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国论译文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相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象丢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可是第二天)起来看向四境一看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连续打退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不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伴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人家)不任用我了。(你们)平日闲居在家,总是说:‘(别人)不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用什么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子路轻率地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大国)用军队侵犯它,接着又遭受灾荒,(如果)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人民)有勇气,并且懂得礼义。”
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道:)“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这个国家)人民富足。至于那礼乐方面的教化,(只有)让(它)等待贤人君子了。” (孔子又说:)“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不是说(我)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是)愿意学习它。诸侯宗庙的祭祀,或者诸侯之间的,盟会和共同朝见天子,(我)愿意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在这些场合中做一个小赞礼。”
(孔子又说:)“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皙)弹瑟的声音稀疏下来,(接着)铿地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道:“(我的志趣)跟他们三人所说的不同。”
孔子说:“(这)(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啊。”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服装已经穿上了,(我)(偕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坛上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所说的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边。曾皙说:“那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老师为什么哂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礼,他的话(却)不谦让,所以哂笑他。(难道)冉求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盟会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又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小相,谁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六 国 论导学案
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 率赂秦耶 率:全部 ②思厥先祖父 厥:代词,其
③暴霜露,斩荆棘 暴:bao 暴露 ④暴秦之欲无厌 厌:厌烦
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 ⑥始速祸焉 速:很快
⑦洎牧以谗诛 洎:ji 等到 ⑧当与秦相较 当:应当
⑨或未易量 易:轻易 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侵略
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
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洎牧以谗诛
3、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全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至于颠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蔽其西(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3)以阴助其急( )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
5.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6.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7.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8、默写
(1)古人云:“ ”此言得之。
(2) ,是又在六国下矣。
(3)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B
2D
3D
4答案:(1)遮蔽 (2)挺身而出 (3)暗中 (4)发展到„„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 5答案:B
6提示: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答案:C
7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答案:A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复习方法 |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 高考饮食攻略 | 高考励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