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诞节是几月几日 | 圣诞节资料 | 圣诞节手抄报 | 圣诞节黑板报 | 圣诞节作文 | 圣诞节活动 | 圣诞节祝福语 | 
作为一名辛勤的教育工作者,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预期效果的重要工具。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算优秀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圣诞节起源国的信息,欢迎大家分享。
⬙ 圣诞节是哪个国家的 ⬙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沉默不语,善良,仁爱,如愿以偿”等词义。
2、体验感悟“给予”,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给予”,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揭题《给予树》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1、给予树》。
二、复习旧知,整体理解课文
1、师:我们上节课知道了“给予”就是──(送,给)
2、联系课文,理解“给予”:
课文中讲了谁给予谁什么?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深入理解“给予”
1、读重点句,提出思考问题:
师:请小朋友读一读课文的3、4自然段,找出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⑴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
句子一:
后来,我看到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理解“援助中心”:
援助就是帮助,资助,赞助。援助中心就是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希望的地方。
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碰到的或者在书本上,电影电视上看到有哪些人需要援助。
句子二: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①感受到了什么
②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你能想象她没有什么
③是啊,她就是这么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小女孩!情再读一读。
④小朋友们看,──小女孩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大冷天,还那么的单薄。没有父母的`疼爱,没有温暖的家,在凛冽的寒风中,孤独地坐在冰冷的石阶上,一双大眼睛无助的望着远方。贫穷,饥饿让她失去了本属于一个孩子应有的快乐……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⑤再次指导朗读。(指名,齐读)
⑵可怜的小女孩呀,她一直盼望着有一个洋娃娃:
师引读:白天,她盼望洋娃娃陪她玩耍;夜晚,她盼望__;当她__时,她盼望__;当她__时,她盼望__;
⑶朗读句子:“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再读读这个句子。
⑷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着重理解“礼品区”。
2、学习第三段:
⑴还从哪里看出金吉娅的体贴,善良:
出示:
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①读出高兴的语气。
②可金吉娅却一直沉默不语,这是怎么回事呢?
⑵再次感悟和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①师:谁愿意来读读这段话。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永远记住这个善良,可爱的金吉娅。
②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③总结:
“给予”不仅仅是送,给,不仅仅是如愿以偿,“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四、写话,延伸情感
1、引导:
师:孩子们,金吉娅经历了多么复杂而艰难的选择,一边是亲爱的妈妈和哥哥姐姐,金吉娅多么爱他们啊,多么想送给他们精美的圣诞礼物,真诚的圣诞祝福;一边是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她多么可怜,只是想得到一个洋娃娃,多么微小的愿望。
2、送贺卡,写话:
请认真写下你想对她说的话吧!并贴在给予树上。
全班写,写完后请几个学生读读,并把手中的贺卡挂在给予树上。(音乐)
五、总结
师:在圣诞前夕,金吉娅给我们大家上了宝贵的一课,送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东西,让用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来浇灌这棵给予树,将它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吧。
【板书设计】
给予树
援助如愿以偿
善良同情
仁爱体贴
⬙ 圣诞节是哪个国家的 ⬙
教学目标
1、以点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金吉娅那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2、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前游戏:
1、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猜猜这是什么节日?
(出示相应节日的图片):春节---儿童节---圣诞节
2、师:喜欢过节吗?为什么?
老师发现一提起过节你们就特别开心.今天我们就上一课关于圣诞节的,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一、激情导入,通读全文
1、(板书课题)师:在我们身边,生活着一些非常渴望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他们的世界里缺少亲人的关爱,一颗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架起了爱的桥梁。(师画圣诞树,贴上心愿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给予树》这篇课文,一起来重温这感人的爱的故事。
2、同学们的课文一定读得很好。边听边想,课文都写到了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一)学习1—3自然段。
1、师:好,我们一起走入课文,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
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拿出笔画出描写金吉娅的句子。
2、师:什么是“沉默不语”?
自由读1—3自然段,学生交流:金吉娅究竟在想着什么?
