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日本为什么输掉了太平洋战争?
——军事史专家宋宜昌先生访谈录(《燃烧的岛群》代后记)
《燃烧的岛群》是一部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的纪实性长篇军史小说,曾被誉为最全面、最详细、最真实的太平洋战争纪实文学,一直为广大军迷所称道,所追寻。本书再版之际,责任编辑就广大军迷关心的一些问题,对宋宜昌先生作了访谈。代为后记,以飨读者。
问:军迷们都知道,几十年来宋老师您也一直不讳言,在“二战四部曲”中,您最看重的还是《燃烧的岛群》。燃烧的岛群写的是美国和日本作战,您能从宏观的视角为我们介绍一下战争的背景吗?
宋宜昌先生回答(以下简称答):普通读者对于太平洋战争的理解是很有局限的。一般认为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始,然后突然就发生了太平洋战争。但实际上说来话长。最早,1854年美国海军的佩里准将指挥一个舰队打开了日本的门户,日本就开始了“明治维新”。这是日本和美国的第一次交手。接着,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打了一场世界级的战争。这场战争主要发生在两个海区:一个是加勒比海海区,一个是太平洋海区。当时的美国远东舰队,在杜威海军上将的指挥下,攻占了马尼拉湾,歼灭了西班牙的菲律宾舰队。这样,整个菲律宾群岛就属于美国人了。美国本来雄踞在西半球,突然之间,1898年,接管了世界性帝国的“遗产”,包括古巴、墨西哥和菲律宾。美国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地(殖民地),就需要跨越整个太平洋18000海里的距离。美国怎样保卫自己的这块领地,始终贯穿整个太平洋战争。
美国必须首先占领夏威夷群岛,这样保卫菲律宾的距离就只有一半了,大概7000多海里。接着还要占领中途岛、威克岛、关岛。直到今天还是这个态势,把这些岛屿做跳板来介入亚洲海岸和西太平洋海岸。因为要保卫离它非常遥远的菲律宾,美国对太平洋战争并不是一无准备。但他不可能把他的主力舰队派到菲律宾。因为,一是补给线太长;二是,如果美国陷入菲律宾,对日本就没有什么威胁。他把他的主力舰队放在珍珠港,采取了两个方案保卫菲律宾:一个是把它刚装备的B–17轰炸机大部分都部署在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另一个就是当时太平洋舰队的两只潜艇部队:一个驻在夏威夷,一个驻在菲律宾,就用菲律宾的美国海军潜艇、轰炸机来保卫菲律宾。后来的演变也是按照这两个方案进行的,只是B-17换成B-29了,再就是用潜艇战来切断日军的补给。
日本的情况是,在中国打到1940年的时候,它就陷在中国大陆上了。当时日本的钢只有450万吨,原油基本上只够打三个月。为了打赢战争,日本必须获得石油。当时的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有石油,但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这个距离被菲律宾在中间隔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占领菲律宾。因为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也有油田,所以日本也想占领缅甸。占领这两个地方,就能补给战争。
问: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潜艇部队发挥了出乎意料的作用,您能不能针对您书中的内容和美国潜艇部队在战争中的表现,把整个战争的思路给我们作一个梳理?
