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语文辅导教学篇以供参考:
浅谈古诗词鉴赏技巧
在中考试题中,诗词鉴赏类题型,由客观选择题转变为主观表述题,且分值越来越大。如何答好此类题目,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抓作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诗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创作风格。例如,杜甫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关心民生疾苦是他诗作的主要内容;而李白主要生活于唐朝鼎盛时期,他的诗歌多富于浪漫气息,想象夸张是他诗歌的主旋律。再如李清照,她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喜爱大自然,向往纯真的爱情生活,词作风格自然清新,后期漂泊流离,孤苦伶仃,词风婉约低沉。
2. 抓题目
有时,题目会为我们提供诸多信息,譬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再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这类题目就表明内容是关于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可以猜想诗歌孕育的思想感情应该是离愁别绪方面的。再如看到《秋词》、《天净沙·秋思》之类的题目,就可以断定诗歌内容是写诗人由眼前秋色引发出自己内心的许多感慨等。
3. 抓意象
诗人抒发感情往往借助于一些意象,所以把握好意象,是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例如:折柳相送、望月思乡、柳絮飘零、落叶悲秋、杜鹃哀啼、菊梅高洁、红豆相思等等(常见诗歌意象解说见本文后面知识附录)。例如,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谐音是“留”,挽留之意,蕴含了诗人王维送别好友元二时依依不舍的深情。
4. 抓关键句
名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理等方面有被人们所称道的地方。不少诗歌,前面的写景叙事是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奠定基础,那些点明写作意旨或抒发自己情感的句子往往是在诗词的后面。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前面描写打猎场面,结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点出作者渴望英勇杀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再如《登飞来峰》中前面写景,后面抒情,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点出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5. 抓关键词
诗歌的传神在于词的巧妙运用,要认真品味色彩词语的表达效果,尤其是要仔细揣摩动词的含义与作用。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中的“气”、“蒸”这两个词化静为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洞庭湖的雄壮气势。再如《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儿的天真顽皮,童趣跃然纸上。
6. 抓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活用典故、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结合、对比映衬、以小见大、托物寓理、运用修辞方法等。
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以动衬静,写蝉鸣意在衬托山谷清幽;“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句中的“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借景抒情,抒发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东坡运用冯唐的典故,意在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运用嗅觉、听觉写出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之情;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把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对比,突出了早春宜人之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运用比喻、对偶、拟人手法描绘了壮丽的北国雪景。
上面是赏析诗词常用的几种方法。当然,诗歌的赏析离不开平时的知识积累与感悟,平时应多诵读一些文笔优美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加文化积淀,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附:常见诗歌意象解说
第一类:自然意象类
1. 月(残月、明月、新月、玉免、玉盘等):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思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 夕阳(斜阳、落日、残阳、日暮):多流露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4. 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 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西风——惆怅,游子思归。
第二类:植物类
1. 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2. 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3. 松、菊、梅:多体现高洁、坚贞之志。
4. 梧桐、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与哀愁。
第三类:动物类
1.鸦、猿、蝉、杜鹃:多传达凄楚、哀婉之情。
2.鸳鸯、鹧鸪:多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其他:鱼——自由;孤雁——孤独,思乡;鹰——刚劲自由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留学群中考频道......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