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 马执斌
元朝初年,沿用金朝的《重修大明历》。由于这部历法使用多年,误差积累日益显著,根据它预推天象,往往不准。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全国统一已成定局。就在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入住大都,决定编制新历,特地成立专门机构──太史局。
那时候,敦守敬在水利部门任职,但他精通天文,元世祖就将他抽调出来,到太史局从事编制新历工作。编制新历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制订历法的根本在于实际观测,而观测离不开仪表,所以准备精准的仪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他所谓的“仪表”,是古代天文观测的两类主要工具。一类为浑仪,它是用来观察、测定天体在空中运行位置的工具;另一类为圭表,它是用来测定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冬至和夏至确切时刻的工具。
圭表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它可以用竹木制作,也可以用金石制作;“圭”,是从表的跟脚沿水平向北方延伸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的时候,表影刚好落在圭面上。测量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节气的时刻。表影最短的时候就是夏至来临。
圭表是古代中国人创制的一种天文仪器。这种仪器乍看起来极简单,可使用起来却会遇到几个困难。首先是表影边缘不清晰。阴影越靠近边缘,颜色越淡,到底影子的尽头在什么位置,很难判断。影子的边界不清,影长就测量不准。其次是测量影长的技术欠精密。古代量长度的尺,一般只能量到分,往下可以估计到厘,即十分之一分。按照传统方法,测量冬至影长,如果量错一分,按此推算出来的冬至时刻就会有一个或半个时辰的误差。古代将一日分成12个时辰,一个时辰合现今两小时。这在天文历法上是很大的误差。最后是圭表只能观测日影,不能观测月影和星影。
面对这些困难,唐宋以来,科学家们想过许多办法,但始终没有解决好。郭守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他从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入手,然后针对各个原因,分别寻找对策,解决困难。
前代的“表”仅高八尺,表影很短,表影边缘模糊,测量错一点,实际误差很大。敦守敬设计的圭表,称为“高表”,就是把表竿增高至40尺,提高到五倍,因而观测时的表影也加长到五倍。表影加长了,表影边缘的清晰度明显提高,测量的数据精确多了,按此例推算节气的误差也就明显减少了。另外,高表顶部还架设了一根横梁。
高表还不能彻底解决表影边缘清晰度的问题。郭守敬创造了一个称为“景符”的辅助仪器,用来提高测量的效果。景符,即影符。它是一片四寸长、二寸宽的铜叶,正中开一个针孔那样的小洞。铜叶的一端用枢纽接在一个二寸见方的框子边上;另一端用小棍支撑起来,就跟箱子盖那样可以自由启闭,以便调节其倾斜度。将景符放置在圭面上,正对太阳,日光通过小孔,射到圭面上,就会形成一个极微小的太阳像,非常明亮。测量正午日影时,先将景符放在圭面上影端旁边,使符面垂直于日光,然后前后移动景符,使太阳、高表顶部横梁与符上小孔三者正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圭面上所显露出的太阳像跟米粒大小,亮晶晶的,中间有一条细如发丝的横梁影子,立刻记下它的位置,就可以测量日影的长度了。这样的表影长度,当然会比以前圭表测影要精确得多。
郭守敬还创造了一个叫做“窥几”的辅助仪器,使圭表在星光和月光下,同样可以测量影长。
郭守敬改革圭表的工作大约完成于1277年夏天。这对于编制新历具有重大意义。元朝编制的《授时历》于1281年颁布推行。《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现代测定的一回归年为365.2419日,两者相关仅26秒。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同样采用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但它的颁行,要比《授时历》晚300年。
相关链接
郭守敬改革的圭表,原来耸立在元大都,元朝灭亡后,下落不明。幸好现今在河南省登封县告成镇还保存着一座砖石结构的古观星台,其中主要部分就是郭守敬制造的圭表。当地群众给它却了一个豪迈的名字──“量天尺”。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