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初三学生寒假复习:《知实》详解

2013-02-07 08:54:44 中考语文

  知 实

  作者:王充

  凡是论述事情,如果违背事实而又不引用实效加以验证,那么,即使是漂亮动听的道理,洋洋万言的长篇大论,大家也不会相信。说圣人不能象神那样地有先验的知识,在所谓先知的人中间,也不能有什么神异的独见,这并不只是凭空瞎说一气,也不是只凭才智来进行巧妙的揣测。圣人不能先知独见是有证据的,可以用来证明确实如此。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论圣人不能神而先知,先知之间,不能独见,非徒空说虚言,直以才智准况之工也。事有证验,以效实然。

  怎么证明圣人不能先知独见呢?

  何以明之?

  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问:“真的吗?公叔文子不说话,不笑,不要别人的财物,有这种事吗?”公明贾回答说:“把这话告诉您的人是弄错了。公叔文子在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人们不讨厌他说话;高兴的时候才笑,所以人们不讨厌他笑;合乎义理才取财物,所以人们不讨厌他取财物。”孔子说:“难道真是这样的吗?难道真是这样的吗?”世界上只有象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才不要别人一点东西,但从未见不说不笑的人。孔子既不能随意地揣测,来判断是这样或不是这样,心里奇怪不能相信,又不能远远看到卫国,来考察实际情况。问过公明贾之后才知道真情。孔子不能先知,这是第一条证据。

  孔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有诸?”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孔子曰:“岂其然乎?岂其然乎?”天下之人有如伯夷之廉,不取一芥于人,未有不言不笑者也。孔子既不能如心揣度,以决然否,心怪不信,又不能达视遥见,以审其实。问公孙贾乃知其情。孔子不能先知,一也。

  陈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孔子)每到一个诸侯国,必定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自己打听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把政情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知那些国家的政情的。”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是高尚的品德。用高尚的德行对待别人,别人就亲近他。别人亲近他,就会把政情告诉他了。既然如此,那么孔子是由于别人告诉他才了解政情的,并不是神明般地自己先知的。齐景公问子贡说:“夫子贤明吗?”子贡回答说:“夫子是圣人,岂止是贤明呢?”齐景公不知道孔子圣哲,子贡辨正了他的名称。陈子禽不知道孔子了解政情的方法,子贡论定了他的实际情况。子贡回答齐景公说:“夫子是圣人,岂止贤明呢?”那么他回答陈子禽也应当说:“夫子是神明般地自己先知的,不曾听别人说。”就子贡回答陈子禽的话来说,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二条证据。

  陈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良恭俭让,尊行也。有尊行于人,人亲附之。人亲附之,则人告语之矣。然则孔子闻政以人言,不神而自知之也。齐景公问子贡曰:“夫子贤乎?”子贡对曰:“夫子乃圣,岂徒贤哉?”景公不知孔子圣,子贡正其名。子禽亦不知孔子所以闻政,子贡定其实。对景公云:“夫子圣,岂徒贤哉?”则其对子禽亦当云:“神而自知之,不闻人言。”以子贡对于禽言之,圣人不能先知,二也。

  颜渊烧火做饭,灰尘掉到了甑里。想不管它,又怕饭不干净;想要把它倒在地上,又怕糟蹋了饭。于是就把沾了灰的饭捡出来吃。孔子远远地看见了,以为颜渊偷饭吃。圣人不能知,这是第三条证据。

  颜渊炊饭,尘落甑中。欲置之则不清,投地则弃饭。掇而食之。孔子望见,以为窃食。圣人不能先知,三也。

  路上有个暴徒,拿着刀等着,准备行凶;山泽里有只猛虎,磨着牙在望着,想要吃人。知道或者看到的人就不敢再向前走了。如果不知道或者没看见而继续向前走,那么就会挨暴徒的刀子,遭遇老虎的牙齿。匡邑的百姓包围孔子,孔子如果确实能够先知的话,就该早早地改道而行,来避开这场灾祸。而孔子事先不知道,碰上了这伙人,所以遭了这场祸。就孔子被围这件事而言。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四条证据。

  涂有狂夫,投刃而候;泽有猛虎,厉牙而望。知见之者,不敢前进。如不知见,则遭狂夫之刃,犯猛虎之牙矣。匡人之围孔子,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以违易害。不知而触之,故遇其患。以孔子围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四也。

  孔子在匡邑受到威胁,脱险后孔子和他的学生又聚到一块,颜渊最后才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如果孔子真能先知,就该知道颜渊一定没有遇害,匡人一定没有杀害他。可是直到看见颜渊回来了,才知道他没有死;还没有见到之前,就说“以为你死了”。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五条证据。

