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有助于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初中古诗词教案模板,希望能为需要的朋友提供参考和借鉴。
▶️ 初中古诗词教案模板 ◀️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解答古典诗歌人物鉴赏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阅读诗歌的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
针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恰当的答题角度。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中归纳人物鉴赏类题复习的重点;
2、掌握阅读和解题的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鉴赏的两个阶段
诗歌鉴赏两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举例谈谈诗歌的鉴赏。首先看看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鉴赏。
二,主要从呈现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方面来鉴赏。
一种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容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来表现,主要是直接描写。
【例一】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请问诗中的“我”是怎样的的形象?请具体分析。
一种是完全借助景物、活动(事件)来表现人物,属于间接描写,运用衬托等表现手法。
【例二】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请问诗中是如何紧扣“怨”字来写的?
再以《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欧阳修为例
竹树日已滋,轩窗渐幽兴。
人间与世远,鸟语知境静。
春光霭欲布,山色寒尚映。
独收万籁心,于此一枰竞。
棋枰:音凭。指棋局或棋盘
本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具体描述。(4分)
一种是通过诗中形象来指代所要表现的.人物,即直接描绘的形象在诗内,而所要表现的形象在诗外,常常是一种代言体,用的是比喻、双关、代指、类比等手法。
【例三】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凭借帮助)
注:垂绥(读音“随”),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为我们展现的是_____人物形象。
三,小结
诗歌鉴赏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一、必要的诗歌知识,其二,合理的思维方法,既指思维步骤,其三,较强的审题能力,其四,必要的表述技巧。
四,练习巩固
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xiá)。
这首诗刻画了陆鸿渐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刻画的?
▶️ 初中古诗词教案模板 ◀️
复习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诗歌本体,
指导学生准确表达答案要点
复习步骤: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进行诗歌鉴赏(PPT1)部分的复习。
二、知识回顾:
1、我们先来轻松过渡一下,来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根据上句背下句。(齐背)
(PPT4)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
2、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言独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剪不断、理还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T5)下面这个有点难,根据下句说下句。(指名、开火车)
6、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
同学们的记忆力很好,逆向思维的能力也强。但是,对诗歌的考查绝不仅仅是背诵默写,还考什么呢?——诗歌鉴赏。(怎么考?学生自由发言。展示中考题型,明确常见考点:1、品味思想内涵2、赏析经典语言3、描绘画面意境)想拿满分也不难,只要你能做到两点。即正确解读诗歌本体,准确表达答案要点(PPT);也就是能读明白,写清楚(板书1)。前者是关键,后者是重点,读明白了才能写清楚。
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说:“汝果欲满分,关键在方法。”否则,老师一讲你就明白,可自己一读诗,依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自己一做题,还会是“山重水复疑无路”。那么,怎么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呢?下面我们就来揭开古诗词的神秘面纱。
三、指导如何品味思想感情:
1、品味思想内涵不是像我们讲义上填表这么简单。(PPT9)常见的提问方式:本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某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怎么理解这句话?
解答这类题的套路是:(PPT10)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感情。
例如:(PPT)(1)《相见欢》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过词人的登楼所见,抒发了词人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和离乡去国的悲伤痛苦。)
(2)《浣溪沙》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受?
(通过描写夕阳西下的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人事变迁、时光流逝的感叹,同时也暗含着但愿美好往昔能够重现的微妙情怀)
(3)怎么理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答:人的寿命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建功立业。
2、看来这些问题是难不倒大家的。因为都是我们学习过的,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同学们已经镌刻在脑海里了。但是最近两年扬州的中考题都是课内外比较阅读,而且大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遇到没学过的诗歌怎么办?第一,别慌,坚信一点,别人也不知道;第二,快速地从题干、题目、诗句和注释中寻找有用信息。
我们都熟悉朱熹的名句(PPT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的内涵是什么?
