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学的英文缩写是“UST”,即University(大学)ofScience(科学)andTechnology(技术)。
在言论自由的港科大,学生们把它改为University of Stress(紧张)and Tension(压力),“科技大学”由此被称作“紧张、压力大学”。
这跟校训不同,并不全是调侃,而是学生的真实感受,特别是像郭志磊这样来自内地的学生。
来港科大第一年,郭志磊就感受到了高中时不曾有过的压力,“身边的每个同学都很厉害,我们既是朋友,又要竞争。”全英文教学是内地学生要过的第一关,熟练的口语也是内地学生与本地学生、海归教授沟通交流必备的技能。
郭志磊慢慢适应了科大的教学方式,“科大的老师讲课不像内地高中那样一板一眼,更多时候需要自己的理解。学分的评定也不是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就可以搞定,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上的小测试、对问题的研究态度等等都与学分有关。”尽管学生每学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和上课时间,“但是必须要修完规定的学科和学分,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深奥、抽象,需要反复研究,相比在香港其他学校的同学,科大的作业是很多的,尤其是理工科。”
学校每个学期的假期都会开展“本科学生研究计划”,教授们从各自的课题中挑选出适合本科学生研究的一部分,为了得到更多学分、争取教授的信任,大多数本科学生都会选择接受课题研究,在假期留在实验室完成这些课题。郭志磊参加过一次研究计划,三个月假期,除了必要的外出时间外,他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
三年级下半个学期,郭志磊开始写毕业论文,“论文课题的灵感来自于九江大桥的垮塌,我们想研究一下,多大的船,撞在多少自重的桥墩上,从何种角度撞击,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半年时间,郭志磊和合作伙伴对课题深入研究,变换船的重量、撞击角度、力量、桥墩不同的受力点,做了几十次试验,观察每一次撞击对桥面产生的作用。这看上去有些乏味的试验最终得出了结论,也让郭志磊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做研究确实是一项考验耐力和热情的工作,我也许并不适合成为科研领域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