答: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接着就利用台湾轰炸了菲律宾,轰炸了美国的空军基地。美国近一半的轰炸机遭袭,就只剩下潜艇了。当时,美军企图用潜艇来保卫菲律宾,但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潜艇舰队,拦截日本运兵船的时候却没有战斗力了。美国当时设计的鱼雷引信是电磁引信,鱼雷不撞击军舰的壳体,通过磁场也能爆炸。但当时的鱼雷没有试验好,结果有的鱼雷打到对方的船上却不爆炸,有的鱼雷还没到对方的船上就爆炸了。美军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来调试鱼雷,有一次潜艇战斗巡逻,发射了几十条鱼雷,基本上一条也没有爆炸。美国保卫菲律宾,主要靠鱼雷,但鱼雷却没有准备好。当美国的潜艇不能保卫菲律宾的时候,潜艇舰队就随着麦克阿瑟撤向了澳大利亚。故事就从这里展开了。
当时美军潜艇撤向了两个地方:一个是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费里曼特尔,一个是东海岸的布里斯班。费里曼特尔大概有20艘潜艇,布里斯班有10艘潜艇;有两个指挥官:一个是洛克伍德少将,一个是克里斯蒂中将。
洛克伍德后来成为最著名的潜艇明星和海战明星。洛克伍德的潜艇部署在印度洋方向,离印度尼西亚很近,这里有大量的珊瑚礁和浅海,日军也控制不了很大海面。洛克伍德初期的任务就是改造鱼雷,然后不断侦查索拉维奇海、爪哇海等。日军当时先占领菲律宾,又占领印度尼西亚。他们的船就在台湾、越南、马来亚一带来往频繁,基本上没有军舰保卫。因为美国潜艇初期的拙劣表现,日本就放松了警惕。洛克伍德将军的潜艇初期是在珊瑚礁和浅海侦查日本商船,窃听密码,作了相当长时间的准备。洛克伍德掌握了很多日本商船在南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尼群岛一带的活动规律,以及在亚洲海域的各种情况。日军反倒摸不清美国潜艇的活动规律。克里斯蒂的潜艇主要是为了保护澳大利亚。后期,麦克阿瑟退到布里斯班,两支潜艇部队就合并了。
美国潜艇舰队并未参加一战,二战对他们正是新手初练,他们必须花一段时间来学习。任何海军都要在真枪实战中才能成熟起来。
美国怎么把太平洋战争当成一场海战来打?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麦克阿瑟的意见,也就是陆军的意见,“我要打回菲律宾”。从陆上打,主要是沿着新几内亚。打得非常艰苦,进展也非常迟缓,损失巨大,血腥而漫长。还有一种就是尼米兹的观点。珍珠港被偷袭后,尼米兹就成为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是德裔美国人,很会处人际关系,母亲怀他五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和爷爷把他带大的。在任何一个职位上他都非常受欢迎,海军也非常欢迎他。他执掌太平洋舰队司令的时候,整个珍珠港被炸得一片狼藉。他就在一艘潜艇上升起了他的太平洋舰队司令旗,表示他上任了。他干过潜艇,干过驱逐舰,干过巡洋舰,很理解潜艇的作用,很理解海战。
洛克伍德的潜艇袭击日本船的时候,连续打了9条鱼雷,都没中。一共10条鱼雷,潜艇的舰长把不中的最后一条留下来了。后来就让专家解剖看看为什么没有打中。因为有的打得非常近,而且是90度角,百分之百能打中。后来才发现是鱼雷的故障。尼米兹和洛克伍德大发雷霆,下决心改进鱼雷,把引信调好。电磁引信干脆就改用撞击的,日本船比较小,定深太深,有的从底下给打穿了。讲一个插曲,在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也有鱼雷艇,也向日本的军舰发射鱼雷,也是从底下打过去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鱼雷也经常不中。所以鱼雷没有命中是通病。后来,美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洛克伍德潜艇的击沉率不断上升,到1943年打得日本望风披靡,不知道该往哪里跑了。潜艇也在不断增加,最后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大概击沉了500多万吨船,日本船几乎全被打光了。对于严重依赖海外资源的日本来说,失去商船队就无法生存,更何谈作战了。
当我们说麦克阿瑟的陆战和海军陆战队的岛屿战时,请不要忘记美军的潜艇部队。当时太平洋舰队的潜艇部队就两支:一支是菲律宾群岛的潜艇部队,另一支在夏威夷。夏威夷距离日本很远,没什么建树。后来洛克伍德被调回夏威夷,做了夏威夷潜艇舰队的司令,后来升为中将,他作了很大贡献,但比较鲜为人知。大部分人关注中途岛海战,珊瑚海海战,瓜达尔卡纳尔,冲绳,硫黄,实际上日本的战争机器早就被美国釜底抽薪,抽光了。当时美军占领日本的时候,日军的配给,穷到什么程度呢?军人一天是150克的米,三两粮食;普通日本人,大概50克左右的米,粮食就一两,就是因为全部被切断了,被洛克伍德的潜艇给切断了。实际上他用了很小的代价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果。
默默无闻的人做了默默无闻的工作。
问:作为交战的另一方,日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它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答:日本军队没有一个最高统帅机构,他的部队分成陆军和海军,陆军又分成很多军种。实际上各个战场的部署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主要就是把行动分成陆军的行动和海军的行动。联合舰队的行动,从纯粹的军事角度讲,尤其在初期,没有特别大的失手。有些技术性失误,但整体上没有失误。失误的关键是,联合舰队也好,陆军也好,对谁作战,这是个最关键的问题。对于大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著作,读者阅读时,对这个问题基本上都缺少一个宏观的反传统的视角。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前,它的敌人是ABCD:A是美国,American;B是英国,Britain;C是中国,China;D是荷兰,Dutch。