——是说人要获得丰富的知识需要不断的去读书学习,汲取新鲜的知识。因为诗歌的题目是《观书有感》(PPT11)。
师:很好!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解读诗歌就不能不重视诗歌的题目(板书“看题目”),因为题目往往揭示主旨的'指向。《白雪歌送……》一看便知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不过本诗送别却不悲伤,因为岑参生活在大唐盛世,他也是来接替武判官做官的。如《天净沙秋思》秋天的思念《乡愁》那就是表达思乡的愁思。
但有些题目不具备指向性,如《相见欢》《浣溪沙》只是词牌的名字,与诗的内容无关,我们就得深入诗歌本身,抓住特殊的意象来分析情感(板书:析意象)。如《相见欢》上阙,我们可以抓哪些意象?
——“梧桐”(隐含家国之悲。“人比黄花瘦”的柔弱才女李清照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给人的感觉就是寂寞凄苦。)
——“深院”体现孤寂身世。
——“残月”表达人事缺憾。
——“清秋”渲染清冷气氛。
除了梧桐,杨柳也是很多情的意象。很多送别诗、边塞诗都会写到,如
——李白有“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边关将士见不到春风杨柳的景致,只能吹奏《折杨柳》曲,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王之涣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最婉约莫过于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
寄托思念的哀怨的还有什么事物?
——明月如李白“举头望明月……”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些月下的游子抒发的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乡愁,还是苏轼旷达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
可见明月也是怀人的意象。古人常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感,读懂常见意象的内涵,懂得传统的审美习惯,便于我们快速地明确诗歌意象的内涵。
(3)(PPT12)请看古人常见的意象含义。
常见意象含义举例(PPT15)
杨柳离情别恨
梧桐寂寞惆怅,凄凉悲伤
牡丹富贵、美好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梅花高洁不屈,纯净洁白
松柏高洁、坚贞,有生命力
……
但有时同一意象的旨趣会相去甚远,例如,同咏梅花,陆游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就截然不同(PPT16两首咏梅诗),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的性格不同。
生:因为时代不同。
师: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南宋时期,动荡不安,中原沦陷,生灵涂炭;爱国诗人,悲从心生,山河破碎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但最终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故其笔下的梅花充满了“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的凄苦与无奈。
师:毛泽东首先是一位革命家,他胸怀宽广,豪放大气。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际反华势力,他认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因此他笔下的梅花充满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自信和乐观。
师:由此看来,分析意象要知人论世,联系创作背景。这里的背景既包括诗人的个人境遇性格背景,也包括社会时代背景。(板书:联背景)
假如你对这个作者的写作背景无从知晓,如何读懂诗的内涵?
(PPT17)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你能从诗中读到作者的感情吗?大胆地猜猜看。
——思念之情。诗中最后一句“居人思客客思家”
非常聪明。当时诗人的朋友和夫人分居两地。妻子住在长安静安里,见柳丝柔长而思念外出打工的丈夫;丈夫住在望驿台,见飞花遍地,便遥想妻子独守空闺。此诗的“思”就是夫妻之间的两地相思、一种闲愁。
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哪个字最关键?
因此我们要善于抓关键(板书:抓关键),这里的关键包括关键词和关键意象。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所以,今人出题时也常常玩味经典的语言。
四、指导学生鉴赏经典语言
(1)关于诗词语言的鉴赏有哪些角度?
——字、词、名句鉴赏。
出题方式有:“……”一字非常传神,请进行赏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其妙处。
如(PPT)“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闹”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和“绿”。
我们发现用得最妙的词语往往是什么词。
——动词。
——那么,“红”和“绿”不是形容词吗?
——已经活用了,是使动用法。如果改成形容词,变成“樱桃红、芭蕉绿、流光匆匆都过去”好吗
——不好。没有了动感。
答题思路:
①首先肯定“好”,或者肯定哪一个更好;有时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②分析诗中你认为“好”的字好在何处;可有想象的描摹,注意表现方法。
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传达了什么思想。
请你说说下面的几句诗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PPT“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锁字用得好。运用移用手法,被锁者不是清秋而是人,表达了作者的身世和身陷囹圄的孤寂、痛楚。)(“我的心有一把锁”)
“无言独上西楼”(独。可以让人想象到词人孤苦伶仃独憔悴的落寞神情、寂寞身影,昔日的前呼后拥、众星捧月,今日的形单影只、无人相伴、无人相随、无人相对,其幽囚后离家亡国的愁苦可想而知)
“忽如一夜春风来”
“雪上空留马行处”)(学生回答用得最生动、丰富、点题、有内涵的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2)当然考查最多的是名句赏析
同学们知道基本的步骤吗?