3、透过“沉默不语”,我们体会到了金吉娅的内心。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这句话。(表演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突出兴高采烈与沉默不语的对比,)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想金吉娅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划出相关的句子。
2、师巡视指导,指名读相应句子。
3、出示:“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师:孩子们最想过圣诞节,孩子们唱呀,跳呀,沉浸在幸福快乐之种,可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想想她可能是一个孤儿,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礼物,没有圣诞节的快乐……;可能是……,没有……
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
4、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金吉娅来到这棵挂满心愿卡的树前,小女孩的心愿卡深深地吸引了她。(指名读心愿卡)
生:快乐的圣诞节又到了,可是我总想哭,我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我要做她的妈妈,不让她孤单,请好心人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吧!(配乐)
师:噢,小女孩一直在盼望一个洋娃娃呀!白天,她一个人孤零零时候,一直盼望着——(生答);晚上,面对着黑漆漆的屋子,她一直盼望着——(生答);甚至连做梦啊,小女孩都在想着洋娃娃。(配乐)
5、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在圣诞节她只想要她一直盼望的布娃娃。她的愿望触动了年仅8岁的金吉娅的心。带上我们的感受再读金吉娅说的'话。
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为金吉娅有一颗……
生:善良的心。
生:仁爱之心。
生:同情心。
生:体贴的心。
师:是啊,因为金吉娅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才能感受到那个可怜的小女孩的那一颗孤独的、无助的、需要关爱的心。
师:我们把金吉娅的这一颗心送到句子中,把她对小女孩的这一份爱融入到她说的话中。再读金吉娅说的话。(配乐朗读)
(三)、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只是一个漂亮的布娃娃吗?她送去的是什么?
生:是一份善良,一份关爱,一份同情……
师:是的,是对陌生女孩的一份无私的爱。(板书无私的爱)
2、师:听,圣诞的乐意奏响了,给予树上有一个小女孩的梦想,另一个叫金吉娅的只有八岁的小女孩,帮她实现了梦想。如果我现在就是金吉娅的妈妈,我曾担心过,生气过。可是现在,我高兴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3、出示课文“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地笑脸。”谁来读读?(齐读)
4、师: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她的愿望实现了吗?(理解“如愿以偿”)
三、深入解读,适度拓展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师:同学们,现在如果请你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呢?
例:愿望树感情树
爱心树友谊树
师:那么,这样的一棵给予树到底应该种在哪呢?
师:每个人都有一座心灵的花园。让我们用爱心做水,用善良做土,用同情和仁慈做阳光,精心地栽培给予树,让它在我们的心田里永远垂着绿茵,开着芬芳的花,结着丰硕的果。
⬙ 圣诞节是哪个国家的 ⬙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予、圣、诞”等10个生字。会写“予、担、宽”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金亚娅的话和妈妈的变化,体会金吉娅美好善良的品质。
难点: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反映圣诞节的图片 生字卡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近“圣诞节”。
1、自读材料——资料袋。
(1)阅读材料。
(2)交流:通过这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2、观察生活——圣诞气氛。
(1)最近你在街上发现了什么变化?(西方圣诞节也走进了中国,很多家庭也会在圣诞节以自己的方式给家人和孩子带来快乐。)
(2)补充介绍:圣诞节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对话礼物了,不仅圣诞老人会分发礼物,自己的父母会给孩子们准备礼物,而兄弟姐姐们也会相互赠送礼物,他们还会给陌生人赠送礼物。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发生在圣诞节的故事。
二、入题。
1、读题:给予树。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给”,注意“予”与“矛”的区别。
2、认识“圣诞树”与“给予树”的意义。
(1)“圣诞树”是庆祝节日的装饰,上面会挂着孩子们的小礼物。
(2)“给予树”是什么呢?到书中找找。
a、读句子。
b、理解“援助中心”,了解“给予树”的意义——给予树上挂着的不是圣诞礼物,而是挂着小卡片,是一些生活困难的孩子希望在圣诞节得到的礼物。希望有爱心的人看到之后,能够送给他们这个礼物,满足他们的圣诞愿望。
c、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愿望树、帮助树、爱心树)
(过渡:《给予树》这个故事就发生了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们也像别的家庭一样,在准备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
三、准备“圣诞礼物”
1、按要求读第一自然段。
(1)读准带拼音的生字。
(2)圣诞节前,孩子们在谈什么?妈妈在想什么?
2、认读生字。提示:“圣”“挚”读音。
3、热烈地讨论“圣诞礼物。
(1)圣诞节前,孩子们在讨论什么话题?
(2)他们是怎样讨论地呢?
a、“对方”是指谁?“试探”是什么意思?
b、他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最想让别人知道的是什么?
c、他们最希望送出的礼物是别人希望得到的礼物是自己......
