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初三学生寒假复习:《唐雎不辱使命》鉴赏分析

2013-01-31 04:21:14 中考语文

  陆 坚 陆 越

  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看,秦统一天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但在具体的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中,往往又有其曲折性和特殊性。因此本文所表现的虽然不一定都是历史事实,而唐雎在骄横的秦王面前,不胆怯,不慌张,以弱胜强,抗命拒侮,热爱国家,捍卫国土,其精神还是十分可贵的。作者描写这一斗勇斗智的故事,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第一段可说是故事的开端。秦王以其强大灭韩亡魏,想乘势吞并安陵。但不便明说,就用诈骗手段胁迫安陵君,以五百里之地换五十里之地,这分明是一个骗局。却也充分表现出秦王的骄诈和狂妄。安陵君的回话不卑不亢,颇为得体,先肯定,后否定,表面肯定,实际否定,言之成理,寸土不让,这便引起了矛盾的产生。第二段,可说是故事的发展。秦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骗”不成就“压”。他当着唐雎面指责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语言骄横,气势压人。唐雎的回答语言斩截,理直气壮,毫不畏惧。这便引起了矛盾的发展。第三段,可说是故事的高潮。秦王气势汹汹的“压”人之计同样未能奏效,又使出了一计:以武力相恫吓。说要“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唐雎针锋相对,要“伏尸二人,流血五步”,效法专诸等布衣之士,誓与秦王同归于尽。这便引起了矛盾激化。第四段,可说是故事的结束。秦王“骗”、“压”、“吓”的伎俩连连失败,嚣张的气焰节节低下,由主动渐渐转为被动,而唐雎则理足气盛,斗志弥坚,愈斗愈勇,由被动步步转为主动,最后决心以死抗争,以死殉国,使秦王被迫认输,长跪道歉,矛盾终于解决,唐雎胜利完成使命。

  本文在艺术表现上,也有明显特色。

  其一,对话传神。全文四段中除了有四五句是叙述或描写外,其他都是人物对话。通过生动的对话表现了人物性格。比如前三段秦王的话一次比一次凶,一次比一次蛮横。在第一段中,他想以五百里之地换五十里的安陵,说“安陵君其许寡人”,有希望、劝告的语气。而到第二段对话中,则明显地暴露出凶相,以责问的语气加罪于人,说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到第三段对话中,则更进一步,磨刀霍霍,语气中充满杀机,说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是到第四段对话中,秦王则丑相百出,对唐雎左一个“先生”,右一个“先生”,语气卑下,连连求饶。仅从秦王的这些对话中。就可充分看出他奸诈凶横而又外强中干的性格。

  其二,反衬强烈。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秦王和唐雎两个对立的人物。为了突显人物形象,作品有意以互为反衬的方法刻画秦王和唐雎。秦王狡诈、狂妄、凶残但又贪生怕死。而唐雎则相反。面对秦王挑衅性的责问:“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毫不慌张。连连否定:“否,非若是也。”而且沉着自若地反问秦王:“岂直五百里哉?”面对秦王杀气腾腾的恫吓,唐雎镇定而机智地列举“布衣之怒”向秦王示威,并且要效法“三子”,“与臣而将四矣”!在其滔滔的言语之间,激荡着凛然正气,充分表现出敢于献身、勇于报国的英雄气概。最后竟使恫吓唐雎的秦王,反被唐雎的英勇所吓倒,哭丧着脸,“长跪而谢之”。两相对比,反衬强烈,各自的性格特征,都跃然于纸上。

  其三,剪裁精当。这篇文章,总共只有三百多字,由于作者善于精心剪裁,删繁就简,突出中心,所以能成功地描写了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全篇情节清朗,结构严谨,主题明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充满了戏剧趣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世小说的雏形。

  [查看更多请点击此处]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分析

中考语文题型解答

2020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如何复习?

中考语文复习

2020初三期末之语文复习攻略

中考语文复习攻略

初三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初三语文

初三语文怎么快速提高

语文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