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共识或需几代人的锲而不舍,撕裂共识却可能只在一念之间。精神建设的“道德热量”,需要你我共同的悉心善待。正是因为负价值的弥散,才更加呼唤正能量的突围。唏嘘腌臜人性的不堪,不如从中反观一己是非荣辱的尺度;感慨市侩人格的扭捏,不妨在现实境遇里多一份自觉、多一点行动。
金牌与精神孰轻孰重?道义与利益怎样取舍?理想与现实如何对接?伦敦奥运会推出的诸多道德考题,在中国引发全民关注,让人们论争激烈、思考良多。你来我往的激辩,展现国人难能可贵的道德建设的热忱。看似莫衷一是的交锋中,新的共识正孕育成形。
毋庸讳言,今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精神传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新的道德规范还在萌芽和生长之中。丑陋、堕落、腐朽与温暖、感动、“最美”相互交织,构成精神层面最为错综复杂的时代场景。在这个精神构建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新生的正能量急需凝聚集结。
曾几何时,“最美”的牺牲遭逢过故作老成的奚落,大雨中的救援受到过冷嘲热讽的戏谑。现实中一些不屑的语调,不信任的心态,都在无情中侵蚀着来之不易的道德信念。多元时代价值判断的分歧本属正常,但若一有积极向上的道德关切,便不加分析地盲目曲解,不负责任地乱行指责,甚至罔顾事实与常识造谣中伤,就不仅会走偏理性怀疑的正路,还会浇灭难得燃起的希望。须知,达成共识或需几代人的锲而不舍,撕裂共识却可能只在一念之间。精神建设的“道德热量”,需要你我共同的悉心善待。
道德的萧索与聒噪的冷漠背后,或许确曾有过“寒心一幕”。但失去理性建设性的愤愤,只会激化情绪的对立。正因负价值的弥散,才更应呼唤正能量的突围。我们绝非刻意回避矛盾,只是想从个体的失落中探寻集体的希望;我们不敢忘却“小悦悦”、“地沟油”的悲楚,而仍要坚守弥合分歧的职责。
精神重建的挑战,常常也是道德觉醒的契机。百余年来,从新文化运动的滥觞,到鲁迅先生改造国民性,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到“向雷锋同志学习”,从市场经济对诚实信用的呼唤,到新时期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批判、自省、升华,一个民族独立意识的复兴,既在“否定之否定”的碰撞中重塑出文化的软实力,更从创造和建设中实践着对良善的永恒信仰。每一次否定,每一轮创造,无不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理密码”深深刻入共存的价值记忆。
心灵的荡涤,不比物质的累积,不会一蹴而就。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仅用时数年,便让欧洲诸国濒临崩溃的经济“起死回生”。然而,无论“垮掉的一代”还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战争带来的苦闷、彷徨与孤寂却久久难散。同时,精神的建设又不能寄望于物质的厚增,有时货币资本的疾进反倒会沦为道德迷惘的推手。正因此,精神建设比物质恢复更考验公众的耐心与宽容,易碎的“道德热量”更期待小心的呵护与友善的对待。
善待是一种胸怀。公共精神世界的融洽,首先体现为自我内心的和谐。“厚以责己,薄以责人”,唏嘘腌臜人性的不堪,不如从中反观一己是非荣辱的尺度;感慨市侩人格的扭捏,不妨在现实境遇里多一份自觉、多一点行动,哪怕只是一句鼓励!事实上,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明天会更好,又如何指望他人来点亮心底向善的明灯?
道德水准的提升亟须个体的“慎独”与自我的“救赎”,但分散的热量难以集中为宏大的动能,史诗般的感动还应发轫于全社会共同的建构。共同信念的完备需要制度激励的完善,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导,也无法离开自下而上的信心凝聚。摒弃群体非理性的极端,回归敬畏传统美德的伦理,我们才会走出“别人不道德,我为何要道德”的认知误区,迎来精神复苏的破晓晨曦。
半月谈时评 | 公务员时事政治 | 公务员考试网 | 公务员报考指南 | 历年考试真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