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海外华人新移民所面临的‘最苦涩的代价’。”在日本《东方时报》副总编李春艳看来,因为受居住国主流文化影响,华人新移民与子女普遍存在双重“代沟”:一是父辈与子女间普遍的代沟,二是文化冲突的隔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日益深入,移居国外的中国公民不断增加。目前,中国海外侨胞总数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000多万发展到5000万左右,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等地区出去的华人新移民就接近1000万人。
随父母移居海外的华人子女以及在当地出生的华裔下一代,因其自幼生活在与居住国社会具有明显差异的华人家庭,生存在两种或多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其经历的身份定位、文化认同的困惑、苦恼,也成为华人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
李春艳认为,与中国国内家庭和居住国主流社会家庭相比,海外华人新移民家庭所面临的“代沟”更为复杂一些:夹杂着两国社会制度、语言、文化习俗不同所导致的多重性,以及华裔子女对祖(籍)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等问题。
1998年,李春艳带着4周岁的儿子移居日本东京。与很多新移民家庭一样,为了不让儿子忘记母语,她将儿子送到中文学校学习汉语。但自中学起随着课业的繁忙,儿子就没有时间去学习中文,“现在他已经不能用中文沟通了,中国的影视也看不懂了”。
李春艳计划在儿子进入大学后,每年假期带他到中国旅游,甚至可能让他到中国留学,“如果他体会到汉语对他未来的作用,相信他会主动地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有之前的基础,进步一定会很快”。
与李春艳有着同样忧虑的,还有新西兰中华电视网营运总裁张国明。张国明1990年3月自台湾移民新西兰,当时两个儿女尚在小学读书,新西兰华人移民数量很少,孩子所接触到的几乎都是英文的环境。为了让孩子学习中文,“只能用强迫的手段,甚至体罚都做过”。
“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可以到学校去告你。”直到有一天当自己因为没敲门就进入儿子房间,儿子提出抗议时,张国明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在他看来,自己必须去学习如何去面对西方文明、如何在家庭里与孩子相处,“当父母的要调整心态,有什么事情要商量一下”。
让张国明欣慰的是,得益于从小接触中文、看中文电视,儿子张书豪现在对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很了解。他认为,双重文化背景,可以成为华人新移民子女未来发展的“两把利器”,既熟悉住在国环境,中文好又可以开拓亚洲市场,会比别人做的都好。
法国《欧洲时报》编辑侯诣村介绍说,自己的孩子18岁才到法国,最初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迅速地融入当地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开始对当地文化感兴趣,也能与国内朋友保持联系,已经成功地在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目前,有很多法国公司瞄准巨大的中国市场,因而希望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加入。”侯诣村的儿子目前在法国一家公司总部做珠宝、手表销售,之所以顺利获得此职位是因为他在简历中说,“我说流利的汉语,在中国有十年以上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