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课件系列

2023-10-05 13:43:22 孔子课件

孔子课件(篇1)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感悟老子的为人。

  1、用上节课的方法,边读边划出能表现老子品行的句子

  2、全班交流:

  (1)“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感悟品行:爱护晚辈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感悟品行:诲人不倦

  3、自由练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迎候”和“等候”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嘛?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拜访”和“拜见”呢?

  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师引读,演读感悟,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三、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四、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五、课外实践

  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板书:

  孔子 老子

  谦虚好学 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 悉心传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孔子课件(篇2)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打开这扇门去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出示孔子画像)。

  2、课前作业检查:大家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如:孔子的生平、言论及治学思想等。现在来交流一下,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3、今天课文会讲他的什么事呢?

  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质疑:谁?干什么?那么在拜师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听录音读课文,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重点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3)课文中到底写了几个人?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在姓后面加子,表示尊称。如孔子、老子等。

  (4)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其他学生养成仔细聆听的习惯。说得简单和详细都可以,关键在于语句通顺,口齿清晰)

  3、以最后一段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齐读。

  (2)师: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理解课文里的词语──渊博)

  (3)师:他们的品行又怎样呢?生默读,边读边找相关句子。并提示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4、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a、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b、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重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并造句),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c、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d、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e、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f、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a、“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b、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交流,综合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在学生的交流中,在学生的评价中,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去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评价技能。】

  生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孔子的品行:谦虚好学,不畏艰辛,求知若渴;老子的品行:爱护晚辈诲人不倦。并相机指导朗读。)

  (4)学生谈感受。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涯有什么启发呢?

  三、教师总结

  四、拓展活动

  背诵孔子的著名言论,积累名言。

  五、生字指导:(较难的字,教师书写演示)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更多资料。

孔子课件(篇3)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思考、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1、齐读一段,提问思考:

  ⑴ 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⑵ 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⑶ 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2、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⑴ 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⑵ 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

  ⑶ 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

  ① 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② 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

  (谦虚礼貌)

  ③ 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Ⅰ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Ⅱ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 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3、齐读三段:

  ⑴ 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⑵ 说说通过学习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⑶ 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三、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

  (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四、再读全文,再感受

孔子课件(篇4)

  一、复习引入

  ⒈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⒉谈谈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⒊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研读课文,感悟体验

  ⒈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⒉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⒊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⑴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⑵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③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⑶重点交流

  ①重点交流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拜访”是敬辞,“访问” 的意思。“拜见” 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这两个词语意思上有细微的差别,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细细品味。)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表现出他非常谦和、知礼。在这里,如果换成“等候”,就不能充分体现出老子的美德。“多谢老师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换成“迎候”,因为这里是晚辈向长辈致谢。)

  ②重点句子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抓住重点词“终于”,提醒学生联系上文的描写来体会。文中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短短的一句话,把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句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并通过恰当的语气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三十岁的时候,他还要千里迢迢去拜师学习。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体会孔子拜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等品质;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三、朗读课文,演读感悟

  ⒈分小组演一演。(体会出二人在对话中表现出的谦虚、礼貌的品行。)

  ⒉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合作交流,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五、课文总结

  ⒈默读课文,讨论: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⒉总结

  师:正因为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

  中心: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六、拓展活动

  ⒈布置综合实践活动

  ①活动总动员。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道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要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并使学生感受到,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②活动筹备。

  a.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本次活动命名。

  (举例提出了活动的指向: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单是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有节日风俗、各地民俗、各族风土民情等;民族艺术,有各种门类的戏剧、园林建筑、民族舞蹈等;又如民间艺术,可以分为剪、扎、编、织、绣、雕、塑、绘等种类,也是多姿多彩,异彩纷呈,如泥人、彩绣、陶艺、微雕、篆刻等,都可以纳入学生了解的范围。)

  b.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③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本次活动的计划。

  ④交流活动计划。

  ⒉课外实践

  按照商定的计划开展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提示:开展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查阅图书、图像或音像资料,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搜集或制作实物。)

   附:参考资料

  ⒈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及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国政府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我国台湾地区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作为教师节;美国也于1971年由美国两院法定通过把每年的9月28日定为教师节。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和汉画像砖。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碑楼,据传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处。

  ⒉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关于他的生平,史料记载不多,先秦古籍如《庄子·天下》,称老子为老聃,以老为姓,以聃为名。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⒊古人的名、字与号: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一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及女子十五岁举行筓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号,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

  古人在名、字、号的使用上,有一定原则和习俗。不论尊卑,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⒋曲阜“三孔”:曲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都城,是儒家学派始祖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孔府,旧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后裔的官署和邸宅。占地16公顷,各式建筑463间,所藏历史文物十分丰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后来,历代帝王对孔子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占地21.6公顷,各式建筑466间。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占地二百多公顷,古木参天,碑揭林立。

  曲阜“三孔” 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⒌词语

  远近闻名—远近都很有名。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风尘仆仆—比喻路途劳累。

  风餐露宿—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孔子课件(篇5)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打开这扇门去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出示孔子画像)。今天课文会讲他的什么事呢?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谁?干什么?

