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浅析中国与印度“百家争鸣”现象

2012-12-03 00:45:22 中考历史

  (苟伟 内江师范学院历史系)

  摘要: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思想界的繁荣局面,各种新的思想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等一些列思想流派。而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同样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与中国接壤的另一个国家,还存在另一个百家争鸣、思想流派纷争的局面,即印度列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在同样的历史发展时期,而又在不同的地点,出现了大范围了的新思想流派的纷争。这两个不同国家的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究竟有多少相似性和差异性,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进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关键字:中国;印度;百家争鸣;异同

  一, 百家争鸣的基本内涵

  从文学的角度上来看,“百家”是一个相当具有内涵的词语,我们所说的“百家”通常指的是“言论思想、学术流派之多”「1」。出现了多个思想学派,同时各个思想学派也形成了各自的思想体系。而“争鸣”指的是由于各个学派代表的阶级或者阶级利益有所不同。各个学派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所以百家争鸣所体现出来的含义是各学派相互争论的、思想繁荣的历史现象。

  二, 两国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背景

  对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历史背景而言。它出现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大转变的时期,即中国开始由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制度时期。在社会性质转变的时期,必然会有社会动乱的现象。春秋时期的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士兵死亡,生产力遭到破坏,使得民不聊生。广大人民在精神范畴方面就会需要更多的寄托与安慰。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的出现,开始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对立阶级形态,地主阶级要想夺取各国的最高权力,就必须要通过改革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在印度方面来看,印度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列国时期各地区分裂割据的局面,各地区基本由摩揭陀所统一。在这一时期,由于长期各国之间的斗争,使得印度原有的种姓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姓制内部成员的力量平衡发生了倾斜。处于贵族阶层的刹帝利在长期的战争之中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实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从而不愿意继续处于婆罗门阶级的统治之下。再者,一些有实力的吠舍阶层也对婆罗门的地位不满。除此之外,婆罗门阶层长期利用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对下层阶级进行压迫和剥削。使得印度的阶级矛盾也出现了空前激烈的局面。有的僧人也开始对人们宣传:“你看那些婆罗门,愚冥无知,犹如禽兽,虚假自称,婆罗门种,最为第一,余者卑劣”「2」。由此也看出婆罗门阶级已经逐步的失去了民心,其所宣扬的婆罗门教虚伪的教义也开始被人们识破。这也就预示着将会有一些新的思想出现来代替婆罗门教义在印度人民心中的地位。

  三, 两国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具体原因

  (一)中国百家争鸣

  对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原因而言,其出现是由许多因素所共同构成的。从政治局面上来看,春秋战国是一个分裂多变的时期,政局十分的不稳定,这就为当时各种思想的萌芽与繁荣提供了一个社会大背景。正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局面,才使得这种思想繁荣的局面能够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 。其次,各路的霸主与诸侯都想在争霸与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而他们要取得胜利的必要前提是富国强兵,而要富国强兵就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当时“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都为当时思想的繁荣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经济因素上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铁器和牛耕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分工,井田制的崩溃,私田出现,地主与雇农,自由民和自耕农的并存,使得社会各阶层对经济的要求倾向于多元化”。「1」从而也使得各个阶级的利益要求有所不同,这就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推动百家思想的出现。从当时的礼乐制度上来看,西周末年,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奴隶主贵族的文化专制制度被打破,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了‘学再四夷’”「3」。除了官府开办学堂之外,地方上的教学机构也开始出现。如孔子就开办学堂,大量的招收学生,而不计较他们的社会地位。出现了“孔孟之弟徒属,充满天下”「4」的局面,这就使得各种思想进一步的传播,打破了以“礼乐”为主的贵族思想体制。再者,从当时的社会因素看,地主阶级虽然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但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本身政权还不稳固,他们的思想也还没有形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上各个条件之间的相互结合便形成了我国古代百家争鸣思想繁荣的局面。

