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学工作者,进行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的形式,旨在创造性地决策以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方法的问题。撰写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关注如何清晰地表达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并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名人名言事例,供大家参考。
1、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 给它找个近义词 “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等词都是形容一个人做事时思想、留意力高度集中。
2、出示(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①点拨: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一会儿上前 一会儿退后——体会到他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嘴里叽里咕噜的会说些什么?
3、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探究“修改”原因
4、交流。出示: ①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祝贺又一件杰作的诞生。(理解“杰作”,领会课文从茨威格的赞叹侧面写出罗丹的作品好。)
5、学生汇报“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提问:此时罗丹什么样?喝醉了酒说明了什么?再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小结:刚才同学们对自学题进行了汇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我们也感受到罗丹工作时是多么地全神贯注,也正是由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一个小时过去了修改后的女像才完美无缺了。
6、再出示一段文字资料,学生默读,这又是怎样一个人? 他是法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7、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这件小事会影响茨威格的一生?影响茨威格一生的究竟是什么?)
8、学生谈感受。 =
9、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结合实际) 六、总结全文
10、师:同学们看屏幕,对于这句话,(出示课件)他说的有道理吗?谁有补充吗?那他的朗读是否把这种理解表现出来了呢?谁能再来试着读一读。来,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用手势带动学生) 还有哪些句子能看出罗丹的全神贯注,我们继续交流。
11、师:是啊!多么如痴如醉!多么全神贯注啊!来,一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多么陶醉的罗丹啊!来,三组。(手势)多么让人敬佩的罗丹啊!来,我们一起读! 还从哪些句子能看出罗丹的全神贯注呢?来,继续交流!
12、今天,我特地为朋友们带来了几个小礼物,可是带得少了点。没办法,只好采取“抛礼物”的方式了。不过,我有个条件,拿到礼物的朋友必须把礼物的内容告诉大家。(教师拿出四个精致的彩纸盒抛向学生。) 师:谁先来说一说?
13、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读得非常好!你能不看书把它说出来吗?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能一字不差地记住,你能当咱班的速记大王了!)
14、学生又先后读了有关孙中山、王献之、牛顿、司马光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及一些名言。 a、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能有这一个本领就足够了!)
15、作业:《我的梦》写一段话。 意图分析:
16、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学、问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第二十七课。 (板书并齐读课题)
17、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完成屏幕上的内容。 (生:按课文的内容完成填空)
18、你对哪个人比较感兴趣呢? (指名说)
19、老师找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很新鲜是不是?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大家来说说看,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20、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你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理解)
21、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2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自由读课文思考,交流
23、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这句是比喻句,把“问”比作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和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说明了问的重要性。
24、沈括小时侯遇到了什么问题? 结合理解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25、小结:(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记住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26、那么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下加着重号)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黄山。 (二)感受名松,学习第二自然段
27、齐读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玉屏楼前欣赏了黄山的三大名松,现在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三大松奇特的风采!
28、搜集到的火箭图片等。 教学过程:
29、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再强调。 字音:“譬”读作“bì”,不是“bì”;“善”“属”“鼠”“罩”“质”“宙”是卷舌音,“啬”“藻”索”是平舌音。
30、所说你平时还积累了哪些名人名言,最欣赏哪一句。 四、自主阅读
31、书带给我们无穷的知识,是我们的好朋友、美国作家狄金森就写了一首赞美书的诗歌。介绍作者,更让老师感动的狄金森老师的那几句话:“将生命的热情注入写作风格……让多年的热情溶入一个词汇中,把半辈子的生活积蓄写在一个句子里。”所以理解此诗我希望大家用自己的热情,用自己生活的积蓄来理解这首神奇的诗。 二、出示本节教学目标
32、自学提示: ⑴认真默读课文,用“——”画出体现书“神奇”的词句。
33、开火画,一个接一个读自己的诗。 七、熟读成诵
34、进一步感知 过渡语:通过刚才我们共同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抓住人物言行能概括人物特点。那么文中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言行还有吗?找出来读读、说说。
35、对比 过渡语:应该说仲先生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但文章还用了不少的笔墨写了日本鬼子的言行,这是为什么呀?
36、教师布置任务:本文写作上很有特点,那就是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产生一些疑惑,一直读下去,疑惑解开,一直读到事情做完,疑惑才全部解开。 请同学们读课文,用笔勾画出那些让我们疑惑的地方,表上序号,再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出疑惑解开了的地方,标上上同样的序号,看看我们能够找出多少这样的地方。
37、师:爸爸给了“我”这个谜,“我”的反应如何? 生:(难过,着急,可怕……)
38、导入:二十年的时光,景在变,人也在变,瞧,我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漂亮了,现在的楼房也越来越高了。二十年前,手机、电脑还未普及呢,而现在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二十年的变化可真大啊!(课件出示问题。)再过二十年呢?我们的家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习作。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将二十年来家乡的变化资料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角色,同时逐步、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启心路,大胆想象。
39、集体交流,适当修改,教师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写作之前列提纲具有重要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提纲,就好比盖房子有了一个框架,墙怎么砌都不会歪倒了。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以便能写出好的文章。
40、全班点评:小组评议,每组都评出优秀习作。展示佳作,共同评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在交流中聆听,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分享。通过交流,提修改建议,思考如何写作,如何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另外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写作能力。
41、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热情, 言已尽, 意犹未了。
42、对“ ”和“ ”的描写很有特色,颇带童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句古诗引用也很恰当,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3、春天的“ ”真美,抓住了“ ”写,写出了“ ”的特点,也写出了“ ”的特点,虽然这些景物我们都见过,但透过你的细心观察,我们却有全新的感受。
44、你这次的作文非常真实,因为我知道你确实参加了我镇刚刚举行的乒乓球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首先向你祝贺!文章写出了你与各个选手的激战,()其中,你与乡城选手的竞争这部分最精彩。写出了你的战术变化多端,也写出了你的心理变化,让我们读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5、作者“形散神聚”地驾驭潜力很强,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行文如流水一般,给人明快舒畅的感觉!
46、文章真实感强,立体感强,可读性强,趣味性强。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以童话反映现实阴暗面,并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贪婪众生相,称得上入木三分
47、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
48、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49、文章结尾不落俗套,给人以欲还休的感觉。
50、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