  3、选择学习:你们是想先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呢?还是想先学课文,从课文了解孔子的为人呢?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学生自由发言,注意不要重复人家的发言。)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听录音读课文,听出哪些字词的读音跟你平时的朗读是不一样的,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重点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2)(课文中到底写了几个人?结合了解古代人的“姓”、“名”、“字”。)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1、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初说印象,不必求全求对,引导学生找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来说明。)

  2、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的句子。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的句子,关键词语用红色表示。

  (1)“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从这句话中,你认识到孔子有什么样的品行?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引导学生感受“谦虚好学“的品质。

  (2)“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你是从句子的哪些地方看出孔子的品格的?

  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听音乐想象,孔子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样想的呢?(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他……也许他从硕果累累的秋季一直走到了寒风刺骨的严冬,寒风凛冽,……渴了,他……;饿了,他……;累了,他……;摔倒了,他……几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再次带着敬仰的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3)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话。(结合插图进行教学)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5)“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感悟品行:虚心求教

  4、小结学习方法和孔子的品行。

   五、生字指导:(学生认为有困难的字,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分笔画书写演示)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孔子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理解“学习是无止境的”。

  3、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古代的大思想家,他们是谁呢?(板书:孔子 老子)

  2、千百年过去了,孔子和老子为什么能受到人们的敬重呢?这堂课,让我们继续在课文《孔子拜师》里,去揭开这个秘密。

   二、整体研读

  1、故事里,老子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给你什么印象呢?默读课文,划起有关的句子,并在旁边注明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三、重点研读

  紧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一)谈孔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个句子:

  ⑴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⑵ 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理解: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个词,你怎么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曲阜与洛阳相距上千里啊,那时,没有汽车,没有飞机,孔子是靠着双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几个月到洛阳求学。想一想,这一路上,孔子会遇上些什么呢?

  对啊,这一路走来,不简单啊,让我们再来读读句子,再来感受孔子求学路上的艰辛。

  ☆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理解孔子谦虚、好学)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呢?你身边有这样的事例吗?(说话拓展)

  (二)谈老子

  ☆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迎候换成等候,可以吗?为什么?)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有礼 诲人不倦)

  (三)整体回顾课文,感悟孔子、老子的高贵品格

  看板书总结: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老子谦和大度、诲人不倦,让一起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断,再次感受两位思想大师的高尚品格吧!(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

   四、拓展阅读

  1、过渡:正因为孔子老子的高尚品格,受到了人们的佩服与敬重。孔子门下有许多的弟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了下来,编成了《论语》。而老子撰写的《道德经》,这两本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课后,大家可以去找来读读。

  2、学习是无止境的。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为了学问,也有过许多动人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同到文章中去读读这些故事吧!(阅读《参考读物》(下)阅读天地二)

   五、小练笔

  学习无止境,生活处处需要学习,读书、做人……你的身边,有没有一些刻苦求学的人和事呢?请你写下来。

孔子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品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出示孔子画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年轻时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孔子拜师(齐读课题),解释“子”的含义,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像老子,庄子,孟子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师:刚才小朋友们读书读得可认真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同学们了。

  2、检查生字词。

  课件出示

  孔丘 仲尼 老聃

  远近闻名 渊博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拜见 迎候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自由读词——指名读——齐读

  第一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人物名。介绍古代人名的特点。(古代人有姓,有名,有字,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自己称自己时,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谦虚有礼,对别人就不能直接称呼名,而要称字,这也表示谦虚有礼。)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选择上面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孔子已经是 的老师了,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他认为 就 , ,赶到洛阳拜 为师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 地 给孔子。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

  1、再读课文,说说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谦虚好学。

  师: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

  出示第一自然段。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自由读读这一段,说说你的体会。并把你的感受代入句中读读。

  理解词语:远近闻名 渊博

  3、简介孔子

  读读课后的资料袋

  师:是啊,我们的孔子是多么谦虚好学的人啊,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读这一段。

  4、孔子的谦虚好学还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来呢?

