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 该怎么看待新一代海归的就业
【主打观点】以就业难否定留学没什么道理
■汤敏
将海归起薪低和就业的暂时困难,与留学热联系在一起,留学因此成了罪魁祸首,这没什么道理。
作为人口最大国,中国留学人数世界第一,不足为奇。我国30年的留学史雄辩地证明,留学政策不仅是一个教育政策,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更可提升到政治、文化、科技﹑经济建设﹑对外开放等各个层次。
当前,留学热仍在不断升温。毋庸置疑,有一批走出去的学生是因为对国内教育的内容与质量有所不满。有人甚至计算,高考人数大幅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出国留学。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
笔者认为,我们对留学热应该有更开放的思路和更广阔的胸怀。首先,在国内还是国外上学,是家长、学生自己的选择,应该得到尊重。外国学校愿意给奖学金、助学金来培养我们的学生,有什么不好?自费的学生家长愿意自己掏腰包让孩子们得到更国际化的教育,也无可非议。当前是有一些海归变“海待”,但随着这些小海归们更熟悉国内情况,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情况会有所改善。
留学生成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雇员,也是新趋势。据荣鼎咨询公司的数据,2009年之前,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为每年大约30笔交易,总价值不到5亿美元。而过去两年这个数字已达到每年平均100笔交易,总价值大约50亿美元,增加近10倍。在这些走出去的企业中,到处都有留学生的身影,都是留学生的机会。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改善国内的教育,从应试教育到高校教育都要动手术,做改革。中国高等教育最辉煌的时代是西南联大时期。在抗日战争困难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出很多的大师级人才。要提升中国教育水平,还需要找到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问题、体制问题以及教育内容与方法问题。
教育改革谈了多年,为什么还不尽如人意呢?我觉得这与缺乏一种真正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关。学校也在竞争,但更多的是同质竞争。与经济界、企业界相比,教育界缺乏类似合资企业、外国独资企业、民营企业这些层次的机构参与竞争。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公平合理的教育竞争环境,是逼着学校加快改革的关键。
记得笔者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留学时,当时的台湾小留学生也很多。那时台湾、韩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比例可能比我们现在还大。只要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有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机制,有一个有效地、灵活地吸引留学生回国发展的政策与环境,多一些出国留学生,让我们的下一代得到更国际化、更前沿、更高水平的教育,有何不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