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法理学教材九

2012-08-21 16:53:41 法理学大纲

  第九章 法律与社会


第一节 法律与经济


法律和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法律的最基本的内容是生产关系,即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制度化。其次,法律根据生产关系的要求,构建经济体制,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交换和分配提供制度框架。再次,法律还通过权利、义务、责任、制裁等调整手段,规制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


一、法律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法律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方面,法律只能在它的经济基础所蕴含的可能性范围内选择,而不能任意地选择;它的性质、内容和发展趋势等,都主要是由其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的状况和要求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法律虽然根源于经济基础,但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它又超越于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既具有依赖性,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和相对独立性。


(一)经济基础对法律的决定作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性质。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基本内容。


再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法律的发展变化。


(二)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首先,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选择和确认作用。


其次,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加速或延缓其发展的作用。


再次,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


最后,法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具有否定、阻碍或限制作用。


二、法律与生产力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而与生产力发生联系的,而生产力则是通过制约生产关系而制约法律的。生产关系是联系法律与生产力的中介


(一)社会生产力通过制约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法律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二)法律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是不可避免的,而法律正是缓和、消除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判断良法、恶法的根本标准,就是社会生产力。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凡是良法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凡是恶法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法律影响生产力的途径主要有:法律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生产力要素之一的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法律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利用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律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确立科学的经济管理规则,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法律与政治


一、法律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法律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都受制约和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但二者仍有不同1)政治通过把利益关系集中、上升为政治关系来反映经济关系,法律以规则、程序和技术形式对经济关系作制度化表现;(2)政治突出体现社会生活的组织性,法律突出体现社会生活的规则性和秩序性;(3)政治的控制和调整功能通过政治行为和过程实现,法律通过对主体权利义务的确认和保障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


法律与政治相互关系更为重要的方面是二者的相互作用:


1.政治对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产生和实现往往与一定的政治活动相关,反映和服务于一定的政治,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在一定程度或意义上影响法律的内容或价值追求发展变化。


2.法律对政治的作用。法律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


(1)法律与政治体制。


(2)法律与政治功能。


(3)法律与政治角色的行为。


(4)法律与政治运行和发展。


二、法律与政策


(一)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一致性和区别


执政党政策与社会主义法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走向法治化的进程中,必须协调好这二者的关系,使其各自在适当的领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它们都产生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都体现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它们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它们所追求的社会目的从根本上说也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二者的意志属性不同。


第二,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第三,二者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


第四,二者的稳定性程度、程序化程度不同。


(二)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相互作用


执政党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以及在外部形式和调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二者的相互关系。


第一,执政党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


第二,社会主义法是贯彻执政党政策,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


第三,执政党政策充分发挥作用,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法的实现。


第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关系,要求既不把二者割裂、对立起来,也不把二者简单等同。正确认识这二者的关系,就是要看到二者之间的互补性。它们实际上是在功能上互补的两种社会调整方式。


第三节 法律与文化


一、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二)法律意识的分类


法律意识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1.根据法律意识的社会政治属性,可以划分为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


2.从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角度,法律意识可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段,它直接与人们日常的法律生活相联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表面的、直观的、自发的反映。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理性阶段,它表现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法律思想、观点和学说,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自觉的反映。


3.从意识主体角度,法律意识可以划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个人法律意识,是指具体的个人对法律现象的思想、看法、意见和情趣,它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经历的反映。群体法律意识是指家庭、集体、团体、阶级、阶层、民族、政党等不同的社会集合体对法律现象的意识。社会法律意识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对法律现象的意识,是一个社会中个人法律意识、各种群体法律意识相互交融的产物。


4.从法律意识的专业化、普及化程度,可以划分为职业法律意识和群众法律意识。职业法律意识是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研究与教学人员等专门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群众法律意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现象的最一般的理解。


(三)法律意识的作用


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与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对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及政治法律制度起着不同的作用。


就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而言,其作用又可分为两种:它既渗透到法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成为法律调整全过程时刻不可脱离的因素;又可独立于法律调整,发挥社会意识形式所固有的思想教育作用,灌输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形态、价值观,普及法律知识、文化,为实现法律调整、实行法治创造良好的思想、心理条件。


在法的制定过程中,法律意识起着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作用。


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法律意识起到调整作用,使人们的行为与法律规范相协调。


(四)法律文化的概念


法律文化一词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有时它泛指一定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的产物和结晶,既包括法律意识,也包括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们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在这种意义上所使用的法律文化一词实际上与法律传统的概念是一致的。


有时法律文化一词限于法律意识领域,而不包括上述含义中属于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方面的内容,仅限于一个国家或民族受到历史条件制约的人们对法的性质、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其他法律现象的看法和评价,是渗透到法律生活中的思想传统、思维模式。


有时法律文化一词的含义更窄,仅指法律意识领域中的非法律意识形态的部分,而不包括随着社会阶级内容的变迁而不断变动的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无论哪个阶级统治)法律调整及法律意识的特点。


法律文化与现行法、法律实践、法律意识等法律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现实是法律文化的载体,法律文化蕴含其中,但是,法律文化又不等于现行法、法律实践以及法律意识,也并非简单地是这些法律现象的总和——法律制度,而是其中所包含的知识、智慧和经验,是其中一切有价值的、流传久远的行为方式或思想方式,是一种文化传统。法律文化不包括现行法、法律实践、法律意识中一切因偶然因素、个别事件而变化的成分以及一切不稳定的、没有持久影响的成分。它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从事法律活动的过程中长期起作用的“定势”,是一种习惯。


法律文化不同因素的差别往往可以成为划分不同法律文化的标准。


(五)法律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当代我国社会的法律文化主要受到这样几种法律文化的影响,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文化、苏联的法律文化和解放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文化、苏联的法律文化和解放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条件下对不同的社会阶层发挥着不同的影响。总的来说,在我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更大,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则在其中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总之,在传统法律文化、外来法律文化和中国自己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文化中,既包含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分,也包含着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对它们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现代化的研究,应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21世纪。


二、法律与道德


(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是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规范、原则和标准的总和。


法律与道德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法律与道德又有显著的区别。


第一,法律与道德起源和存在的时间不同。


第二,法律与道德的形成方式不同。


第三,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


第四,法律与道德的适用范围虽有交叉但不完全相同。


第五,法律与道德的外部约束力不同。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社会主义法是传播社会主义道德、保障道德要求实现的有效手段。


1.社会主义道德对法律的作用。


(1)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价值指导。


(2)社会主义道德对法的实施的促进作用。


(3)社会主义道德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法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


2.社会主义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作用。


(1)社会主义法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原则和要求加以确认,使之具有法的属性。


(2)社会主义法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

分享

热门关注

2021年中国证监会招考职位专业科目笔试考试大纲(法律类)

2021中国证监会笔试考试大纲

2021年中国证监会招考职位专业科目笔试考试大纲(财金类)

中国证监会专业科目笔试考试大纲

2020云南公务员考试大纲已公布

云南公务员考试大纲

2021浙江公务员考试公安专业科目大纲解读

浙江公务员考试大纲解读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申论)

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

2021中国银保监会招考职位专业科目笔试考试大纲

2021中国银保监会笔试大纲

2021年中国证监会招考职位专业科目笔试考试大纲(计算机类)

2021中国证监会笔试考试大纲

2021年中国证监会招考职位专业科目笔试考试大纲(会计类)

2021中国证监会会计类专业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