(3)读出“希望送出最甜蜜的笑容。”你从中体会到兄妹之间怎样?(兄妹之间的友爱之情)
4、妈妈的担心。
(1)圣诞节前,妈妈又在想什么?
(2)理解“宽裕”的意思。
a、从哪儿看出家里并不宽裕?
b、为什么用“攒”?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妈妈担心的是什么呢?
a、反问句改陈述句。妈妈担心孩子们会过得不快乐。
b、你从中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什么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之情)
四、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抓住重点段做为切入口。
1、师引:今天,我们这一节课继续来学习《给予树》。齐读课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中的什么内容?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2、出示:
把 ,给予了 。
3、学生回答,并借机追问,你是从哪一小节中读懂的?请你把它再好好读一读。
二、研读最后一小节,初次体会感情。
1、齐读最后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解释“如愿以偿”(你读懂了“如愿以偿”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吗?)
课文中讲谁的什么愿望终于实现了?
是谁帮她实现的?请你连起来说一说。
3、师引:那个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后,她绽开了甜蜜的微笑,这就是一个??(学生齐: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4、师引: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我想这个填空题一定也难不倒你了。
出示:这个圣诞节,她不但给我们( ),还送给我们( )。
但是如果,我这样表达这句话,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了吗?
出示: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海给我们棒棒糖。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提示:交换了位置,作者想强调的内容不同,在妈妈的心里,对一个陌生女孩的爱心和棒棒糖相比,哪个更让妈妈喜欢?)
5、师引:是啊,在妈妈的心里,女儿的善良和爱心是多么的.珍贵啊!此时此刻,妈妈的内心是?(高兴、激动、自豪、兴奋等)你能读出妈妈的心情吗?
指名、齐读
三、研读三、四两小节,再次体会感情
1、师引:金吉娅送给一个陌生女孩的是昂贵的洋娃娃,送给自己的家人的却只是棒棒糖,难道金吉娅不爱自己的家人吗?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请你再次静下心来,细细读读课文,找到句子来体会体会。
2、出示交流:(注意要求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并加上自己的理解)
a、金吉娅说话的声音很低,显然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
吉娅的心里“像样的礼物”该是怎样的?
b、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注意用第一人称)
哥哥姐姐在干什么?(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3、师引:是啊,金吉娅心里很担心、难过而沉默不语,哥哥姐姐们却个个兴高采烈,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
4、师引:那金吉娅为什么还要把那么贵的礼物送给陌生的小女孩呢?
(1)找出金吉娅说的理由,并用笔划出那句话。
(2)我们在读这段话时,是不是也要象金吉娅前面说话的声音那样很低吗?为什么?(想得到妈妈的谅解、肯定、支持)
(3)谁想来试一试,(指名试读)一起来试一试。(齐读)
(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金吉娅的话吧!(师生合作读)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听了金吉娅轻轻的叙述,你了解到金吉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用上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来说一说。所有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都源自于一个字,那就是——“爱”。
2、感情引读最后一小节:
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作为孩子的母亲,所有的语言都无法表达她此时此刻内心的激动。(激动地读一读)
作为孩子的母亲,也为刚才误解了孩子而感到深深的歉意,千言百语化作一个深情的拥抱,(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
作为孩子的母亲,更为有一个这样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他人的孩子而感到自豪。(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
4、在一个温暖如春的下午,金吉娅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来信,那是那个收到洋娃娃的小女孩的来信,信上会怎么说?(想象说话)
5、师引:
同学们,“给予”是一种快乐,快乐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给予”是冬是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了你的心,也温暖了他的心……你觉得“给予”是什么?(要求用优美的语句说一说自己对“给予”的理解)
五、全文总结: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是付出,更是一种收获,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吧
六、作业:熟读课文
⬙ 圣诞节是哪个国家的 ⬙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调查目的:
现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进行春节习俗的'来由进行调查,是期望大家能够经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调查人员:
郝慕伦
调查方法:
上网搜索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完美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明白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头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为什么要守岁
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她爱上一个穷小伙子。玉皇明白后十分恼怒,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受罪。多亏王母娘娘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封了穷小伙
“灶王”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十分生气,就规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
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日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向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回到人间。
⬙ 圣诞节是哪个国家的 ⬙
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及其前后
调查地点:
我家附近城镇
调查目的:
通过查阅资料、走亲友、观察周围人的过节方式,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
调查过程:
一、查阅资料: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就流传着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
传说,玉皇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是佛主,为什么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法子。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二、我的见闻:家人过春节的过程
我的家乡处在南方地区,春节的习俗数不胜数,这其中,较著名的还不少,如蒸年糕、做腊肉、吃圆子、贴对联、放烟花、拜年等等。我们一家子都十分重视这个节日,寒那天就热火朝天地做起了新年扫除。擦窗户、洗床单、扫地,只要能打扫的,就绝对不留一点灰尘。一家人虽然都不停地忙碌着,但脸上都喜洋洋的,充满了对过年的期待。邻居们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只要一打开窗户,随时可以看见对面楼房晒台上那些小小、花花绿绿的床上用品,以及窗沿下那令人垂涎欲滴、新鲜美味的.腊肠腊肉,真热闹!