还有法国,French。这些国家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新兴的强国,就是美国、苏联;第二类是衰落的强国,英国、法国、荷兰。对付新兴的强国和对付衰落的强国,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对付新兴的苏联,无论是张鼓峰,还是诺门罕,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对付新兴的美国,最终也被美国打败了。但是对付那些衰落的强国,包括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就使他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把英国和美国都当成了白人,实际上英国的这部分白人在走向衰落,美国还在蒸蒸日上。法国被德国打败以后,当时日本就给法属越南下了一个通知:行政治安由越南的警察来维持,其他一切问题都是日本说了算。实际上是越南向日本变相投降,还包括老挝、柬埔寨,然后日本强行占领泰国,泰国成为日本的附属国。日本的军队集结在泰国,还征集泰国的民工。在跟英国作战时,有几次比较大的战役,一个是进攻马来亚,也没费什么劲,进攻新加坡也没费什么劲,打英国是势如破竹。在缅甸,又击败了英国。
这时,如果是一个高明的棋手,应该感觉出来,打英国很轻松,那么他的联合舰队应该是往西走,而不应该往东走。往西走实际上就是打印度,印度对英国的反叛精神非常强,而且印度的民族主义者还勾结日本人要把英国人赶走。因为打缅甸的时候就发现英军并不乐意拼死保卫,因为英军在为他的殖民地而战,一位高级军官说过:“我不愿意死打。历史上战争打来打去,有时候合约签来签去,我们今天丢了明天我们可以把它要回来。”英军不愿意死打就撤到印度,当时的日本联合舰队已经轰炸了斯里兰卡,如果在孟加拉湾登陆的话,英军将撤向印度内陆。英国的部队主要是在北非,和隆美尔作战,同时还保卫本国,所以英国能够保卫印度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当时日军应该南下、西进。南下、西进的阻力要远远小于北上和东进,东进是对美国,北上就是对苏联。这两个新兴的国家和腐朽的几个旧帝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就跟你打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和打老头老太太一样,所以,我认为日本的海军、陆军在方向上做了一个比较大的错误的判断。
再讲讲日本联合舰队的作战。日本的基础工业,只有450万吨钢材,这些钢材既要生产军舰,又要生产坦克、卡车、火炮、弹药,还要生产其他战略物资。这点钢铁无论如何也支撑不了太平洋战争。当时美国大约有4000万吨钢,德国大约2000多万吨。日本人非常清楚,只要战争拖长了,那早晚美国会一艘一艘地生产航母军舰、潜艇、各种军用物资,再不会打,靠数量也能取胜。所以日本必须速战速决。最好的速战法就是消灭美军的主力。偷袭珍珠港,袭击中途岛,都是为了消灭美国海军的主力。当时德国人告诫日本人,日本的潜艇大,鱼雷没什么问题,而且艇长都很优秀。但日本对潜艇的使用完全是反的,用潜艇猎袭航母。拿潜艇打民船,就像一个大汉去欺负小孩;潜艇攻击军舰,就如一个壮汉打另一个大汉。最后,当然也有其他的失误,日军就被美军困在孤岛上,全部被封锁。日军潜艇为了救士兵,用水下运输船的方式来接济他们。日本整个的目的就是想以最短的时间来结束战争。这个思路和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是一致的。
但美国人可以培训一支部队,也可以造更多的船。所以日本的判断是错误的。对新兴国家应该是另外一种判断,和对衰老国家的判断根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同一种逻辑。新兴国家是越打越强,衰老国家是越打越弱。日本海军的武士道练得特别熟练,包括炮兵,夜间作战特别准。但一旦这些精兵一死,其他的兵就不行了。精兵政策有一个前提,一场仗都不能输,输不起。日本就一仗也不能输,就得策划严密,高度谨慎。既然一仗都不能输,哪一仗也不能随便打。可是在打的时候又会有各方面的矛盾。有失误,但一旦失误,比如中途岛战役后,他的军事机器也不能支持他打赢。精兵没了之后,也不能支撑他打下去。日本的战略,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结束战争,精兵必须用在刀刃上。同时还不能失败。一失败,精兵一没,就全完了,一败以后就乱了,日本败不起。有时候必须得败得起,败得起才能积累经验,卷土重来。日本的战略目标与它的实际力量矛盾非常尖锐。
《燃烧的岛群》是一部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的纪实性长篇军史小说,曾被誉为最全面、最详细、最真实的太平洋战争纪实文学,一直为广大军迷所称道,所追寻。本书再版之际,责任编辑就广大军迷关心的一些问题,对宋宜昌先生作了访谈。代为后记,以飨读者。
问: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优良的传统”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是否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如日本陆军一成不变的夜袭、万岁冲锋,海军固执地追求与美军海上决战,航空兵和潜艇执意打击敌方航母和战斗舰,片面地争夺制空权等等,却成了日军失败的原因。在所有参战的大国中,相比之下,美军最缺少战争经验和军事传统,美军参战初期的幼稚表现遭到了盟军和敌军的双重嘲笑。但美国人也最不在乎什么军事传统,敢于创新、不受条条框框约束就是美军的传统。美国在二战中的每一次重大战役样式都不一样,其漂亮程度有的足以彪炳战争艺术的史册,这也让那些按照上一次战争来准备下一次战争的经验主义的国家汗颜。太平洋战争中,无论是跳岛攻击,还是对日补给线的严密封锁,都打到了日军的痛处,正如一位美国将军所说:“美军最大的传统就是没有传统”。今天美军依然继承着这样一个没有传统的“传统”,请问美国是如何将“传统”变成“创新”的?
