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职导游,撰写导游词是开展实地讲解的基础。导游词需准确、生动,能够引导游客了解景点特色。以下是七篇内蒙古导游词的8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帮助准备导游解说。
✦ 内蒙古导游词800字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的旅游目的地是维纳河矿泉旅游区。
下边我把这一旅游区的情况给大家作个简单介绍。
维纳河矿泉旅游区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东南部的维纳河林场境内,坐落在大兴安岭中段维纳罕山脉北侧群山中的一处草地上,距海拉尔158公里。
这里有8处泉眼分布在三面环山、向北开口,长20米、宽10米、面积近200平方米的V形山谷内。泉眼之间有的相距二三米,远的相距六七米。虽然距离很近,但泉水的颜色大不相同,有的清洁透明,有的为乳白色,有的却呈暗黄色。矿泉水温约10℃以下,其水质超过举世闻名的法国维希矿泉,系优质碳酸矿泉,被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蒙古、鄂温克、鄂伦春族群众称为“神水”,被誉为“中国泉”。
经国家有关部门技术鉴定,矿泉水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还有较大比例的'亚铁、铁等金属离子和20多种矿物质,对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心脏病、偏头痛、神经性头痛、中耳炎、鼻炎和风湿病、皮肤病、皮炎及皮癣等几十种慢性病都具有明显疗效。现已开发利用的药用泉有泉、胃泉、胃酸泉、心脏泉、头泉、耳鼻泉、洗浴泉,其中泉、胃泉、胃酸泉和心脏泉为饮用泉,其他是浴用泉(沐浴需加温)。矿泉每昼夜流量达40多吨,足可以供四五千人同日饮浴使用。春秋两季是泉水质量季节。
该旅游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苍劲的原始樟子松和葱郁的白桦林交相映衬,绿草如茵,鲜花簇簇,风景异常秀丽;珍禽异兽出没林间,野果野菜和名贵药材遍地生长,水獭和多种鱼类繁衍生息在维纳河中,各得其所。难怪乎这里已然成为北国著名的疗养旅游胜地。朋友们,“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不如身经”,现在就请大家投身维纳河矿泉旅游区的怀抱,尽情地享受“中国泉”神水的饮浴之福吧,保您体健身轻,元气倍增,流连忘返,不辞常作泉畔人。
✦ 内蒙古导游词800字
麻池古城遗址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政府西北约800米,古城南紧邻麻池——哈林格尔公路。分南北二城,二城呈相接的斜“吕”字形,方向8度。北城南北长690米,东西宽720米。南城南北长600米,东西宽640米。北城北墙中段和南城西墙、南墙中段各设宽15米的门。土筑城墙除北城西南角平整土地被破坏外,其他保存较好。北城残墙高2米,宽约3米,夯层厚9厘米,北城南部近中,有三个大的夯土台基,台基呈品字形分布,北面两个东西相对,相距72米,位置与北城城门大体相对。
夯土台基约呈覆斗状,夯基层厚0.09—0.12米,上均发现有筒瓦、板瓦残片。南城城墙宽约4米,残墙高2—4米,最高7—8米,夯层厚0.1—0.15米,南城南墙外侧,露出筑墙时固定夹板的杠孔,自下而上可分4行,水平排列,每隔2米一个,孔径10—12厘米。古城内地表散见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和罐、盆、碗、豆等陶器残片,常有“五铢”钱、铁田片、铁铲和铜镞等出土。上世纪50年代曾发现印有“万石”字样的砖。
包头地区战国、秦、汉长城,多略呈方形,分布很有规律,所在位置一般都是阴山南北的交通要道,麻池古城正好面对昆都仑沟的'南口,显然在军事上有重要地位。从面积上看,麻池古城的南北二城的面积都在650×650平方米以上,属县一级的城址。关于麻池古城是汉代的哪一县城这一问题一直有很多争议。经专家认定:麻池古城的北城较南城早,与秦直道起点形制、布局相同的三个夯土台基也在北城,北城应为秦直道终点——九原城。它也是战国、秦、汉九原,汉五原郡治所。麻池古城的南城则是汉五原郡五原县城。
✦ 内蒙古导游词800字
“中国达斡尔民族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北9千米处的群山地带,西邻111国道,交通方便,东面是国家“十五”计划工程、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形成的纳文湖。民族园工程投资1000万元,20_年开工建设,现已开园迎客。
达斡尔民族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184100平方米。这里植被繁茂、空气清新,自然风光秀美。民族园立意新颖,地方特色浓厚,具备举行节日庆典、民族祭粑、文体娱乐、民俗生态旅游、传统教育、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是莫力达瓦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民族园东边有一个半径45米的圆形休闲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民族图腾圆柱,柱身四周塑有达斡尔族曾崇拜的原始图腾物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画面精美、历史感强、民族特色鲜明。柱顶有一只雄鹰(海东青)昂首振翅,搏击长空,意寓勤劳、勇猛、智慧的达斡尔族及莫力达瓦人在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力腾飞。
环绕图腾柱的是反映达斡尔历史上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大轮车、弓箭、摇篮、神鼓等器物和人们饲养的羊、狗等。广场上两面达斡尔族历史文化墙,艺术地再现了达斡尔族的历史神话传说、生产、生活、文体活动等场面。民族园的东南面屹立着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高大肃穆的纪念碑上嵌着钢板雕塑,塑有清初至今,数百年来达斡尔族参与抗击沙俄、抗日御敌、解放战争等浴血奋战的英雄群像,碑文介绍了达斡尔族人民为保家卫园、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寄托了后人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追思。
中国达斡尔民族园为AAA级景点!