  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如孔子先知,当知颜渊必不触害,匡人必不加悖。见颜渊之来,乃知不死;未来之时,谓以为死。圣人不能先知,五也。

  阳货想让孔子来谒见他,孔子不去见他,他便送给孔子一只蒸熟了的小猪。孔子探听到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不料在路上遇见了他。孔子本来就不想见阳货,既然去拜候他,却探听到他不在家时才去,这种情况说明孔子坚决不想见阳货,结果反而在路上遇见了。就孔子遇见阳货这件事而言,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六条证据。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孔子不欲见。既往候,时其亡,是势必不欲见也。反遇于路。以孔子遇阳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长沮、桀溺两人并耕,孔于路过那里,派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所在。如果孔子早就知道渡口在什么地方,就不该再问。谈论这件事的人说:(孔子并不是不知道渡口,)只是想要试探一下,这两个隐土的操守如何。那么,孔子既然是先知,应该知道隐土的操守如何,用不着试探了。如果是真不知道而去问他们,这就是不能先知了。这是第七条证据。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如孔子知津,不当更问。论者曰:欲观隐者之操。则孔子先知,当自知之,无为观也。如不知而问之,是不能先知,七也。

  孔子的母亲死了,孔子因为不知道他父亲的坟墓在什么地方,(无法将父、母合葬,)只好将他母亲的灵柩暂时停在五甫衢。看见的人以为这就是正式埋葬了。大概是因为没有合葬的地方,临时停柩也很郑重,所以别人就以为是正式埋葬了。邻居邹曼甫的母亲把孔子父亲的葬地告诉了他,这样他才得以将父母合葬在防地。孔子父亲的坟墓本来就在防地,可是他却将母亲的灵柩临时停在五甫衢的路边,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八条证据。

  孔子母死,不知其父墓,殡于五甫之衢。人见之者,以为葬也。盖以无所合葬,殡之谨,故人以为葬也。邻人邹曼甫之母告之,然后得合葬于防。有茔自在防,殡于衢路,圣人不能先知,八也。

  合葬之后,孔子先返回家里,弟子们后回来。孔子走后,雨下得很大。大雨过后,弟子们才赶到。孔子问道:“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弟子们回答说:“防地的坟墓被大雨冲塌了,为了修好墓,所以我们这时才回来。”孔于没再说什么。弟子们反复说了好几遍,孔于才泪流满面地说:“我听说,古时候是不垒坟头的。”如果孔子先知,就该预先知道防地的坟墓被冲塌了,当弟子们回来的时候,就该流着眼泪等着他们。弟子们到家之后才知道这事,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九条证据。

  既得合葬,孔子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曰:“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如孔子先知,当先知防墓崩。比门人至,宜流涕以俟之。人至乃知之,圣人不能先知,九也。

  孔子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不知道所以就问,是为了作人们的榜样。孔子不曾进过太庙,庙里礼器很多,不止一件,孔子虽然是圣人,怎么能一一都知道呢?有人认为庙里的礼器,孔子都曾见过,实际上已经知道,只是故意再问一问,给人做个守礼的榜样。孔子说:“有了疑问要想到去请教别人。”不是明明说有了疑惑才该问吗?如果说孔子实际上已经知道,只是认为应该再问一问,以此来给人做榜样,那么,尽管孔子懂五经,弟子们跟他学五经,他也应该再去问别人,以此来给人做榜样,为什么他偏要给弟子们口授五经呢?不以已经懂五经还要再问别人这种行动来做榜样,单单以已经知道礼器而故意再去请教人这种行为来做榜样,圣人的用心怎么这样不一致啊!就孔子进太庙这件事而言,圣人不能先知,这是第十条证据。

  子入太庙,每事问。不知故问,为人法也。孔子未尝入庙,庙中礼器众多非一,孔子虽圣,何能知之?以尝见实已知,而复问,为人法。孔子曰:“疑思问。”颖乃当问邪?实已知,当复问,为人法。孔子知五经,门人从之学,当复行间以为人法,何故专口授弟子乎?不以已知五经复问为人法,独以已知太庙为人法,圣人用心,何其不一也!以孔子入太庙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十也。

  相关链接:

  《 《   留学群中考频道

中考语文 中考作文 中考数学 中考英语 中考满分作文 中考政治 中考物理
中考化学 中考历史 中考生物 中考地理 中考英语作文 中考网址 中考时间
中考报名 中考资源 志愿填报 录取查询 中考成绩查询 分数线 心理辅导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初三期末之语文复习攻略

中考语文复习攻略

初三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初三语文

初三语文怎么快速提高

语文怎么提高

初三语文怎么提高成绩

怎么提高语文

初三语文必考知识点

初三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