠臣贤相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并陆续修建武侯祠以纪念他。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之孙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际率军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而殉国。
诸葛亮殿中还陈列有一面铜鼓,是五至六世纪的文物。铜鼓原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炊具,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后来逐渐演变为乐器和礼器,用于集会与庆典,也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这类铜鼓,白天用于炊煮,夜晚用于报警,故又称“诸葛鼓”。
殿外两侧配殿中陈列有木刻诗文。西厢为《隆中对》,东厢为《出师表》,共12幅木刻作品。
三义庙
走出诸葛亮殿,便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三人而得名。该庙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原为四进五殿,现仅存拜殿、主殿,呈一进院落布局。三义庙原位于成都市中心提督街,1997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迁建至此。迁建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文物法规,按编号拆解原建筑构件,运至新址按原样复建,恢复了其历史风貌。
修复后的三义庙建筑高耸,形式与刘备殿相同。屋顶为单檐硬山式,覆盖青简瓦,结构为木石结合,采用抬梁式木构架,柱及柱基均为石质。殿内有40根整石雕凿的圆形石柱,直径达0.5米。24根石柱上以金粉刻有12副楹联。主殿内重塑了刘、关、张泥塑像,并在廊道两壁新增十幅石线刻三国故事图,内容取自明代版《三国演义》,包括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从三义庙向西,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步入翠竹环绕的红墙夹道,尽头便是刘备墓。刘备墓冢高12米,绿荫覆盖,外围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墓前有碑亭等建筑。
刘备在伐吴失利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3年4月病逝。5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8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为夫妻合葬墓,同时下葬的还有刘禅生母甘夫人。25年后,刘备另一位夫人穆皇后去世,也归葬于此。该墓历经1700余年,未发现被盗痕迹,墓内情况至今仍是一个谜。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则传说:一伙盗墓贼趁黑夜摸进刘备的惠陵,刚进入墓穴,竟见里面灯火通明,刘备正与一人下棋,十余卫士侍立一旁。盗贼吓得魂不附体,纷纷跪地求饶。刘备挥手让侍卫赐予他们玉带和琼浆。他们饮下玉浆、系好玉带,慌忙爬出洞外,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合,玉带变成大蛇缠住了腰,玉浆则变成胶粘封住了嘴。据说自此再无人敢动刘备墓。
三国文化展示区
走出刘备墓,我们来到新建的“三国文化”展示区。该展区由展馆和外部环境组成。外部环境包括天禄辟邪神兽、汉宫残柱、战士疆场搏杀、断壁石刻碑文、杨慎《临江仙》及石刻序等。展馆内分为战争形势、农桑一瞥、风俗杂兴、艺文风流、流风余韵五个展区,陈列有数百件文物、资料和图片,内容丰富、艺术手法生动直观,集知识与观赏于一体,非常值得细细观看。
西安概述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
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坐落于黄河西岸渭水平原的中部。这里土地肥沃,八百里秦川一望无垠。在中国版图上,这颗镶嵌在黄土高原南端的璀璨明珠,曾拥有举世闻名、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有绿水青山、风景极佳的自然景观。
西安东西两侧,是被誉为“东方阿尔卑斯”的秦岭山脉,纵横蜿蜒。在这条美丽的风景线上,有“五岳之首”华山、以温泉汤池闻名的临潼骊山、四季翠绿且幽静的中南山、以及六月积雪堪称奇观的太白山,它们构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自然景观群。古长安一带,曾有渭、浐、灞、涝、沣、滈、潏八水环绕,碧波荡漾。
这座坐落在秦岭脚下、渭水河畔的千年古都,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北有秦代所修的直道,是抗击匈奴、供应物资的通途;南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可越汉中至巴蜀;东南经商洛山的武关道,是通往楚地的咽喉。古代长安水陆交通便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帝王建功立业之地。
西安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人类文明最早发达的区域之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或许没有哪座城市能像西安这样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光辉:自西周以来,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前半期的缩影。
自周秦起,西安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公元前11世纪,周人在关中西部的岐山、扶风一带逐渐壮大,最终灭商立国,定都于丰京和镐京。秦人先后在雍城、栎阳和咸阳建都,东出函谷扫灭六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秦帝国,都城仍设于咸阳。刘邦灭秦后,看中八百里秦川这片沃土,选择在渭河南岸与秦咸阳隔水相对的地方建都。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继承了汉家都城与制度。黄巾军起,董卓焚毁洛阳宫室,十八路诸侯讨卓,董卓遂挟献帝西迁长安,东汉在此有六年之久。
风景如画的沣河两岸蕴藏着大量三千年前西周的文化瑰宝,是一片神奇而吸引人的土地。西晋愍帝在长安称帝,仅三年而亡。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均在此建都。汉以后的长安城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与兵燹。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重新统一中国,后来在汉长安城东南由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设计监修了隋都大兴城。大兴城的规模、布局与科学设施明显超过了汉长安城,为唐长安城奠定了基础。唐代是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长安城也是中国都城史上无可比拟的光辉典范。长安不仅是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国际城市。
“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选择了西安,西安也丰富了历史。今天,每当人们谈起西安昔日的长安,无不充满民族自豪感,对中国几千年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满怀敬佩。
如果说历史选择西安作为帝王之都,使它成为中国千余年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舞台,那么,曾在此建功立业的帝王们,则选中关中深厚广袤的黄土大地作为最终的归宿。于是,规模宏大、分布密集的帝王陵墓遍布关中,以昔日的尊荣与今时的寂寥,成为西安最独特的文化景观之一。
陕西的帝王陵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帝陵——它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位于西安以北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古以来,每年都有无数炎黄子孙来此谒陵寻根、祭祖朝圣。除黄帝陵外,从西周至隋唐,亦有七十多位帝王葬于关中。
宗教文化