✦ 内蒙古导游词800字
在阿拉善高原 上有一座形状奇特的山脉,山上黑石嶙峋,岩脉蜿蜒,周围巨大的岩石皆成圆形,酷似陨石分布,一条崎岖小路不见尽头,这便是曼德拉山。蒙语曼德拉是汉语“升起来”的意思。专家考证,早在新石器仰韶文化 时期,阿拉善大地上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曼德拉山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孟根苏木境内,距离苏木所在地西南14公里。曼德拉系蒙古语,意为升起、兴旺、腾飞,在这里具有山势高峻之意。曼德拉最著名的是岩画。东西3公里、南北6公里的山地上,发现了4234幅岩画。这些岩画以其历史久远、雕刻精湛、图案逼真、古朴粗犷的特点被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这些岩画是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生活、精神的写照。岩画6000多幅,面积约18平方公里,属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制作。岩画的造型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画面内容为狩猎、放牧、战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岩画形象生动地记录了远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形态、自然环境风貌。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堪称我国西北古代艺术的画廊。
曼德拉山岩画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阿拉善右旗孟根布拉格苏木西南14公里境内的曼德拉山中,距旗府所在地210公里。在阿拉善高原上有一座黑石嶙峋、岩石遍布的曼德拉山,在山中18平方公里内,分布有4000多幅数千年前的古代岩画。这些岩画是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生活、精神的写照,由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制作。
岩画的造型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画面内容为狩猎、放牧、战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岩画形象曼德拉山岩画生动地记录了远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形态、自然环境风貌。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堪称中国西北古代艺术的画廊,是世界最古老的艺术珍品之一。中国著名岩画研究专家盖山林曾赞赏曼德拉山岩画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曼德拉山岩画经历了千百年风霜的洗礼保存至今,为了解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的生活提供了依据,可古人雕琢岩画的时间还一直不能确定。有关专家认为岩画的创作时间为远古到明清的各个历史期,跨度约有6020_年左右。
不过受利益的驱动,这里的岩画已被盗毁近半。
✦ 内蒙古导游词800字
丹吉林沙漠被誉为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貌之一,1996年德国探险旅行家鲍曼出版《巴丹吉林沙漠》一书轰动欧洲。1998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探险旅游博览会上,中国推出唯一的探险项目为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线路。我国是沙漠较多的国家之一,沙漠的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3%。丹巴吉林沙漠为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总面积4.9万平方公里。
巴丹吉林沙漠虽然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有大小144个内陆小湖泊镶嵌在沙漠中。金字塔般巴彦诺尔、吉诃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与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相比,尽管撒哈拉的面积远大于巴丹吉林沙漠,但撒哈拉是一望无际的平坦沙地,巴丹吉林则到处是高达200米至500米的沙山,所以储沙量远远多于撒哈拉,它是中国沙尘暴之源。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丹巴吉林一词来源的沙漠中一个居民点的名称。
丹巴吉林沙漠的沙丘一般表层是很薄的不足20厘米厚的干沙,下面是湿沙,所以很多植物能够生长在几百米高的沙丘山腰或沙顶上,说明生长有植物部分的沙漠中有水源。
丹巴吉林沙漠西部边缘。近年来沙漠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日均扩大0.5平方公里,并以平均每年15—20米的速度向腾格里沙漠靠拢,目前面积已经超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登上中国沙漠亚军的宝座。