  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读了这个句子后,你又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预设:孔子一路很辛苦。

  师:你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了?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这一路上,孔子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情境朗读:炎炎夏日,孔子,寒冷的冬天,孔子

  (出示曲阜到洛阳的地图。)

  师:从曲阜到洛阳坐火车最少都要八、九个小时,在古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我们的孔子而是“走”到洛阳。此时,又有什么感受?把这种感受代入句子中读读。

  师:孔子风雨兼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洛阳。

  再把我们的体会代入句子读一读。

  师:孔子这样赶路是为了什么啊?(拜师)这时,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

  5、师:孔子终于赶到了洛阳。

  课件出示内容,师读(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出示孔子与老子的对话

  同桌练读对话,说说从他们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们的对话中,哪句让你最有启发?

  预设: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前半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板书(学无止境)

  因为孔子认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所以孔子千里迢迢,(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让我们大声读读,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6、词语加油站

  像写学习刻苦勤奋的词语很多。出示词语。

  废寝忘食 刻苦钻研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如饥似渴 孜孜不倦 一丝不苟 不耻下问

  四、拓展性知识。

  我们的孔子不仅向老子拜师,还向很多人拜师。

  课件出示孔子拜师小故事。

  五、总结。

  正因为孔子的谦虚好学、学无止境,才使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们也要牢记“学无止境”这四个字,通过学习这把钥匙,开启更多扇知识的窗。

孔子课件(篇8)

  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谦逊、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去打开这扇大门,认识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板书:孔子。(子的读音3声,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

  师:通过课下查资料,同学们对孔子一定有所了解,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指名生介绍)

  师:看!这就是孔子的画像,(投影出示孔子画像: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被中国人民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那么,今天的课文要讲述他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说说课题(生说课题),看老师板书课题。(师板书:拜师。)“拜”字的右边是4道横,写这个字时要注意。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师:课前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老师要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是本课的生字新词。出示生字新词:

  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相距止境长进敬重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曲阜(用红色标注生字)(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谁来读一读,(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

  3、师:同学们注意观察红色的字,这些红色的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请你们仔细观察,哪些字在书写时需要提示大家的?

  4、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分别范写:尘、迎。要求学生在写字本上描红1遍。

  三、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在读课文时,要把这些词语读正确,在这个基础上要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这个问题;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谁来读读课文?(请4名同学,每人读1段)

  3、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

  学习课文第一段

  4、师:那谁知道孔子为什么拜师?生回答,(投影出示第一段。)

  (标注:渊博、远近闻名)这里有2个词语,我们看是什么意思。(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5、理解:远近闻名

  师: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6、(从远近闻名看出)。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7、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生齐读。

  学习课文第二段

  8、师:那么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写出了孔子历尽千辛万苦到洛阳拜老子为师,同学们用笔画一画,读读这个句子,(1生读)(投影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理解上千里、几个月:从曲阜到洛阳很远,(出示地图)而且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孔子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你还感受到什么?

  出示:不畏艰辛

  (1)可见孔子拜师的旅途是多么艰辛,这个句子中特别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一路走着,有时肚子饿了,就;有时走累了,就;白天,孔子在加紧,天黑了,孔子还;正是这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

  9、师:是啊,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渴了就随便取点水喝,找不到旅店就在野外住下,像这么艰难的旅途生活就叫——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10、他为什么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板书:求知若渴

  11、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去,我们再读读这个句子,(1生读),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路上行走的情景。

  12、大家一起读读,读出孔子不畏艰辛的拜师的决心。

  13、接着读后面的部分。

  14、这就是老子(出示老子的画像及资料)

  15、现在两位大思想家见面了,孔子又是怎样拜的师呢?课文中有一段生动的对话,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我们来读一读,(生读),听了这段对话,你对孔子、老子有什么印象?(生说,板书谦逊有礼)

  16、老子知道孔子要来时,他是怎么做的?(板书:迎候)

  17、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感受他们的礼貌、谦逊。(分角色读,让3个生读)。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18、(出示说的话,表演读),掌声鼓励。重点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出示:学无止境

  (2)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师:现在是三年级——

  生:将来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生:还要考博士。

  师: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考研究生。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这就叫——

  生(齐):学无止境。

  19、小结:是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20、听了他们的对话,此时你对孔子、老子又有了怎样的印象?(1生说)

  学习第三段

  21、师:从此以后,老子怎么教?孔子怎么学的?