此外,春节期间的卖场也是万分火爆,此时人们的购物热情异常地,零食、蔬菜、生活用品、烟花爆竹……有钱的买好的,没钱的也得里里外外换新的,仿佛不花钱就不叫春节。走进超市,收银台前那长长的队伍似乎永远也排不完,红红火火的年货街就不用说了,就连往日人流稀少的化妆品柜、保健品柜的顾客也多了许多,而且都是把把地买,往日挣钱的辛苦早已被春节的喜庆气氛掩盖得一干二净。我的家也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货,食品柜里、冰箱内、茶几上,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年货。而烟花爆竹也早已准备好了,就等着年三十晚上的美丽绽放了。
盼呀盼,年三十终于来了,白天,人们贴对联、购食材,准备年夜饭,而我们这些孩子,就开开心心地放起各式各样的鞭炮。等到天色渐黑,年夜饭就快好了。开饭前,家先互相口头表达了祝福,然后一起吃晚餐,共度团圆之夜。酒足饭饱之后,叔叔点燃了烟花,顿时,深蓝的夜幕映现出一朵朵礼花,宛若天女下凡,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第二天是家拜年的时间,人人穿着艳丽,精神饱满,将甜蜜的祝福送给每一个人。
过年真快乐呀!
三、我的感受:春节不一般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人们心目中最最隆重的节日,对人们拥有极高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的每一个习俗、每一个传说都流淌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千百年来,它一直根深蒂固地被人们热爱着,没有一个节日有春节这样隆重,在人们人的心中有这样高的地位。
我想,春节之所以这样受人们重视,首先因为春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它带给了人们快乐,给人们送去了温馨的祝福。其次,它的时间正好处在年关,奔波了一年的人们,看见了它的到来,就仿佛看见了忙碌的尽头,看见了闲暇的空间,看见了新一年的希望。而且,春节又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海外的游子在这一天终于可以投入家的怀抱,真恨不得一年再多来几个春节哩!最后,春节又象征着万物的复苏、春天的降临,这意味着一冬的寒冷终于可以烟消云散了,上一年的烦恼也将随着融化的冰雪消失到九霄云外。综合想来,春节真是一个意义重、与众不同的节日啊!