(PPT)名句鉴赏的步骤:手法(修辞、烘托、情景交融、对比、用典等)+写出了什么(字面含义)+表达了什么(深层含义,作者的情感或包含的哲理)+显得怎么样(效果)。
(3)(PPt)请模仿这种方法从下面的句子中选择一个名句进行鉴赏,并提供参考答案。(板书:明步骤)(无可奈何花落去,……;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老骥伏枥……忽如一夜春风来……)
3、指导学生如何描绘画面意境。
(1)(PPT)此类题型提问的方式有哪些?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某句诗的画面,或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描述画面:在翻译的基础上运用生动的语言、合理的想像,将意象组合成生动的画面。
(描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诗的画面,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画面:山路盘旋曲折,以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感情: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意境:绘景+点境+明情(描绘景物、点明意境特点、表述作者情感)常用的意境术语:(PPT)新奇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凄清冷落、朦胧渺远、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旷达悠闲……
如:想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并说说它的妙处。
意境: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景)。这两句诗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雪景,创设了新奇壮丽的意境,(境)。表达了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妙处: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新奇,景象极为神似,既清新而又贴切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有写出了诗人的欣喜之情,颇有浪漫色彩。
四、牛刀小试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其中正确读懂诗意是关键,掌握答题方法是重点。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形成独立鉴赏的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
阅读PPT《淮上与友人别》,你能运用我们交给你的“钥匙”打开这把“锁”吗。(如学生写不出,可以提供)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①淮:淮河。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秦:今陕西境内。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答:
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答: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附: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便恰如抔土之障黄流,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 初中古诗词教案模板 ◀️
【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并能正确默写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
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中考说明】
《随州市20xx年中考说明语文》对古诗词试题有以下要求:默写常见的古诗词名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以课外阅读材料为主。
【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型归纳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中考题型]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中考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中考题型]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中考题型]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中考题型]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
(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六、古诗词文默写题
[中考题型]
1、补充型默写,这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传统题型。此类试题或空前或空后或空中间或空两边留给考生作答,无论怎样变化,难度都是很低的,不过也因为难度低而常被考生忽视,结果丢分不少,令人深感遗憾。究其原委,大多是考生没有认真细读各地的评分标准——有任何一处错误均不得分。因此复习时必须做到“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文句要认认真真地写”,否则易题也变为难题。
2、归类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过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好题型。其特点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3、理解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使学过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牢记于心。此类试题虽然难度较大,只要考生能潜心钻研,细心理解,也能化难为易,获得成功。
4、联想型默写,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还考查考生的迁移、联想能力。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古今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5、运用型默写,这也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联想能力,更着重考查考生活学活用的能力,真正做到所谓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最为理想的学习境界。
▶️ 初中古诗词教案模板 ◀️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鉴赏形象的考查点。
2、掌握诗歌鉴赏中形象的解题模式。
重点难点:
1、诗歌鉴赏解题的基本步骤。
2、诗歌鉴赏解题模式的灵活运用。
合作探究:
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知识解答问题。
导学内容
(一)走进高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度破讷沙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二.古诗词鉴赏题中有关形象鉴赏的高考考点
1、意象类
2、意境类
3、人物形象类
(二)意象类
如何解答诗歌鉴赏中意象类分析题:
1、什么意象?——-概括定性
2、意象的具体特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展开分析
3、意象的作用、意义——归纳总结
二、课堂实例: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简要分析后两句中“梧桐、月”两个意象在诗中对主人公情感的传达起什么作用?
答:
三、课堂训练: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题:“山泉”具有什么形象特点?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