  (二),印度出现“百家争鸣”现象,

  印度出现“百家争鸣”现象也并非是出自于历史发展的偶然。在印度的列国时期到摩羯陀王朝统治时期,经历了一个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期间,战争的残酷性使得广泛的印度社会群众需要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就开始形成一些新的思想体系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如佛教、耆那教、密教的产生,生活派、顺世派和不可知论派的出现,也开始出现了“四谛说”和“八正道”、“沙门主义”等思想,推动着印度思想的多元化发展。除此之外,在思想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已经遭到许多下层人民的猜疑。在这以前,社会上最有影响的是以婆罗门为代表的旧氏族贵族。他们是旧的等级制度和传统观念最积极的维护者,最保守的反动派。波罗门教是他们的精神武器。到这时期,婆罗门教与现实社会的变迁不相适应,表现出最顽固、最反动、最腐朽的性质。所以,它就成了各种新思潮、新宗教的首要攻击目标。其次,广大的下层群众也开始不满于婆罗门的精神统治和宗教特权,想要改变种姓制度所带给他们的阶级压迫,不满于婆罗门至高无上的阶级地位。各个阶级已经开始出现了各种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想。同时也促使了各种反对婆罗门教的宗教和思想的产生。当时以国王为首的刹帝利贵族不仅大大加强了王权,而且通过战争掠夺和行政的搜刮,在经济上也拥有最多的财富。他们对于婆罗门作为第一等级居于自己之上的现象已经感到难以再容忍了。与此同时,从吠舍中间分化出来的奴隶主,也持其财富挤进了统治阶级的行列。放债谋利已经成了富有的吠舍的合法职业。富有的吠舍在早期佛教经典是不乏其人的。他们有大量的财产、奴隶。“纯洁而忠实”的吠舍担任村镇的地方官,这也成为合法的了。刹帝利和吠舍种姓中日益壮大起来的奴隶主,对婆罗门氏族贵族的特权地位及其所把持的婆罗门教是不满意的。除此之外,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印度思想繁荣的一个必要条件,列国时代,铁器已普遍应用,农业生产水平和产量都大大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分工,工商业的发展又促使城市经济兴旺发达起来,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种姓制度的灭亡。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当时文献中就提到“谁有财富,谁就是朋友:谁有财富,谁就有亲戚:谁有财富,谁就是世上真正的人”「5」。上述的一些列因素就促成了印度思想的繁荣。

  四, 两国百家争鸣的各自特征

  (一)中国的百家争鸣:

  对于中国的百家争鸣现象而言,首先其更加的具有一种“争鸣的激烈性”特点,因为各个学派所代表的阶级不同,必然造成诸子百家彼此诘难,各个学派之间相互抨击、贬低的现象。对于这一系列学派来说,他们之间也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尽最大努力宣扬自己的学说,但是他们之间的学说也存在这很大程度的差异性,如道家提倡“超自然”、“无为而治”。而儒家则提倡的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自我”。再者,儒家提出的应该“等级而爱”,而墨家则提出“兼爱”, 认为天下人是平等而生来自由的,不应爱有等级的区别。这就造成了各个流派之间的激烈争论。这就充分的体现出了中国百家争鸣的激烈性。再者,百家争鸣中的多数思想得到了许多君主的采纳,体现了“一种治国实用性”。其中尤其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更是在多个诸侯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这都把法家思想用于治国强兵的目的之中。其次,中国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繁荣具有良好的社会背景,即各种思想的出现基本上没有遭到统治阶级的打击,存在着统治阶级的宽容性,允许士人“合着留不合则去”。“士”就好象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各学派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而且他们的确皆有所长,时有所用”。「4」,这就更推动了统治阶级的宽容性。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在战国时期,齐国就推行相当开明的政策,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使得各学派的思想家有更好的条件去进行思想学说创新。各思想学派最多只是遭到其他学派的抨击,这就有利于那些非主流的思想蓬勃发展,从而形成真正的“百家争鸣”。最后,各个流派在思想领域争鸣的同时,同样也具有一定思想程度上的一致性,而并非他们所有的思想都不同。如“儒法的人道观,道墨的天道观,二者均有相似之处。至于重义讲仁儒墨相互联系,重视功利墨法相互沟通,鄙弃物质利益,追求精神完美儒道大体一致”「2」。由此也可以看出,百家在思想争鸣的同时也具有思想一致性的特点。