答:美国其实也并不是没有传统,它的传统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么美国的传统是什么呢?
一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他打得比较大的就是一战和二战。一战他参加了八九个月,还看不出来他打得怎么样。二战呢,其他国家都打了两年了,中国1931年算起都打了十年了,他才介入。那我们看他怎么在战争学习战争。举陆军的例子。陆军开始确实不会打,但是很聪明。既然我的部队不会打,那我先找比较软的地方,作战不太激烈的地方,我先试试。于是选择北非,英军(蒙哥马利)从正面牵制隆美尔,美军就从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登陆。当时法属北非向德国人投降了。这时候就牵扯摩洛哥跟不跟法国,主要是一个外交问题。做了很多的外交斡旋,美军没费什么劲就登陆了,伤亡微不足道。登陆以后,美军开始从隆美尔的后路接近德国部队,一直打到突尼斯。美军在凯赛林隘口之战中被打得鼻青脸肿,一败涂地。从凯赛林隘口美军是如何学会打仗的呢?美军在军官中采取的办法就是谁能打谁就先打,谁厉害就让谁先打,就把谁放在最关键的位置上。北非战役选择了巴顿,这是美军的幸运。中共三野选择了粟裕,这是三野和华东战区的幸运。
克里斯蒂就保守,洛克伍德就一路青云直上。他们两个上面还要有一个将领来领导他们,也就是他们同时又受麦克阿瑟的制约。洛克伍德被直接提拔到珍珠港,指挥整个潜艇战。巴顿也提得特别快。巴顿手下的人,布莱德雷提得比巴顿还快,超过了巴顿。与英军传统的逐级提升办法相比,这是特别快的机制。中共的军队也具备这个特点,历史上蒙古军队更是如此。
二是整体作战。这个一般的人看不出来,总觉得老美是将军作战,实际上它是整体作战。因为美国人生活太好了,美国人的子弟是不愿意死在战场上的。不像日德,日本有武士道,德国有军官团,美国没有这样的传统。在一战、二战之前,一共才十几万人的军队,跟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差不多。这种情况下,一下子发展到百万大军,最后是千万大军,仰仗的就是整体作战,就是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要想办法。举几个例子。美军当时是用飞机轰炸德国,轰炸哪里是很讲究的。一般来说,英国轰炸就是炸居民区或者工厂。但美国不同,美国就找了一帮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数学的,让数学家们计算一下,炸哪里是最要害的。美军要炸就要使战争机器瘫痪。麻省理工学院这帮数学家组成了一个战略小组,属于陆军航空队,专门用数学的方法分析哪个环节在工业系统中最重要。研究发现,滚珠轴承最重要。车辆要轴承,火炮要轴承,飞机、坦克、机床,都需要轴承。德国有两个大的轴承厂,其中一个是施瓦因福特。德国也知道这个地方特别重要,用大量的高炮来保护。美军不在乎,见你重要就要炸。就派了上千架飞机来炸,第一次损失很大,最后终于给炸了。炸了一两个月之后,德国就没有轴承了,坦克什么的都转不动了。后来德国才把轴承厂分散到各个小城镇,开始都在大城市。
密码破译也好,炸轴承厂也好,都是他们的创新。两栖作战的时候,当时人们不知道登陆艇这个东西,有一个企业家给发明出来了,这个企业家不是直接的军人。当时有大量的发明创造,比如说吉普也是美国发明的。吉普还可以发电,还可以磨粮食。有人说战争就是吉普给打赢的。所以美国是全民参加战争。另外,当时福特发明了汽车流水线之后,就让福特生产卡车,生产飞机。后来又让福特生产船,因为船在战争中用得非常多。福特不会,船的生产线和汽车不一样,和飞机也不一样。后来就有一个人懂这项技术。他把船都分解成一个段一个段的,很多公司分开生产,然后到大工厂一组合,就是一艘船。美国最后造船成了世界第一。美国不断地做各种各样创新,而且全部是国家投入,包括知识分子。比如阿富汗战争的时候,用地质学家来摸清阿富汗的地形。美国的最终目的是少死人,因为美国对死人是最敏感的。所有人都想方设法帮着让他们的孩子早回家,让美国子弟早回家。为了少死人,什么办法都可以想,什么钱都可以花,什么东西都可以扔。所以他的战略,包括跳岛战略也好,使用各种各样的大规模现代化武器也好,使用原子弹也好,都是为了少死人。
