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六国论教案栏目,提供与六国论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荐]关于六国论教案通用12篇

六国论教案

  栏目小编为网友们搜集和分享了关于六国论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写好教案,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于六国论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等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苏洵,字,号,“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儿子、苏辙并称“”,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喝,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全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同学们想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简介写作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解题:

  1、六国,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

与六国论教案相关的实用资料

六国论教案9篇

六国论教案

  下面是我们为您提供的有关“六国论教案”的重要资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案。

六国论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

  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

  3.思厥先祖父。 他们

  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

  5.与赢而不助五国。 亲附、亲近

  6.始速祸焉。 招致

  7.洎牧以谗诛。 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1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二)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量

  2.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

  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力量

  6.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旧事、前例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 凭、凭借

  (三)说出下列句式特点。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2.洎牧以谗诛/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定语后置

  二、新课研讨:

  (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历史上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请齐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一个字“赂”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纲举目张。

  2.明确中心论点之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

与六国论教案相关的实用资料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六国论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六国论》讲的是六国灭亡的事情,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小编精心整理了《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留学群。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一】

  教学目的:

  1、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句。

  2、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3、学习史论的常规写法和借古讽今的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个苏老泉,就是苏洵,号老泉。他二十七岁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佑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争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佑集”。课文《六国论》选自《嘉佑集·权书》。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苏洵是如何评论六国灭亡的。

  二、梳理重要字词句(更多注释翻译在书本上)

  文中重要实词有互、率、判、与、速

  古今异义、使动、名作状、

  句式:状后、被动、定后

  请同学翻译重要语句(勾画语句——同学思考斟酌——上黑板书写——师生共评)

  三、揭示写作目的

  (从文章最后一句话“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翻译过渡)

  苏洵用这句话收束全文,有没有什么目的和意图呢?

  广阔的天下,指出谁的天下?为国者是谁?

  ——北宋,北宋当权者

  ——如果凭借北宋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比六国还不如了。采取下策,是什么样的策略?——像六国一样的,赂敌求和的妥协策略。

  苏洵说的是“苟”,如果,那现实情况呢?

  北宋建国后一百多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的军队大小六十余...

与六国论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六国论教案范文

教案 六国论教案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以下是留学群小编为您整理的六国论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燕歌行教案

  专题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本课目标:

  1、初步熟悉高逋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2、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征。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教时设置: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了解所谓边塞诗,朗读,理解

  一、导入(关于所谓边塞诗)

  我们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多,疆域大,人气旺是好事,但是,民族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就基本没有停过,汉族人口最多,又尽占地利,少数民族多居边地,环境也多恶劣;汉族人的大汉族主义和征服意识,少数民族的利益驱使和自恃勇武,导致边境地区常常血流成河。

  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世称“高岑”。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高适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

与六国论教案相关的教案范文

六国论教案

教案 六国论教案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以下是留学群小编为您整理的六国论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

  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括介绍本文。

  教师指出: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问:试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赵的策略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问: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问:三国赂秦而另三国不赂秦,作者却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这就变得全面了)。

  问: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请说说是哪两个?...

与六国论教案相关的教案范文

《六国论》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下面是由留学群整理的《六国论》教案 ,欢迎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六国论》教案(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

  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括介绍本文。

  教师指出: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问:试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赵的策略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问: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问:三国赂秦而另三国不赂秦,作者却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这就变得全面了)。

  问: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

与六国论教案相关的实用资料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