  生朗读此段:(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板书:随时请教

  (1)什么叫随时请教?(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向老子请教。)

  (2)他可能什么时候有问题?(吃饭时、睡觉时、走路时)

  板书:勤学好问

  那老子又是怎样教的呢?板书:毫无保留

  22、现在你一定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吧,(生说)师出示他们特点的课件课件。

  23、出示对联。

  24、再深情地读读最后2个自然段,读出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四、总结升华

  1、师;课文读到这里,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已深深印进我们的心中,正是他们学无止境,他们才学识渊博,所以赢得了人们的敬重。板书:敬重

  2、穿越时空,此时孔子、老子来到了你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出示我想对您说……)

  3、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向他们学习,把他们记在心中,去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

  4、同学们,今天这么多家长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高兴)这正如孔子所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孔子一生有许多名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条他的名言,作为小礼物送给大家,喜欢吗?那就赶紧读一读吧。(出示名言)

  五、课下作业;

  1、摘抄孔子的名言。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赶紧写一些吧!

孔子课件(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⑴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⑵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⑶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3、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

  2、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四、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五、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孔子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孔子拜师》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内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学生的品行.

  课文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注意在教学时洋的引导有机渗透.

  文章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设计意图:

  孔子、老子的内心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和发现那些内涵丰富的词句,通过理解体会意思,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这样,学生把对语言的学习融入他们的感情和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文的生字和生词;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故事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工具书、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会借助资料学习语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孔子`老子画像。

  学生准备:观察自家中堂神榜中央竖直的大字。

  教学课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导入,略知孔子。

  1、检查课前布置给学生的观察任务,引导学生说出:“天、地、君、亲、师”,并告诉学生其中的“师”指的就是孔子。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孔子十分受人敬重)

  2、他为何如此受人敬重呢?读课后资料袋,感受孔子形象。

  3、你认识孔子了吧?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看?

  4、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5、名气这么大的一个人,为什么还要拜师呢?板书课题:17孔子拜师

  二、释题。

  1、读课题。提示:“子”在这里不读轻声,要读读第三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

  2、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三、初读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老师的读音。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人物,写了怎样一件事?

  3、指名朗读,及时正音。

  4、问题反馈: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孔子和老子。教师板书:“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简要解释古人的“名”与“字”。同时简介老子的成就。

  课文围绕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学生回答,要求语句通顺,语言连贯。)

  第二课时

  一、走进课文,边读边悟。

  (一)、感悟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1、自读第一段,要求边读边圈圈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词句,然后仔细体会,从这些词句中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远近闻名总觉得还不够三十岁……)

  2、学生畅谈体会:(虚心、好学、对知识永不满足等)。教师板书:学无止境。

  3、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感受孔子拜师的艰辛,感悟孔子学习的精神。

  1、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完成填空:

  2、检查学习效果。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

  3、指名读,齐读。

  4、给“宿”组词,(住宿、宿舍、留宿、宿营……),组词中明白“宿”的意思。

  5、联系上下文猜猜“日夜兼程”的意思。并给“兼”扩词(风雨兼程、文武兼备、品学兼优)

  6、你怎么理解“毫无保留”?能用“毫无保留”说句话吗?

  7、可见孔子拜师历尽(艰辛),求学极为(认真)。也能看出老子(诲人不倦)(胸襟博大)。

  8、分组朗读第一自然段和填空部分。孔子本来就已知识渊博的,现在跟老子学习后肯定?(更渊博了,知识更丰富了……)这就是课文所说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用四个字来概括?(学无止境)。

  (三)、对话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孔子的形象已有了很深的印象。第二自然段中还有很大部分是对话。自己读读对话,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说话很有礼貌等)

  1、把对话读好,边读边揣摩两人当时的神情、心情。

  2、师生对读。读中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二、谈收获。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你受感动了吗?

  3、你觉得自己以后在学习上应该怎么做。

  三、生字学习。

  学生通过说、写、用学习生字

  四、品孔子的名言。

  1、温故而知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板书:

  孔子学习老子教育

  谦虚好学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悉心教导

  学无止境诲人不倦

  作业:

  结合搜集的资料,以分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题为“我心中的孔子”小文章。

分享

热门关注

工资拖欠承诺书集锦

工资拖欠承诺书

走心早安心语朋友圈语录通用

走心早安语录

跑步的加油稿(集锦十篇)

跑步加油稿

最新旷工检讨书

旷工检讨书

钼靶技师述职报告

技师述职报告

蒲公英课件系列

蒲公英课件

比赛课件系列

比赛课件

场景歌课件系列

场景课件

生物教学课件系列

生物教学课件

2023山村的课件系列

山村课件