再举一个例子,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发现日军每天到夜间才开始突袭。日军一直就是连续夜间突袭,包括和苏军在诺门罕的战争,还有太平洋战争,还有跟中国的志愿军在朝鲜作战。对美军来说,晚上作战就得受损失。美军就发展夜视装备来弥补。开始时特别原始,特别贵。后来国家投资,最后投到了30个亿,终于把夜间作战给拿下来了。所以美军就有了单兵的夜视仪器,还有大的夜视仪器和飞机吊舱,夜战成了美军的长项。美军看得清清楚楚,把黑夜变成了他的白天。美国人通过发明创造减少伤亡。
再比如说激光制导炸弹。过去没有这个东西,美军是靠后勤,靠飞机、轮船运来的大量弹药,保证前线军人的供给。他认为其他国家也是靠后勤,所以就特别注重切断人家的后勤。抗美援朝是这样,越南战争也是这样。越南有好多东西向的河流,他就炸人家的桥。桥是南北向的,而河谷的山又是东西向的,往往桥就在峡谷中间,从南北方向攻桥的时候,看到桥的时间特别短,飞机刚看到桥,就飞过去了,只能从东西方向来攻。东西方向,桥又特别窄,所以特别难打,损失特别大。后来为了炸桥就开始动脑子:怎么一下子把桥炸了。这就是美国的传统。美军的官员有一个责任,就是看看下面有什么发明创造。一个上校提出拿激光来控制炸桥,然后国家开始投资,最后特别成功。激光一照,利用反射光制导炸弹就炸掉了。经过反复的实验,就有了激光炸弹,再炸桥的时候,越南还没看清楚呢,一颗炸弹就炸垮了大桥。
其实美国也不是那么灵活,也很死板。他的部队有很多手册,坦克的手册,飞机的手册,各种各样的手册,一大堆条例,不胜烦琐。西点军校也好,弗吉尼亚军校也好,都是这样。但是一旦损失了,一旦在这个地方被伏击了,被炸了,死了人,尤其死的人比较多,就有一个特别快的制度——汇报制度特别快,很快就会报上去。每一个都要求提出解决方案,汇总到上面以后,有几种办法来解决。第一,士兵能不能用简易的办法来对付。第二,连、排一级的,能不能对付。如果不能,就发到比较大的基地。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好,美国陆军也好,作战基地都是模拟战场,发来之后,这边马上就开始模拟怎么炸,就开始研究怎么对付。与此同时,跟美国的大学签了很多合同,大学拿了这些合同,钱很富余,能养活自己。美国的大学特别愿意搞科研。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伊拉克,美军被路边炸弹和简易炸弹给炸了以后,美军就开始想办法对付。因为炸弹都是无线电引信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无线电专业特别好,所以就干脆包给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就研究了各种对付无线电引信的办法。美国的反馈机制非常快。一个要求,大概是24小时之内达到哪一层,48小时之内必须反馈回去。如果超过 3天,也就是 72小时,相应的措施跟不上,就要撤职了。不是美军没什么传统,瞎打,他还是按部就班地打,但他就是学得快,改正的过程也快;另外就是参与的人多,整体作战。通过太平洋作战,美国一步一步进入战争,并且最终学会了战争,打赢了战争。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