古长安不仅是我国长期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宗教文化的中心。唐代时政通人和、经济发展,长安的宗教文化达到极盛。此时不仅中国本土道教文化广为传播,外来的佛教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突出地位。
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经南北朝成为士大夫意识形态,至唐代尊佛崇法已蔚然成风。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国际化大都市,长安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和传教士。唐长安城内外的寺塔庙宇林立,讲经听法者云集。据史书记载,长安城内有寺122座、尼寺31座。皇帝与朝中显贵以修建寺院、结交僧人为荣,这些寺院的规模也大得惊人,如慈恩寺“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凡十余院,总1896间,占地342亩”。在开明开放的唐代,不仅佛教各宗寺院与作为国教的道教十分活跃,景教、摩尼教也相继传入中国,为中外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长安城内外的宗教文化遗存仍十分丰富。慈恩寺的大雁塔巍峨耸立,荐福寺的小雁塔秀丽挺拔,它们已成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法门寺因出土唐代珍藏的四枚佛指舍利而再度成为佛教圣地。大兴善寺、青龙寺、香积寺等名刹古寺也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的象征和游览胜地。著名的道观楼观台、八仙宫与城内的化觉巷清真寺,是道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历史文物与自然风光
历史上,西安古城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其伟大辉煌的姿态提供了广阔明亮的舞台,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或许正是出于对西安的回报,历史慷慨地将无数历史遗迹与文化瑰宝赠予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些 invaluable 的财富不仅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历史的责任感,更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领悟社会文明发展的清晰轨迹和人类澎湃的创造力。
西安及关中地区的历史文物具有罕见的历史序列完整性,这一突出优势是由西安历史悠久、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决定的,是许多历史名城难以比拟的。在这里,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旧石器器物与6000年前半坡母系氏族聚落的彩陶幻象,共同勾勒出原始先民生存、繁衍、发展的脉络与足迹;商周深沉凝重、神秘诡谲的青铜器代表了奴隶社会贵族的生活气息;秦汉雄伟的兵马俑与精美的石刻画像,裹挟着早期封建社会的政治局势与战火烽烟;隋唐绚丽的壁画与多彩的金银器记录了黄金时代的辉煌篇章;而宋、元、明、清的碑刻、瓷器、书画等,则是西安失去帝都繁华后文明继续发展的见证……可以说,按时间顺序翻阅西安文物,无异于阅读一部浓缩的中国通史。
西安及周边地区文物资源丰富,这是另一大优势。且不说西周丰镐、秦咸阳宫、汉唐长安城等大型遗址以及美轮美奂的古建、寺庙、石窟,仅可移动文物据初步统计就达60余万件(组),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壁画、石刻砖雕、碑志、玺印等类别。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安古城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一座文化艺术殿堂。
西安的自然景观也独具特色。在西安及周边,有以“天下第一险”著称的西岳华山、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修习的中南山、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的太白山、相传“女娲补天”的骊山、道教“洞天福地”楼观台、中国山水诗画故乡王川、“猿人故乡”蓝田溶洞等景区。西安的园林充满皇家气派。
华清宫以天下第一温泉和温婉浪漫的爱情故事演绎着《长恨歌》;兴庆宫抒写“李白醉草”的千古佳话;一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使乐游原的黄昏成为迷人一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若有缘到韦曲,可在“人面桃花”下感受桃树真情。西安现有11处森林公园,构成了古城的天然氧吧。
人文与山水的结合,构成了古西安独特的魅力。
现代西安的发展
作为中国第一古都,西安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肩负着中华民族众多光荣与梦想,正坚定地走向未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古城揭开了自身发展史的新篇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西安618万人民抓住时代机遇,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努力将西安建成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一个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西安市正屹立于世界。
今天的西安是中国当代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市有科研机构3000多家,包括机械、电力、电子、航空、航天、地质、化工、纺织、仪器、仪表、核工业等科研院所,还有中国唯一的钟表工业研究所和航天测控网的中枢神经——卫星测控中心也设在西安。
今天的西安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市有42所高等院校、10多个博士后流动站、约10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300多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现代化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
今天的西安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热点城市。悠久浩瀚的历史文化遗产、秀丽壮美的西北自然风光、多样神奇的传统民俗风情,构成了西安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探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设施和市政工程进一步完善。以西安为中心,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欧亚大陆桥的连接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建成,使西安与各国的联系更加频繁紧密。大量星级酒店和现代化娱乐设施和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古城风貌增添了风采与魅力。
为丰富游客文化娱乐生活,满足休闲度假需求,西安建成唐乐宫、古都大剧院、唐华歌舞剧院、山歌大剧院、银座夜总会、桃源湖保龄球俱乐部等各类文化娱乐设施3700多家;推出了《唐长安乐舞》、《仿唐乐舞》、《秦俑魂》、《陕北民间歌舞》等艺术节目,博得海内外游客赞誉。
西安的旅游商品生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有大量的民间工艺品,如陶俑、仿古青铜器、秦绣、玉器、丝绸、工艺瓷、户县农民画、唐三彩、瓷板画、山水桌、草编画、关中剪纸等。全市有26家涉外旅游定点商店,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购物需求。同时,西安的餐饮业可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陕菜,如仿唐菜、饺子宴、羊肉泡馍及地方名小吃。
今天的西安仍是一座开放的国际大都市。通过对历史兴衰的总结和对光明未来的认识,西安人民深刻认识到: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让西安走向世界,是当今古城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历史厚待了西安,西安也必不辜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