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前201年)、陈余(?-前205年)
张耳魏国大梁人,年轻时当过魏国公子毋(无)忌的食客,后不知因何故逃亡到外黄那个地方。当时外黄有一个富人的女儿,因嫌自己的丈夫无能而出逃,寄住在她父亲朋友的家里。她父亲的朋友知道张耳是一个人才,便劝那富人的女儿嫁给张耳。于是那富人的女儿便与她原来的丈夫离异,改嫁张耳。凭着妻子娘家的财富,张耳当了外黄令。
陈余也是魏国大梁人,修习儒术,因有素养也娶了个富人的女儿为妻。陈余象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尊敬张耳,两人便结为刎颈之交。
秦灭魏国后,知道张、陈二人是魏国的名士,便出一千金通缉张耳,出五百金通缉陈余。张、陈便隐姓埋名到陈地,为别人看管门户,聊度时日。两人相约:“天下早晚必然大乱,只有大乱我们才有出头之日。大乱之前,我们只能忍耐再忍耐。”有一次,陈余因犯过失被里吏鞭打,陈余不甘受辱,愤然欲起。张耳见状,急忙踩住陈余的脚,并用眼暗示他老实受刑。官吏离开后,张耳把陈余带到无人的树下责怪他说:“难道你忘记我们郑重的誓言?今天最多不过受小吏的鞭打而已,这么一点耻辱都忍受不了,你还有什么指望呢?”
后来陈胜、吴广起事,张、陈两人便去投靠起义军。有人提议陈胜自立为王,陈胜便去征求张、陈两人的意见。张耳、陈余却建议陈胜不要急于称王,因为这样只会过早地显示自己的野心。同时他们还建议,应该扶植原六国的后人称王,共同起事对抗暴秦,当消灭了秦后,再招揽人心,逐步实现称帝的宏愿。但陈胜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还是在陈地自立为王。 之后陈余再建议派出一支军队北略赵地,招揽当地的豪杰。这次陈胜同意了,派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出兵三千北略赵地。 武臣在赵地招揽了大批的人才,而且不动一兵一卒而取得了几十座城。张、陈二便怂恿武臣自立为赵王,武臣从之。任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陈陈胜知道武臣称王后,本想杀了武臣的家眷以泄愤。但经劝谏后,派使者恭贺武臣并要求武臣出兵西进,共同进军咸阳。却遭到了张耳、陈余的反对:“大王现在在赵称王,本来就不是陈胜的原意,如果陈胜灭了秦后必然会加兵于赵。不如现在北攻燕、代,南收河内。这样赵国南边据守黄河,北边有燕、代为后盾,就算以后陈胜灭了秦也不敢轻易地对我们动兵。”武臣再次采纳张、陈二人的建议,派韩广攻燕,李良取常山。
但韩广、李良先后叛变。李良反攻邯郸,杀武臣、邵骚。张耳、陈余拥立原赵国后裔为赵王,据守信都。李良追击陈余,但被陈余打败。李良投奔秦将章邯。 章邯进军邯郸城,张耳与赵王歇败走巨鹿,被王离包围。陈余领兵收复常山,屯兵数万于巨鹿北面。巨鹿城内粮草将绝,张耳多次派人向陈余求救,但陈余认为自己兵力不足,打不过秦军,所以不敢出兵。张耳大怒,派人责怪陈余不守信义。陈余才肯出兵五千让使者带领去解巨鹿之围,但结果全军覆没。
各路起义军知道赵被秦军包围,都派兵前来解围,但又惧怕秦军的强大。所以都驻兵在陈余军的附近,不敢出战。后来项羽出兵打败章邯,各路人马才出兵攻打王离,解了巨鹿之围(巨鹿之战)。
张耳再次见陈余时,责怪他背信弃义。陈余一气之下将帅印交出,张耳本来想推却不受,但有人在陈余如厕的时候对张耳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这样张耳便拿下了帅印接管了陈余的军马。陈余如厕回来,见张耳毫不推让就收下自己的帅印,便带着数百名亲信离开了赵,过着渔猎的生活。从此张、陈俩人决裂。
张耳跟随项羽入关,后项羽分封诸侯,分开了赵,封原来的赵王歇为代王,张耳封为常山王。但由于项羽怪责陈余不随自己入关,所以只给陈余三个小县的封地。陈余认为自己和张耳有一样功劳,但得到的封赏却大不相同,所以十分气怒。于是便联合对项羽不满的齐王田荣,攻打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投奔刘邦。刘邦厚待之。 陈余取得了赵地,把在代的王歇迎接回赵地,做回赵王。自己从旁辅助。
楚、汉相争,刘邦想联合赵攻楚。陈余要求刘邦把张耳杀了,才肯出兵。于是刘邦找了一个和张耳长得很像的人杀了(不知哪个倒霉蛋?),把人头送到赵。陈余才出兵攻楚。彭城之战汉军被楚军击败,陈余才知道张耳未死,便背离了汉。
韩信平定魏后,与张耳一同攻赵,陈余被砍杀于泜水上。张耳被封为赵王,汉七年病死。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