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要介绍的林世钰在女儿8岁时带她去了美国。在陪女儿读书的4年时间里,她完成了一部在美华裔访谈录。下面留学群来说说陪读妈妈在美国。
我很高兴地看到,11岁的女儿远比我想像的成熟得多,理性得多。这三年多来,她的进步不只彰显在英文,而且在思维上。她开阔了许多,会跳出国家的、民族的局限,从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出发,思考周遭发生的事情。
这才是她来美国的最大收获。
转眼到美国快四年了。
之前在北京时,看到国内公立学校的教育状况,以及周围虎妈虎爸的疯狂状态,我就有了将来送女儿出国留学、逃离国内教育体制的隐隐的想法,但我想着读完高中再出去,压根没想到这么早。
2013年,先生被所在的公司派到美国分公司工作,为期7年左右。我一向觉得家庭团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几乎没有什么纠结,就辞了干了十多年的媒体工作,带着女儿远涉重洋。
这是重生的开始,于女儿,于我,于我们一家,都是如此。身在异国他乡,别人习以为常的一切,我们却要点点滴滴从头学起,谈何容易!
犹记初到美国那天的情景。2013年5月10日下午3点左右,我和女儿从北京飞到了纽约肯尼迪机场。坐了13个小时的飞机,我感觉自己整个人像被抽去水分的蔬菜,被卷起来扔到了前途不明的大洋彼岸。8岁的女儿一路都在看书和看电视,下了飞机依然两眼炯炯。
先生早早在机场等候我们。见了女儿,把她抱起转了几圈,然后递给她一个芭比娃娃。女儿把芭比娃娃紧紧搂在怀里,一脸惊喜。
从纽约到新泽西的路上堵车严重,但让我惊奇的是,车辆都耐心地在自己的道上走着,几乎没有人并线,没有人鸣喇叭,更没有人走应急车道。
礼让,有序,是美国给我的第一个印象。
一路昏睡,到了新泽西已是下午五点多,暮色四合。想到北京已经在万里之外了,心里升起的,是去国万里的淡淡惆怅。
第三天,女儿时差还没倒过来,我们就“狠心”把她送到了镇上的公立小学。
那时的她,英语只会“banana” 、 “noodle” 、“How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等简单的单词和对话,而且个子小小的,站在人高马大的洋孩子当中,显得那么单薄。
看着她怯怯地跟在老师后面,然后消失在走廊的拐弯处,我的眼泪“唰”一下就涌出来了——美国,这个早晨,我把一个可爱纯良的中国孩子交到你手中了,你会给予她什么呢?
来之前,我虽然也看了许多关于美国学校的资料,也给女儿买了一些美国学校的教科书,但总会担心现实与理想有差距。
傍晚三点左右,我和先生去接孩子。站在学校楼前那棵榆树下,我们没有说话,但知道彼此的心都是忐忑的。大门打开了,孩子们鱼贯而出,女儿向我们奔跑过来。让我惊奇的是,她竟然笑容灿烂,脸蛋通红,似乎刚从海边捡贝壳归来。
“学校怎么样?老师好吗?同学对你友善吗?”我们迫不及待地抛出一连串问题。
女儿频频点头。“教室很像一个游乐园,挺好玩的。”
“你听得懂老师在说什么吗?”
“当然听不懂,老师叫班上一个中国女孩帮助我,她叫Sophia Lee。”
就这样,不识几个英文词的女儿,踉踉跄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