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止。中国人过春节,据说是从原始社会的“腊祭”演变而来的。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到了岁末年初,用收获的农猎物祭把众神和祖先,这就是“腊祭”。
扫尘:从农历腊月二十四起,直到除夕,人们都要把房子打扫一遍,并做好个人洗理卫生。
贴春联:春联又叫“对联”、“对子”。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传说古代东海度朔山有棵桃树,树下住着神茶、郁垒二神,管理万鬼。如有鬼作恶,二神就把它捉去喂老虎。老百姓为了驱除鬼怪,过春节时就在桃木板上画上二神的像挂在门上,这就是桃符。后来有人在桃符上写上吉祥的话,久而久之,桃符逐渐演变成对联。春联则表达了人们过春节的喜悦心情和美好愿望,所以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贴“福”字:过春节时,人们把写在红纸上大小不同的“福”字贴在门上、柜上、缸上、粮囤上,意思是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福满门庭。还有的人故意把“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之意。
守岁:民间历来有过年“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全家团聚,通宵不寐,大人叙旧话新,预祝来年万事如意;小孩嬉戏玩耍,燃灯放炮。
吃饺子:过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那时不叫饺子而叫“馄饨”。大约到了清朝,馄饨才真正被称为饺子。清初史书记载:“元旦子时(午夜12点)馔同享,各食扁子,名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以后又把“交”字加上食字旁,便成了今日的饺子。过去吃饺子是过年的象征。现在吃饺子早已是家常便饭了。但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仍有吃饺子的习惯。
拜年:大年初一人们都要走出家门,亲朋好友,邻居们都互相问好。拜年的习俗源于远古的传说。传说那时,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之夜,都要出来挨家挨户地吃人。人们怕被吃掉,就在除夕到来之前把肉食放到门外,然后紧闭门户,在家躲到初一早晨再出门,出门后见面互相作揖道喜,祝贺没被“年”吃掉。这就是最初的拜年。以后代代相传,成为习俗。到了宋代,有人感到登门拜年,费时费力,改用名帖互相投贺,这就是最早的贺年片。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