✦ 内蒙古导游词800字
美林谷生态旅游区位于喀喇沁旗美林镇内,从赤茅一级公路可直达景区,西距北京299公里,承德87公里,东距赤峰90公里。美林谷景区总面积90平方公里,是一个自然形成,以原始次生林和亚高山草甸为主体景观的旅游度假胜地。
美林谷森林密布,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景色宜人,谷内野兽出没,百鸟栖息,历史上就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谷内既有奇峻陡峭的山峰怪石,又有众多的山泉河流,著名的锡泊河便发源于此。她流经峡谷时汇集了景区内多处泉流,水流量达每秒0.4平方米左右。由于长期地质运动和高山流水的下切作用,该区域形成了19处坡积裙和高山湿地冲积扇,它们环形分布于背风向的山脚下,水草丰美,鸟语花香。走进这里,你便有如贴近了大自然的肌肤,听到了大自然的呼吸,晃如走进了世外桃源。谷内最著名的景区为韭菜楼和滴水壶。自锡伯河源头沿山而上,进果树洼,上百花坡,登白桦岭,过石板天桥,便可见一楼型石峰,峰后大片冲积平原上长年生长着丛丛山韭菜,韭菜楼便因此得名。美林谷风景区由北京美林正大投资集团投资10亿元兴建,届时将成为华北地区独具神韵的自然风光旅游风景区。
✦ 内蒙古导游词800字
青石板上的远祖大脚印
游客一到嘎仙洞口,就会看见洞口两侧耸立的青石板直冲峰顶,像刀劈斧削似的。游客脚下的大青石板上,留下不易发现的一厘米深的大脚印。
游人到此,观看这个大脚印都要叹为观止,是哪代人在石板上踩下的大脚印呢?传说在很久以前,被人们称为“天神般的首领”嘎仙,一天打猎回来,得知有个九头魔鬼满盖偷占了嘎仙洞,嘎仙带着巨大神箭赶去。九头魔鬼见嘎仙带着巨大神箭赶来,便说:“这个仙洞已经归我啦。”嘎仙打量了一下,说他是个蠢笨废物。九头魔鬼一听把自己说成个废物,便提出要与嘎仙比武,谁把挡在洞门的这块大石头扔得远,胜利者就是仙洞的主人。九头魔鬼先举起挡在洞门的那块大石头,运足了力气,扔在甘河边上。嘎仙轻轻地把那块巨石托回来,一跺脚,扔到甘河对岸那座岭上,不偏不倚,直立在山岭顶上,嘎仙站在这块石壁板上也踩出了一个大脚印。九头魔鬼服输了,又提出比箭法,要射刚才扔过去的那块石头的正中心。九头魔鬼弯弓搭箭,可因九个脑袋行动各异,连射三箭也没射中,而嘎仙一箭就射穿了巨石中心,还射出一个圆洞。九头魔鬼一看吓坏了,撒腿就跑。从此,鄂伦春人把石洞叫做仙洞,那座射穿的山峰叫窟窿山。
石缝菠萝树——大自然精灵的千古造化
嘎仙洞口上方南侧石壁的缝隙中长出一棵黄菠箩树,树身与主干瘤疤盘结,枝干虬曲苍劲,蟠折交错,如龙腾飞、如蛇爬行,千姿百态。据说此树是阿里河林区唯一的一棵种树。每逢阴雨连绵季节,树叶间便开出金黄色花朵,可称为奇中之奇。老百姓说它是精灵鬼仙,而且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
说是一个古代猎人上山打猎,不小心碰在树枝上,造成双目失明。从此,猎人再也无法以猎为生,后来天上的月亮仙子知道后,十分同情这位善良小伙子,就偷偷下凡给这位小伙子治眼睛。眼睛治俞后,小伙子睁眼看见美丽善良的姑娘,便向她求婚,于是俩人就结成了夫妻。可好景不长,月亮仙子的母亲知道女儿犯下天规,十分恼火,派雷公传月亮仙子回宫。雷公驶云来到月亮仙子与小伙子的家传娘娘令:“月亮仙子快速回宫”。月亮仙子知道母亲不同意自己的婚事,便对雷公说:“我已和鄂伦春人结为夫妻,决不回去。”雷公回到天宫将此事禀报娘娘,娘娘听后大怒,下令派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
在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回宫时,小伙子挺身而出。眼看仙妻要抓回到天宫去,急忙上前拦救,被雷公一掌击在嘎仙洞石壁上,石壁被击开一条长长的石缝,血淋淋的尸体被击在了石缝里。月亮仙子悲痛欲绝,扯掉自己衣裙上的黄飘带扔下,飘带落盖在丈夫身上,尸体顿时化做了一棵黄菠萝树,傲然挺立在石缝隙里,留下了“救媳妇化做仙树”的佳话。
熊亲戚的传说与仙洞养育人与熊
沿着嘎仙洞口往里走,到达中部光线就黑暗起来。快到顶部时,只有用火把、手电照在洞壁上,可以看见上面有几个小洞,自上而下向上延伸。冬天洞中温暖如春,夏天凉爽宜人。
传说此洞是仙人与熊同居生儿育女的地方。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鄂伦春妇女到河边打水,被公熊抓进洞中,把她被进洞中用大石头挡住洞口,不让她出来。从此,公熊白天出去给她觅食,晚上就和这位妇女住在一起。后来,这位妇女怀孕了,生下了一半像人、一半像熊两个孩子,孩子们常常跟着熊出外觅食。一天,公熊领着一个孩子上山觅食事,这位妇女突然听到洞外有人行走声,于是她喊了一声,猎人听到喊声后,知道洞里面有人,过去将她和孩子救了下来,妇女带着孩子一起骑马跟着猎人回到自己的家。后来,随公熊的那个孩子成了熊,随人的那个孩子成了鄂伦春人了。
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老人们说我们鄂伦春人的祖先跟熊是亲戚呢。自古以来,鄂伦春人很尊重熊,不杀它,即使无意中打死了熊,也要举行风葬仪式要说是“弄错了”,而决不说“杀”字,以求得熊的宽恕。
1980年7月30日,人们在嘎仙洞内的斜阳中发现壁上刻有一些道痕,剥掉笞衣,才发现北魏第三代皇帝拓拔寿派中书侍郎李敞,当年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石刻祝文开头一行有“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七月甘五日”(公元443年)字样。祝文通篇是歌祖先之功德,乞神灵之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