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计划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在求学时期,许多人都接触过大量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作为一种延续数千年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涵盖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等多种类型。本文整理了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供大家参考。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属于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前接《兰亭集序》,后连《游褒禅山记》,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代表。它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形成呼应和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模块中“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学习基础和范例。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鉴赏”这一核心,注重积累、感悟与熏陶,提升语文运用能力与语感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句式;
2. 了解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手法,把握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 通过诵读,整体理解文本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章优美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2. 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深入体会文中复杂情感与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2. 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 把握朗读节奏与语气变化;
3. 体会情景理融合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方法
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介绍作者与“赋”的文体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如“属”“冯”等通假字、“舞”“泣”等使动用法、“侣”“友”等意动用法,完成全文翻译与整体感知。第二课时通过诵读深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与艺术特色,品味语言与技巧之美。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音乐与画面。
师:赤壁,既留下了英雄的遗憾,也成就了文人的诗篇。面对江水与古迹,苏轼又是怎样抒怀的呢?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赤壁赋》,感受他的心路历程。
(二)配乐朗读·走进文本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并思考:作者游赤壁时情绪有何变化?找出文中依据。
情绪变化:乐(饮酒乐甚)→ 悲(苏子愀然)→ 乐(客喜而笑)。
引导学生诵读描写景物的句子,感受赤壁月夜之美,并用散文化语言描绘其意境。
(三)研读赏析·解析文本
学生分组讨论:作者因何而悲?
1. 悲从歌声来(政治失意);
2. 悲从箫声来(哀怨凄凉);
3. 悲从历史人物来(人生无常);
4. 悲从个人境遇来(生命短暂)。
进而探讨苏轼如何以理性思辨走出悲情,达到超然境界。
(四)深情朗读·情感升华
学生再次朗读第四段,感受苏轼的语言魅力与思想境界。探讨“主客问答”是否实为作者自我的对话,理解这一手法对表达矛盾心理与自我调适的作用。
(五)齐读共鸣·陶冶性情
学生齐读末段,体会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
(六)自由探讨·展现智慧
引导学生评价苏轼“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态,并与陶渊明归隐心境进行比较,鼓励多元理解与个性发言。
(七)巩固诵读·课堂总结
师:苏轼在山水与哲学中寻得生命的超越。当我们面对逆境,也应学会智慧看待生活,珍惜当下,乐观向前。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二>
教学目的:
1. 掌握“盖”“所以”“以”“观”“名”“其”等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断句与句中停顿,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 理解本文借游记抒发感想的写法,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与作者观点的把握。
教学难点:
游记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引出“感受生活—抒发感悟”的写作方式。
作者与背景介绍: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学“有补于时”。
听读正音:辨析读音、句读,理解关键词句。
分析一二段:通过注释、词语辨析、词类活用分析,理解文章内容与结构。
作业:熟读并翻译一二段。
第二课时
复习前文,分析三四五段:通过词语解释、活用辨析、古今义比较,把握作者观点。
探讨主题:分析“尽志无悔”“深思慎取”的涵义,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谈体会。
朗读翻译:巩固理解,提升语感。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