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学生喜不喜欢,必修入门课程非常重要。它是属于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而通识教育课程占一般学士教育课程的三分之一,也是教育振兴一直以来的目标。许多资深教员都尽量避免教授入门课程,因为课堂上都是一些乳臭未乾的学生,对这类的课程通常也兴趣缺缺。上这类入门课程如同要他们吃青菜一样,他们得先忍耐上完入门课程,才能接着上比较有趣的课。
评论家认为这种不喜欢上入门课程的现象其来有自。这些入门课程通常会打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无法继续修习进阶课程。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认为该校找到了可以让这类课程更有趣、更吸引学生的办法。重新改造之后的入门课程称为「I系列」(I-Series),经过两年的试办后,现在已经扩及全校实施。接下来所有的大一新生都必须修习I系列里至少两门课,这是必修核心课程的新规定。
I系列的字母I,指的是高等教育中以I开头的三个字:想像(imagination)、启发(inspiration)、创新(innovation)。除此之外,课程名称也以问句或陈述句设计,课程名称如:「美国注定将于2076年沉沦?」、「机器之兴起:人工智慧时代来临」、「经济学与大学学费负担危机」。
该校的学务助理副校长暨大学部教务长,同时也是I系列课程幕后推手的汉弥尔顿(Donna B. Hamilton)表示,「这些课程不再一成不变,不再只是要学生记忆、背诵的知识而已。」改革后的课程把该领域的丰富有趣内容,即:解决问题的方法、争议、看世界的各种角度等,介绍给大一、大二学生。而且许多课程由资深教师授课,有些人已经有多年未教授入门课程。
汉弥尔顿希望I系列可以兼顾两种最理想的结果:大班级授课,但是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授课方式更能吸引学生。行政主管和教师委员会都订下了目标。教师可决定如何调整课程内容,或者如何设计新课程,完成者可获得美金5千元。每一名学生选读,开课的科系、学院或课程计画,可获美金110元。
拥护高品质自由教育的美国大学院校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会长施耐德(Carol Geary Schneider)指出,许多学校行政主管都做过类似的宣言,但结果都因为组织惯性和一些複杂的情况,导致他们的努力陷入泥沼。但这些挫折并没有使其他想改善通识教育的人却步。该协会于2009年针对433名学务长所做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该校已经逐渐将通识教育列为首要目标,89%正在着手改善通识教育课程。施耐德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引发极大的关注,是因为通识教育通常代表一所学校在学术方面的努力,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也是通往多方学术领域的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应非常明确,反映出一所大学院校的价值所在,同时提供学生核心技能,如计量、口语及写作表达能力、批判性思考等。
资料来源:综合整理2012年12月17日,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http://chronicle.com/article/At-U-of-Maryland-an-Effort/136317/
(留学群m.liuxueq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