⬙ 圣诞节是哪个国家的 ⬙
一、调查背景
据权威资料表明,上海城里约有70%年龄在14、30岁的年轻人在平安夜选择走出家门,狂吃狂欢。其中,90%的人会选择像“JJ”、“纽约客”等可容纳千人的大型迪斯科舞厅,去参加通宵达旦的化妆舞会,发泄旺盛的精力。情侣中88.3%的人会去排场不大的西餐馆享受一顿浪漫的西餐,而还有10.8%会选择在家看电视,共享二人世界。剩下的那部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相聚。综上所述,年轻人向往在节日的气氛中,感受到他们所向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文化氛围。上海的圣诞节普及着一种国际视野,文化占有率为70%。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形式
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东校区大一、大二级学生为样本进行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统计分析,描述和分析了大学生过中西方节日的状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问卷设计
问卷的具体设计方面,我们根据所设计的题目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操作化,每一个题目量化之后分为五个维度,列出了16个关于传统文化态度的问题,每题都采用1-5计分方式进行打分,根据总分的不同判断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分越低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越高。本次调查设计了性别、年级两个变量,用以探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
三、调查目的
(一)证实课题假设
调查从“了解度”、“参与度”、“认同度及主管观点”以及“大众传媒及文化产品对文化的影响力”四个角度出发,完成了测量,并通过SPSS数据图表和访谈文本进行描述和分析。对于不同变量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较为准确的勾画出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并对每一个题目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以求得出支持本次调查假设的结果
(二)围绕课题深入分析
经调查研究表明,西方节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的主要原因是受商家宣传和新鲜感的刺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性别有关,且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来说较好,其中对节日背景知识的了解会影响大学生节日形式和节日目的的选择。
四、调查结果
(一)样本总体分析
据结果统计,调查对象62%为女性,32%则为男性。令有6%的问卷因未答完的原因被进行了作废处理。
(二)中西方节日受欢迎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喜欢的西方节日,30.95%的学生选择了圣诞节,另外还有7.14%的学生选择了西方情人节。剩余样本中,有85.71%的喜欢春节。而中秋节的受欢迎程度紧随其次。
(三)调查样本对中西方节日的态度
1、西方节日
47.62%的人觉得之所以过西方节日是因为其有趣,庆祝形式多样,新颖时尚,能更好的彰显个性。并且很有氛围,是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的好机会。16.67%的人觉得过那些西方节日很有代表性意义,例如:父、母亲节、圣诞节、西方情人节。另有4.76%认为西方节日非常乏味,无非是人们为了自己的那些娱乐购物等活动找些借口,亦或纯属商业炒作。而剩余30.95%对其态度比较冷淡,觉得和自己无关,终其背景不是发生在中国,更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过了也没意义。
2、中国传统节日
90%的人表示绝对会过节庆祝。大部分人认为是这长久以来的风俗习惯、观念以及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是家人朋友之间联络感情的一个机会。个别几个表示,大家都这么过,就跟着而已。3%的人表示因工作等原因不过节。另外7%显示为无所谓。
3、对现状的理解
45%认为,“洋节流行”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西方的节日增加娱乐、宣泄情绪,其实处于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动摇。虽然会有一定冲击,但不会影响中国传统节日的主导地位。25%认为,西方节日带来新鲜感,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只是一时流行,商业文化,冲击很小。还有一部分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洋媚外,中国传统节日已被西方节日所取代,中国传统文化收到的冲击非常大,已经岌岌可危。
4、庆祝节日对自身的影响
西方:增加了向亲朋好友表情达意的机会;增加了娱乐开销;减少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极少部分认为,没有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而已;很好,有假期。
五、分析
(一)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自古就有对外的各方面交流,尤其在文化领域更是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清末的闭关锁国政统治阶级的策闭目塞听却直接导致了我国逐渐落后。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西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作为中西方文化扩散的分水岭,自之后,外来风土文化纷至沓来,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开始不同程度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看着日渐增多的外国商品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连外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对此现象,人们不禁忧心,这样下去,中国的本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会不会衰落?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代代持续传承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三)西方节日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利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对西方节日成为时尚的现实,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地打出节日牌,一时间,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中国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传统的端午、中秋节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不得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法定节假日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是明证。与此同时,过洋节也一夜之间风靡校园。
(四)调查报告分析
通过本次的调查,我认为大学生对中西节日文化的态度有如下四点:首先,多数大学生都喜欢过西方花样繁多的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表现更多的则是一种内在的'感情,与自身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是其表现出的趣味性,并可借此于亲朋好友大肆庆祝,而商家借机名目繁多的宣传活动也有部分关系,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更多的是建立在体会其深层的文化背景上的,是对自身感情与历史与国家本质的融合;第三,对中西文化相对立的现状,多数人认为西方文化盛行是表面现象,只是严肃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让年轻人充分宣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会受到一定冲击,但并不会真正影响其主导地位,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力的冲击下以岌岌可危;最后,人们认为无论过中西方节日都是为了更好的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还有各种假期,但同时却增加了娱乐开销。
我想,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动势在必行,但在中外交流活动频繁的当下,外来文化疯狂涌入是无法阻挡的现实,而其未必绝对是坏事,哲学上讲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有矛盾是必然的,但可否更好的使中外文化相结合,更具有中国特色!
六、结论
大学生过洋节是受到商家广告宣传的刺激,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忘?为此,我们选择了从中西方节日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个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今天的年轻人是否淡忘了传统,是否逐渐被西方同化,我们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什么依据和建议?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将通过自己的研究去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尝试为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