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热:中国高校正面临严峻的国际生源竞争
——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
专家介绍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及商会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
近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麦可思共同编著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留学群 m.liuxuequn.com)》(留学群 m.liuxuequn.com)发布。本刊邀请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介绍当前中国高校面临的国际生源竞争形势,并阐述了他的应对建议。
下文《麦可思研究》简称“《麦》”,王辉耀简称“王”。
《麦》:从现在的留学形势来看,主要是哪部分学生出国留学?
王:现在留学大众化、低龄化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出国读本科和高中。比如,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中学的部分学生,没有参加高考就直接出国了。我国当前还没有开放SAT考试(留学群 m.liuxuequn.com),如果开放可能会有更多学生出去。这对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是个很大的冲击,生源减少可能导致很多学校破产、倒闭。留学低龄化带来的竞争促使我们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
数据链接:
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为33.97万人,占当年全球留学人数的14%,为2000年出国留学人数的8倍,接近1978~2000年累计出国留学人数的总和34万。
留学低龄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高中毕业直接出国读本科的人数骤增。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11年底公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0到2011学年,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达15.76万人,其中赴美攻读本科的学生占36.5%,较2010年增长42.7%。
? 出国读中学的人数大幅增长。美国国土安全部统计,2006年我国仅有65名赴美中学生,2011年赴美中学生人数增长100倍,达到6725人。
? 高考弃考人数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2010年接近100万人,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中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
摘自《中国留学发展报告(留学群 m.liuxuequn.com)》
《麦》:那么,您建议中国高校如何应对这种状况?
王:我认为应该更多地开放合作办学。就像中国改革开放搞经济特区时,国营企业不行,我们让它们合资、合营,一下就起来了。比如,有的中国商学院,现在与全世界EMBA教育排前十名的商学院合作,毕业生就业很好,给中国其他商学院也带来很大提升和改进,我们国家很多学生也就不出国读MBA了。中国商学院的这种模式实际上可以在中国大量推广。包括像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都是非常好的模式。我最近看的一篇报道就讲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生上大学更忙,并且它每年有10%的学生毕不了业,是要淘汰的。而中国当前教育体制中更多的情况是,学生在高中时忙得不行,上了大学就像进了保险箱,学习上就放松了。因此,西交利物浦大学这套新管理制度做起来以后,对中国的大学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我觉得中国现在特别缺少这些样板,而且这些样板对改革,对扩大高校的自主权,对允许这样不同形式办学、不同方向招收学生的模式是很好的借鉴。
《麦可思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