  (二)印度的百家争鸣

  首先,印度的百家争鸣出现具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反对婆罗门阶级和婆罗门教及其教义。从这一点来看,可以看出印度的百家争鸣思想虽然是四处发展,但是这些思想有一个在最终的集合点,即反对婆罗门教,推翻婆罗门阶级的统治,解放婆罗门教义对广大人民的思想控制。其次,印度百家争鸣过程中的一系列思想流派,它们体现出了一种和谐性,因为它们存在着共同反对婆罗门教义的目标,这一系列思想流派之间并没有出现相互抵制、批判的现象。就好像当时印度出现的“耆那教”和“佛教”,他们之间虽然有着不同的思想学说,但是他们一直保存着一种互不侵犯的形式。再者,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印度众多思想流派的出现,有着一种以宗教思想反对宗教思想的特征。即各个阶级对婆罗门教的不满,便需要出现一种新的宗教与之抗衡,所以“佛教”,“耆那教”以及“沙门思潮”的出现。除此之外,印度的百家争鸣还体现出了一种“个体突出性”的特征,当时印度出现的思想流派是相当多,但是长期占主导的主要是以佛教思想为主,佛教思想对婆罗门教的打击性超越了其他思想流派。其对印度乃至对世界的影响深远,而其他的多数思想流派由于没有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便逐步走向了消失,使得佛教在印度思想上站了主导地位。最后,印度百家争鸣中的佛教思想具有一种平民性。我们从当时印度的阶级背景来看,在当时,只有印度的上层阶级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当时的教育事业掌握在婆罗门的手中,能接受教育的只有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种姓的人,教师也只有婆罗门人担任,其他两个种姓的人都没有这个权利”「6」。这就是的教育只存在与上层阶级。而当佛教产生之后,就更加注重于对广大平民百姓的教育,并且实行大规模的教育,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这就使得佛教的思想更快的被广大人民接受,充分的体现出了思想的平民性。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印度的百家争鸣现象具有“和谐型”、“目的性”、“宗教性”,“突出性 ”也是当时印度整个社会大发展所要求的必然结果。

  五, 从各自特征中体现出的一致性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不管是中国的“百家争鸣”,还是印度的“百家争鸣”,都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历史发展必然性。中国的百家争鸣具有“争鸣性”“统治阶级宽容性”的特点,而印度的思想繁荣则具有“和谐性”、“目的性”、“宗教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看是不相同,但是却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有着共同的社会大背景,并且两个国家出现思想繁荣的现象都并非是由单一的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多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两国都处于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思想寄托为思想的繁荣提供了社会背景。而众多的思想家的出现,又为思想繁荣带来了强有力的思想源泉。再者,两个国家在社会动荡的同时,又都处于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时期,铁器在这两个国家都得到了使用,促使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又推动了阶级力量的改变,进而推动了思想的繁荣。这便是两个国家思想繁荣特征不同性中所体现出的一致性。我们也可以暂且不管这些一致性或者共同性,因为对于两个国家来说,这一次的“百家争鸣、思想繁荣”现象,已经是历史发展对两国最好的恩赐了,因为这些思想对两国后世的发展影响深远。

  「1」中国文化概论. 张家鹏.辽海出版社,1984.8 P53 P52 P55

  「2」世界通史. 季美. 远方出版社.2004.8

  「3」左传.召公十七年

  「4」中华文明史,张书珩,远方出版社,2004.8

  「5」列国时代与佛教的诞生,王鲲.2006.6

  「6」论古代印度佛教教育的平民性及其启示.张慧颜. 郭彩琴,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9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二历史怎么快速提高

初二历史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题型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型

初中历史题型及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

初中历史怎么学才能考高分

初中历史

2021中考历史的解题格式

中考历史解题格式

2020中考历史的复习指导方法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2021中考历史:突破难点的技巧

中考历史难点突破技巧

2020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

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

2020中考历史复习的指导性建议

中考历史复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